今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大學校長趙躍宇說,「要徹底解決貧困問題,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教育是根本。我們準備從今年起,每年組織25名學生支教二年,使當地中學能夠保持50位支教團教師,藉此提高深度貧困縣基礎教育質量和水平。」
趙躍宇委員通過對中越邊境的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廣西百色市那坡縣、靖西市實地調研發現,這些地方基礎教育水平在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實施過程中,基礎條件已經得到較大改善,很多學校(教學點)都有了網絡教育設施和課件,上學問題已基本解決。但是,學校辦學水平不高、學生培養質量不高的問題非常嚴重。
2018年以來,廣西大學結合定點扶貧,將學生支教團集中在那坡民族中學,在提高教育質量、開闊學生視野取得了明顯成效的同時,讓支教團成員更好地了解當地情況,還可給當地帶去新的觀念。
「通過探索發現,學生支教實現教育扶貧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抓手。」為此,趙躍宇委員建議,制定建立學生支教團、充實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師資隊伍的國家行動計劃,例如由國家按照高校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一定比例,下達學生支教國家行動計劃的專項計劃,或結合高校對口扶貧任務,選派一定規模學生支教團對口幫扶一個貧困縣的中學教育。安排專項國家津貼,對支教學生給予兩年生活津貼,並建立相應的研究生培訓計劃及其他激勵機制,保障支教工作長期持續開展。(經濟日報記者劉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