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家長們在選擇孩子的早教班,興趣班的時候,選擇某一個品牌的早教班,或者是早教的項目的理由和原因是什麼?家長為孩子選擇興趣班是自己喜歡還是孩子喜歡?是想培養孩子的興趣還是圓了自己年少的時候的夢?
早兩天有家長在我們業主群裡問附近有沒有什麼好的早教機構?說實話,我們家附近13公裡以內的早教機構我都去看過,是不是很好我不知道,3歲以前的娃去上早教,好壞的標準怎麼判斷?去學英語,是不是能出口就是一嘴標準的英式或者美式的口語就是好?ta不會開口說就不好?
早教也好,興趣班也罷,作為一個新手媽媽,我也曾經迷惑過,市場上的早教類機構不少,到底怎麼選擇?有沒有必要上早教?有沒有必要給娃報幾個班連軸轉?聽說上早教好比贏在起跑線上,不知道這個傳言是不是真的?
本著懷疑精神,我在離我家13公裡以內的早教機構都去看了一遍,也曾經上過某些機構的體驗課。說實話,體驗課一節課,讓我說一下體驗感的話,我真心說不出什麼來,只能是說去上一下早教總比不去的強,至於是有什麼效果,這一節課真心體驗不出來。就是看一圈場地環境,然後體驗45分鐘之後,就要考慮要不要報名,費用是一個要考慮的因素,但是最重要的是家長和孩子的時間和精力,這個是不可逆的,考慮到時間成本,選擇機構的時候也就格外慎重了,如果孩子適應這個機構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那是最好的,但是萬一不適應呢?
雖然周邊的早教機構我都去看了,但是,最後我一家都沒有送去。一歲的時候把豆哥送去學遊泳,原來計劃滿2歲之後去早教中心學樂高,因為一場疫情,沒法去,等到疫情結束的時候,我把他送去學平衡車了。
當初為什麼選擇親子遊泳而沒有選擇早教呢?因為遊泳館比較近,而且有一點我比較認同的就是親子遊泳因為項目的特殊性,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親子關係會比較融洽。與其說融洽,應該用親密這個詞會更加合適。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三歲之前的孩子,大部分下水之後,又還不會遊泳,即使穿了救生衣也不會踢腿自己遊,最大的依靠就是跟ta一起下去的家長了。只能是家長抱著上課,一是衝著加強親子關係的因素,二是覺得孩子如果學會遊泳還是挺好的,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相對其他的早教機構,親子遊泳的地點比較近。至於什麼孩子的興趣啊,愛好啊,一歲的孩子,我覺得他沒有什麼特別的愛好和表現,所以一切以我的考慮為出發。孩子的想法暫時不考慮,而且他也沒有表達他的想法出來。關鍵說他沒有跟我說他愛好啥,如果他那時候跟我說,我一定會優先考慮他的愛好的。
起初是因為要上班,沒有太多時間送他去參加那麼多的班,所以就報了個遊泳,一直遊到了差不多兩歲,這個期間就沒有再報其他的興趣班了。差不多兩歲的時候,考慮給他報個樂高的早教。打算年後就去上課了,結果來了個疫情,也就沒有去了。前段時間給他報了平衡車的課程。在兩歲之前,我們專注於遊泳這一件事。
現在回想起來,他在兩歲兩個月之前,遊泳的表現一般,但是,在兩歲兩個月之後,他的發揮就有點超出他平時的表現了。無論是跳水還是潛水,還是進行其他的水上科目,他的表現都很穩定。恢復上課後,雖然跳水和潛水又回到了解放前的狀態,但是他遊泳的狀態已經很不錯了。現在每節課可以自己綁著浮板自己上課了。老母親可以不用託舉上課了。相比起同齡的孩子,他的遊泳的狀態是比較穩定的。
一歲半之後,兩歲半之前我們基本堅持每周去上4天的遊泳課,他比起同齡的孩子,遊泳的時間會比一般的孩子多,無論夏天還是冬天,我們都堅持這樣的頻率。終於在他兩歲兩個月之後,我開始逐漸的看到了他從量變到微量的質變的過程。也是考慮到如果每個星期只是去上一節樂高的課程,可能對於他的吸收來說不是太理想,所以也就打消了去早教的想法了。
目前還是以遊泳為主,每周儘量堅持兩節的平衡課程。雖然說一個星期兩到三節的課程,但是他的練習時間還是挺多,課後他自己也會練習一定的時間。也會參加一些戶外的騎行活動。給豆哥報的課程的前提是我可以多陪他練習,否則每樣都學,一來他消化不良,二來我送來接去很累。現在深深的體會到養一個孩子不容易了,還要培的話,真的是太難了。各種各樣的早教興趣班讓人眼花繚亂,各種接送的累,還有孩子在興趣班亂跑,各種的情況,太考驗家長了。這種情況其實算是正常的現象麼?反正豆哥目前上課還挺高興的,沒有什麼不耐煩的情況。
不管是學什麼,一兩節課,或者是短時間的接觸,我覺得很難去評價這個興趣班對孩子的影響或者作用有多大,首先是孩子的健康成長,然後在玩樂中成長,我覺得目前對於兩歲多的孩子來說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