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貼窗花」:剪紙年俗在邢臺老人和孩子手中傳承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二十八貼窗花」:剪紙年俗在邢臺老人和孩子手中傳承

2017-01-25 16:11:3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邢臺1月25日電 (張鵬翔 張嬋娟 劉哲)「二十八,貼窗花」。在中國的年俗裡,農曆臘月二十八,有貼窗花的傳統。「咱們老祖宗留下的貼窗花年俗實在太有魅力了,將紅紅的窗花貼在窗戶上時,馬上過年的感覺一下子就來了。」河北省邢臺市橋東區75歲老人李秀英說。

  戴上老花鏡,從一個精美的布袋中取出專業剪刀,神情專注,屏息運剪,李秀英已從最初的需要畫出圖案下刀,到如今對圖案熟記於心,信手拈來,「剪紙已經融進了我的生命裡。」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八,李秀英老人正在天一社區居委會,義務教孩子們學剪紙。雖然已有75歲高齡,可老人剪起窗花卻速度很快,能一口氣剪出10多種雞的圖案。

  「這貼窗,過大年可是咱老祖宗留下來的習俗,窗花一剪,拿上過年嘍。」老人一邊在現場演示各種雞年窗花剪紙方法,一邊向前來學習剪紙的孩子、鄰居傳授自己的心得。能把自己心中最美的景象剪出,化為具體的剪紙,並貼到窗上,供眾人一起欣賞,「那種充實與滿足是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李秀英說。

  一會兒工夫,「雙雞銜春」圖、「雞鳴福到」圖、「金雞獨立」圖等,一隻只鬥志昂揚、神氣活現的大公雞剪紙就呈現在大家眼前,農曆雞年的年味兒撲面而來。

心靈手巧的孩子剪出的「雙雞銜春」圖。 李鐵錘 攝

  「我想自己剪個窗花,雖然第一次拿剪刀,但是這美麗的窗花太吸引人了,特別想自己試試。」邢臺市第十二中學學生周怡煊說。最終,周怡煊剪出了一隻不是很規整的大公雞,看著自己的作品,周怡煊顯得很興奮:「我多練練,今年家裡的窗花,就能看到我的作品啦。」

  如今的剪紙文化,已不再只是年長女性的「專利」。記者走進邢臺市經濟開發區東汪鎮景家屯小學,這裡的600餘名小學生不僅人人喜歡剪紙,也都是「刻紙高手」。

  「現在已經臨近春節,今天又逢『二十八,貼窗花』的年俗。學生們正按照老師在學校教授的刻紙方法,通過各式各樣的模板,自己動手刻出各類刻紙,送給親朋好友用來裝飾,給每個家庭營造出濃濃的年味兒。」景家屯小學校長袁小民說。

  景家屯小學五年級學生景梓涵用了不到半個小時就刻出一隻活靈活現的「公雞」。「今年是雞年,把這張公雞刻紙送給長輩,貼在家裡窗戶上,他們一定很喜歡!」

  「讓學生們走出學校,去發放刻紙作品、傳播剪紙藝術,既烘託了節日的氣氛,也會引起社會各界對剪紙藝術的喜愛,只有我們不斷地給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我們的傳承才會煥發出勃勃生機。」袁小民說。(完)

相關焦點

  • 貼窗花 舞火龍 傳承千年的新春民俗
    年貨·  手藝人  指尖上的春節 一雙巧手剪出吉祥如意  「二十八,貼窗花。」一把剪刀、一沓紅紙、一雙巧手,便能變化出無數精巧的圖案,表達出吉祥安樂的寓意。「歲歲春節燒火龍,煙花遍地樂融融。」春節將至,封面新聞記者特別尋訪,帶你走近製造「年味」的人。  走進位於成都西北的一棟不起眼的居民樓,其中一處住宅裡,堆積如山的書籍充斥著房間的大小角落,比這些書籍更吸引眼球的,是牆上、桌上隨意懸掛、放置著的一幅幅剪紙作品。此時,龍玲就靜靜地坐在一張大桌前,將全副身心都投入到她手中的剪紙,神色專注而認真。
  •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瀋陽人忙著打年糕蒸饃貼窗花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最紅火的傳統節日,也是闔家團圓的時刻,在我們的北方有一句民謠:」二十八、貼窗花,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到農曆臘月二十八、二十九這兩天,各家各戶要開始準備打年糕蒸饃貼窗花,不論是發麵還是做饃,我都很擅長,貼窗花則是家裡孩子的事情。
  • 貼窗花
    歡歡喜喜貼窗花。 □程海雲 貼窗花,是北方人的節日風俗。窗花是黑土地龍江民間剪紙的一種,傳承至今。在春節期間貼窗花,用來達到裝點環境、渲染氣氛的目的,它寄託著辭舊迎新、喜慶吉祥的願望。窗花最初源於民間喜慶或民俗活動中的剪貼畫,且多貼於農村窗戶的白紙上而被稱為「窗花」。窗花對個人來講,亦是一個能勾起許多回憶與鄉愁的紐帶。
  • 一紙剪紙話新年:談談窗花裡的年味兒
    新年時節,漫步在城市中,家家戶戶窗上貼著各式各樣的窗花。料峭的寒冬臘月,惟妙惟肖的剪紙窗花裝點出大家紅紅火火的秀美新年,熱鬧的新年的氣氛撲面而來。剪紙作為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民間藝術,一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 還記得過年貼窗花的儀式感嗎?走進河南剪紙藝術尋找逝去的年味
    再過26天就是2021年的除夕夜了,成年人的春節雖說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但是對子孩子來說,過年甭提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一件事!印象中過年最有儀式感的莫過於貼春聯門畫,當然還有貼窗花,每次父親還煞有介事地問我是否知道哪個是左哪個是右,好懷念那些青蔥懵懂的歲月,也感謝貼春聯帶給我的屬於讀書人的儀式感!
  • 春節為什麼要發壓歲錢,過年掛燈籠與貼窗花的傳統習俗寓意
    春節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隨著中華文化傳承至今,其中蘊含著許多節日習俗,比如過年發壓歲錢、掛燈籠、貼窗花等習俗,又有什麼寓意呢?下面給大家解讀這些年俗。一、發壓歲錢發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與好運。
  • 開創先河的窗花裡的故事,山西剪紙—尋訪剪窗花的老人口述史
    郭梅花 著前言為了進一步推動和完善山西剪紙的非遺保護,全面做好非遺項目和剪紙傳承人的記錄和保存工作。2016年,山西省民間剪紙藝術家協會組織啟動了面向全省尋訪剪紙老藝人們口述史的記錄工作,以真實、全面、系統地將剪紙傳承人的師從、技藝、風格、影響和傳承等方面進行了客觀的還原與再現。編撰此書是因我的貴人馮驥才先生,他對我多次提起:我很喜歡你的作品,既有傳統的元素,也有現代的視覺表達。
  • 「剪紙窗花」,感受傳統手工技藝 ——六中2021年春節綜合實踐活動
    過新年或結婚等喜慶日子裡,貼在窗戶上的剪紙圖案就叫窗花,窗花是中國傳統的一種民間剪紙藝術。窗花不僅烘託了節日的喜慶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2、欣賞各式窗花。2、錄製一條祝福微視頻,要求:手拿窗花,語言簡潔、連貫,體現創意設計;視頻中可以自己,也可以和家人一起;內容可以祝福祖國、學校、家人也可以說說自己2021年的新年願望;1-2分鐘之間,格式「我是*年級*部的***,2021年……」;3、寫一篇有關製作窗花的習作
  • 徽州剪紙非遺傳承人剪出「小豬佩奇」窗花
    電影的預告海報上,小豬佩奇和傳統剪紙窗花的結合,更是引起很多網友的關注和點讚。據了解,宣傳海報的窗花剪紙,就出自我省黃山市的著名徽州剪紙非遺傳承人吳笑梅之手。中國傳統文化中,剪紙是傳承千年的最為民間喜愛的傳統藝術,每到春節或有喜事時,心靈手巧的女子會剪出各種造型的漂亮窗花,大紅剪紙,透著喜氣祥和,更寄託了人們對生活的嚮往和希望。
  • 二十八,炸糕、蒸饃、貼花花;看似不同的三個年俗,背後都是同一個字
    【今日導讀】炸糕、蒸饃、貼花花的由來二十八的年俗,主題都是家國情懷作者:如去佛正文3390字,閱讀需要約10分鐘。趕完了年集、辦好了年貨,到了二十八,就該在家裡忙活了。民諺稱「臘月二十八,炸糕蒸饃貼花花」。炸糕就是炸年糕,蒸饃就是蒸饅頭,而貼花花就是貼窗花。炸糕寓意:祈求上天,讓所有奸人都下油鍋。
  • 這裡的剪紙古文化積澱深厚,剪出的飛天栩栩如生
    敦煌民間剪紙藝人在漫長的封建農耕文化時代,處在社會的最底層,默默無聞地承受著生活賦予的一切,他們剪紙作品的題材、內容、藝術形式都是為適應農民生活和農村居住特點而創作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敦煌剪紙的歷史源遠流長,至少在唐代就有剪紙活動。
  • 寧河區圖書館「剪多彩窗花,過文化新年」 手工剪紙活動圓滿結束
    為弘揚中華傳統節日文化,讓更多少年兒童讀者了解、學習、傳承民俗剪紙技藝,營造節日氣氛,2020年1月13日下午,寧河區圖書館在二樓多功能廳舉辦了「剪多彩窗花,過文化新年」手工剪紙活動。
  • 臘月二十八發麵蒸饅頭貼窗花,正月初六老人要吃壽桃
    今天是發麵、蒸饅頭、貼窗花的日子,在北方臘月二十三就開始過年了,過年前的講究很多,今天是2月2日農曆臘月二十八,東北俗話說二十八,把面兒發;二十九,蒸饅頭 ,這是傳統的東北習俗,今天二十八,明天二十九,緊接著就過年啦,今天要做蒸饅頭的前提工作,東北傳統習俗今天把面發一下;現在大部分當天饅頭就能蒸好
  • 貼窗花的女人,比窗花還要美!
    元旦之際,揚州民間保留著貼窗花的傳統。窗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內外人士所喜愛。窗花的內容刻畫的主要是戲劇人物、歷史傳說、花鳥魚蟲、山水風景、其中最多的是花卉動物,象徵著吉祥喜慶,連年有餘。為何要在元旦貼窗花,有何寓意呢?先要從元旦的由來說起。為了紀念歂頊、黃帝和后羿與一隻金烏大戰並讓後人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光明,人們把太陽重新升起的這天叫做元旦,期望以後的日子每天都有新的越來越好的變化。
  • 剪紙的藝術:過年了,用一張紙剪出漂亮的窗花,簡單易操作!
    現在已經進入了12月中旬,還有不到2個月,就到了2019年農曆的新年,對於我們很多農村的孩子們而言,在過年的時候,老人都會剪一些窗花,貼在窗戶上,以此來表達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的人貼雙喜字,有的人貼福字,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用摺紙摺疊美麗的窗花,一起來感受濃厚的年味!
  • 「哈尼卡」「潮陽剪紙」:美的創造 美的傳承
    新華社北京2月17日電 題:「哈尼卡」「潮陽剪紙」:美的創造 美的傳承  新華社記者哈麗娜、鄧瑞璇  窗花、牆花、燈花……逢年過節,傳統中國剪紙藝術在大江南北綻放美麗、慰藉鄉愁  「在達斡爾族人的眼中,哈尼卡就像是『芭比娃娃』,它的玩法和『過家家』類似,是達斡爾族孩子的童年記憶。」蘇梅說。  今年52歲的蘇梅是當地家喻戶曉的剪紙能人,從小學習製作哈尼卡紙偶。1998年,畢業於黑龍江教育學院美術系的蘇梅回到家鄉,全身心投入哈尼卡剪紙藝術的傳承中。
  • 動圖版新春年俗日曆 | 臘月廿八,貼花花
    春聯講究用紅紙,若有人家貼藍、綠、紫或黃等素色紙聯,必是在守孝居喪。門戶是臉面,也是與外界溝通的道路,邪魔戾氣、吉祥福氣均由此出入,所以對它的裝飾歷來是重點,貼春聯外,還要貼門神和門錢。門神有文武之分,一般大門貼「武」的,如神荼、鬱壘或秦瓊、尉遲敬德,都一身甲冑,威武勇猛;二門貼「文」的,如天官賜福、狀元及第等,雍容華貴,喜氣盈盈。
  • 蔚縣剪紙從農村到城市 從國內到國外
    高佃亮與剪紙(網絡圖片)  河北蔚縣是中國北方剪紙重鎮,單堠村則是蔚縣著名的剪紙村。當地人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作和傳承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貼窗花在村裡尤為普及。  剪紙藝人高佃亮與剪紙的緣分自6歲便開始。彼時,剪紙還是人們口中的「窗花」,因為逢年過節會將彩色剪紙貼在紙窗上。高佃亮起初憑剪紙闖世界,是為生計所迫。那時村裡是大集體,父母種地掙工分,家裡不富裕,而外出賣剪紙和流動傳藝,「一年下來能掙上一二百元。當時城裡一名普通工人的月工資才30多元」,高佃亮說。
  • 福田退休老人共聚剪窗花迎新春
    社區長者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囍」剪紙畫。    過年貼窗花不只是形式,更是中國人紅紅火火的象徵。為了新年更有年味兒,1月18日,15名福民社區的長者在家門口體驗起剪紙文化,手工DIY年節窗花。    據了解,這是快餐企業大家樂攜手恩派公益發展機構組織開展的「傳承經典 喜迎新春」社區關愛活動。在春節來臨之際,15位來自福民及周邊社區的居民齊聚大家樂,一起參與春節剪紙的製作及手工DIY,並一同品嘗大家樂特色餐食。
  • 指尖上的傳承 這個舟山阿婆70多年剪紙不輟
    王秀娟,沈家門街道西大社區一位耄耋老人,70多年剪紙不輟,並把剪紙技藝傳授給了社區居民、孩子,讓這一中國古老的剪紙技藝綿綿傳承。金雞剪紙濃濃祝福為迎接農曆雞年到來,83歲高齡的王秀娟創作了一組《『雞』迎雞年》剪紙作品。記者慕名登門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