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佃亮與剪紙(網絡圖片)
河北蔚縣是中國北方剪紙重鎮,單堠村則是蔚縣著名的剪紙村。當地人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作和傳承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貼窗花在村裡尤為普及。
剪紙藝人高佃亮與剪紙的緣分自6歲便開始。彼時,剪紙還是人們口中的「窗花」,因為逢年過節會將彩色剪紙貼在紙窗上。高佃亮起初憑剪紙闖世界,是為生計所迫。那時村裡是大集體,父母種地掙工分,家裡不富裕,而外出賣剪紙和流動傳藝,「一年下來能掙上一二百元。當時城裡一名普通工人的月工資才30多元」,高佃亮說。
從步行到各村賣剪紙,到後來騎自行車去更遠的地方賣窗花,高佃亮一直在探索剪紙的銷量與出路。上世紀80年代,一些剪紙手藝人紛紛將剪紙作為生財之道,高佃亮也在自家院裡建起剪紙作坊,一家人一起做剪紙。1984年,高佃亮與兄長高佃新建起了全縣第一家個體剪紙廠——蔚縣單堠亮星剪紙廠。
「刻窗花」是門手藝活,在當地向來不傳外人。而高佃亮是第一個把剪紙技藝無條件傳授給前來拜師學藝的人。村裡一些貧困家庭無力支持孩子上學,為謀一技之長,前來拜師學藝,高佃亮都傾囊相授。多年以後,從他門下學成的弟子,許多成為手藝精湛的剪紙藝人,都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高佃亮不僅是傳授手藝的第一人,更是將蔚縣剪紙從農村帶到城市、從國內帶到國外的第一人。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貼窗花的習俗也曾漸漸式微,剪紙零售的路子也越來越窄。為了拓寬銷路,高佃亮背上剪紙和刻刀直奔北京。上世紀90年代初,高佃亮買了一輛摩託車騎回家後,全村子裡的人都為之興奮,老人們無不豎起大拇指誇讚。村子裡的孩子們都到單堠亮星剪紙廠去學藝、掙錢,先後三裡五村的人家也紛紛派自己家的孩子去學手藝,有的學成後開廠授徒,還有許多成為經銷商,在張家口、大同、廣靈一帶非常活躍。
民間藝術對鄉村振興具有極大的助推力。剪紙的傳承和發展給單堠村帶來了許多新變化,新建農家院落佔地上百畝地,新村建有文化休閒廣場,村裡300來戶人家大部分早已脫貧致富。近年來,單堠村每年接待大批遊客,鄉村觀光和民俗文化旅遊曙光初現。民間文化滋養和維繫了單堠村鄉土社會的互助關係和淳樸民風,並在一代代能人的銳意進取中提升了鄉村文明建設的精神品格。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冬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