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榮,金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三灶城市剪紙」傳承人。在習得傳統剪紙手藝的數十載中,他利用剪紙作品記錄城市生活的變化,並不斷在手法技藝上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形成別具一格的「三灶城市剪紙」流派。2019年,「三灶城市剪紙」被正式列入金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被納入金灣中小學特色課程名錄之中。
剪紙作品記錄家鄉變化
12月15日上午,記者在金灣區三灶鎮木頭衝村,見到了正在端詳石屋細節的陳潔榮。「三灶鎮是生我養我的地方,也是我作品的重要素材來源。」陳潔榮一邊給記者介紹,一邊拿出隨身的工具開始製作初稿。鉛筆定線、剪刀裁切,不一會兒,嶺南石屋的輪廓就躍然紙上。
陳潔榮還展示了《三板水鄉之夢》《木頭衝嶺南石屋(其一)》等數幅已完成的作品。透過畫框,剪紙畫中細膩的剪裁、豐富的細節、精巧的構思,無不向外展示著金灣獨特的鄉土人情。
「用剪紙作品記錄三灶、記錄金灣的想法其實由來已久。」陳潔榮說道,事實上,自2000年開始,他就嘗試過用剪紙作品記錄家鄉的變遷。但當時由於遠走廣州打拼事業,未能抽出足夠的時間進行採風、製作,致使這個計劃不得已擱置下來。
2019年,陳潔榮重回三灶定居。其間,金灣鄉村發生的巨大變化,讓這個歸家遊子震撼不已。「步道、花海、公園……金灣鄉村變得更有美感。正因如此,我也下定決心製作一系列剪紙畫作品,記錄下這些美麗的圖景。」陳潔榮向記者表示。
然而,製作一幅《嶺南石屋》這樣的作品並非易事。據陳潔榮介紹,除去構思的時間,製作一幅剪紙畫,大概要花10天時間。但是對家鄉的熱愛,卻讓他更加執著和堅定。「現階段的計劃是製作二十幅木頭衝系列剪紙畫;未來則打算挖掘三灶的漁人、漁歌、漁獲等海洋素,爭取繼續創作下去。」陳潔榮說道。
堅持理想開創獨特風格
隨陳潔榮回到他位於三灶鎮春園村的剪紙工作室,記者看到了更多的三灶城市剪紙作品。其中,既有節日、喜慶主題的傳統剪紙,也有生活、風光主題的新式剪紙。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剪紙畫陳列於一堂,展現著陳潔榮高超的剪紙技藝以及融會貫通的藝術追求。
手藝的習得並非易事。據陳潔榮回憶,他自幼隨父母自山東高密南下,來到了珠海三灶生活。當時,陳潔榮的母親是高密的剪紙能手,看到年幼的陳潔榮對剪紙表露出興趣,便教會了他基礎的剪紙手法。
「那時候,我每當逢年過節就特別高興,因為可以剪一些窗花、門貼掛在家裡欣賞。」感受到剪紙樂趣的陳潔榮,萌生了以剪紙為事業的念頭。自中山大學經管系畢業後,陳潔榮沒有選擇一條「平常的路」,而是開始了自己的「大冒險」:「同學們都進公司、去創業,但是我卻想繼承剪紙這門手藝,並以此為事業做下去。」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陳潔榮開始了長達三年的「修道」生活。白天,他走遍各類圖書館,翻閱剪紙、繪畫和設計的相關書籍;晚上,在自己的小房間裡練習繪畫技巧、鑽研剪紙手法,嘗試著將思考的成果融入到剪紙當中去。
「長時間沒有收入的生活,讓我十分苦惱和焦慮。但是我的母親一直鼓勵著、支持著我堅持做下去。」回憶起那段歲月,陳潔榮感慨不已。2000年,陳潔榮終於在廣州開辦起自己的工作室。其間,他跳出了傳統風格的束縛,開創了時尚、簡練、有趣的陳氏剪紙風格,讓他的作品被越來越多人所關注到,生活也逐漸進入了正軌。
遊歷四國傳播剪紙文化
傳承與發展,無疑是一項非遺技藝永恆的主題。然而,隨著娛樂產業的快速發展,傳統文化、非遺技藝的生存空間正在不斷被壓縮、被侵佔。正因如此,深諳傳承不易的陳潔榮,很早就投身剪紙技藝的傳播與教學中去。
2016至2019年間,陳潔榮被邀請加入到國務院僑務辦建立的「中華文化大樂園」團隊中,分別前往汶萊、寮國、紐西蘭、杜拜四國,用手工演示、知識講演等多種方式,為當地的大學生們帶去了生動有趣的中國剪紙課程。
透過他展示的照片可以看到,在國外的課堂上,不同膚色、不同國家的人們捧著自己的剪紙作品笑逐顏開,讓記者依稀能感受到彼時熱烈的氛圍。「大家對剪紙文化的熱情讓我始料未及,但這也證明了中華傳統技藝具有獨特的魅力。」陳潔榮說道。
廣州的事業穩定後,陳潔榮時常會回到三灶,走進各個社區,為當地的居民帶來剪紙展演,傳播剪紙魅力,受到廣泛的好評。2019年以來,他在金灣區文化館的邀請下,在館內開設了免費課程,教授居民剪紙技藝。同時,他還多次走進金灣的各大中小學校中,為學生們帶來剪紙特色課程。
「傳承剪紙技藝僅靠我一個人是不行的,所以我要將剪紙技術傳授給更多的人。」陳潔榮笑著對記者表示。借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現在的他還在網上開設了網課,學生數量已達千人之多。「希望未來會有更多的人了解、喜歡三灶城市剪紙技藝,讓非遺技藝的火苗生生不息地燃燒下去。」陳潔榮說道。
責任編輯: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