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勾結懸鏡司構陷皇子和蓄意引爆私炮坊的雙重打擊之後,譽王被降為了雙珠親王,並閉門思過。
譽王頗為灰心,祁王在時他不曾覺得自己有望登上皇位,但是後來祁王死了,太子無德無能,梁帝對他很是重用。他便覺得自己是有機會成為皇帝的,於是不休不止的和太子鬥爭了十幾年。好不容易太子被廢離京,原以為的囊中之物卻突然被靖王橫插了一槓,自己辛苦栽樹澆灌殺蟲,馬上要收穫了大果子卻掉進了別人的懷裡。換誰又肯善罷甘休呢?
在此之前,梁帝使用制衡之術,雖然前太子久居儲位,但是寵愛重用譽王,使得兩人長期對立,每個主張背後都各自聚集積累了大批勢力,朝中各部也分為兩人派系勢同水火。時間久而久之,雙方投入的人力物力都越來越大,全部成騎虎難下之勢。因為如果自己支持的主君即位,那麼助他登基的這些人和勢力便是皇帝的親信,如果同當年的林燮和言闕等人。對方得勢,那麼自己不死也難脫落迫。人一旦嘗過了權力的滋味,誰又肯輕易再放下呢?
即便譽王甘心,而和他一起投入的人也是不會放棄的。他不向前,他身邊的人也會推著他向前。
所以秦般若和夏江想到了璇璣公主臨終前留下的手書,此時對於心灰意冷的譽王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秦般若說譽王如果失去了奪嫡的資格,那麼就說明他敗了。即使失敗了,那麼是雙珠親王還是庶人,都無所謂,並不能因為敗退的程度而改變失敗的事實。
譽王也這樣認為,那麼是謀反的罪人也無不可。
譽王自小在爾虞我詐的皇宮中長大,環境迫使他不得不參與宮廷鬥爭,但也是因為他內心深處就一直擁有著那些想法和目標。他缺少的只是機會。祁王去世是個機會,如今破釜沉舟也是一個機會。
再回想起梅長蘇曾經建議譽王支持靖王主理慶國公侵地案,譽王猶豫著說恐怕靖王的性格以後不會聽從調配,梅長蘇反問又不是要謀反,何來調配?
其實細想起來,不僅僅從那時候,甚至從他決定參與奪嫡的那一刻起,他的內心深處就一直存留著這樣的想法。從古至今,有哪一個帝王不曾經歷了殺戮和鮮血?沒有冷酷無情的心,沒有鐵血殘忍的手腕,又怎麼能夠站得上至尊之位?
譽王曾經親自給祁王送去了毒酒,只有他看到了那個絕世皇子的最後一個表情,心死絕望的不僅僅是祁王,也在譽王的心裡扎了根。這就是帝王之家,這就是父子之情,什麼溫情什麼寵愛,都敵不過權力和野心。
天子無家,家事即是國事。天子無友,曾經再好的兄弟現在也只能是君臣。天子無愛,所有的疼寵都帶著目的。走上了奪嫡這條路,就只有一個結果——成王敗寇。
譽王在看到玲瓏公主的信之後,他瞬間做了一個決定,謀反。
他給出的理由是梁帝一直以來一直把他當做一個棋子,認為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讓他當儲君。他打著被愚弄被欺騙的旗幟,效仿梁帝當年的登基之路,意欲揭竿而起。
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當然不是。一個人若是沒有造反之心,就算有再多比這些還充分的理由,他還是會恪守底線。說到底,還是因為他內心一直就有著這樣的念頭,一旦正路走不通,拼死也要試一試最後一條路。他等的,僅僅是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
斥降譽王的聖旨頒布後,梁帝心裡也很不舒服。他與老夥計高湛回憶起譽王的身世,和璇璣公主的那個錦囊一樣,共同揭開了三十幾年前的一個秘密。
對比當年對祁王和鐵血手段,以及靖王提起赤焰軍舊案時的震怒,不得不承認梁帝對譽王是極為偏愛的。可以說梁帝此時的表達是事後諸葛亮,但是字裡行間都帶著濃濃的愛和不舍。
我相信他的真誠。
太子是什麼樣子他不是不知道,譽王的崛起除了制衡,也是一個備胎。試問如果靖王沒有顯露山水,那麼太子如果不行的話,也只有譽王一個人選。所以我相信梁帝是真的有想過把皇位傳給譽王的。只是譽王的身份和對當年玲瓏公主的恩怨,讓他不得不有所顧及,所以沒有直接設立他為太子,而是排在了第二選擇梯隊上。
但是在梁帝的暮年裡,他覺醒到他需要的是一個可以穩固他的天下的繼承人,而不是一個為了達到目的不惜傷害百姓和構陷兄弟的人。雖然他曾經也是那樣的人,但是當年他的父親也同樣不會容忍他,所以他選擇了奪權。而不知道他會不會在想到那個很像自己的兒子時,也會料到過去的一幕也將重新上演。
靜妃又恢復了衝著院子和天空向宸妃拜祭和祈禱,那個靈位的使命已經完成了。如此聰慧的人,當然懂得懷念在心,只要心存思念,一花一葉都可以用來祭拜,根本不用拘於形式。因為那對逝去的人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就像她對靖王所說,只要你沒有忘記他,他就永遠活在你心裡。
靖王終於見到了心心念念的衛崢。
赤焰舊案,是貫徹整部劇集的一條主脈絡,開場的第一幕就是梅嶺血戰。
主角梅長蘇是那場戰役中的死裡逃生者,整個人生因此而改變了軌跡。
靖王痛失兄長和好友,為找尋真相和洗冤平反被打壓了十幾年。
夏冬和霓凰都失去了愛人,卻又不得不因此各自的責任而孤獨的承擔著。
而始作俑者梁帝,赤焰舊案是他不可觸提的逆鱗,連同皇長子一同劃入了禁區。
夏江,謝玉,言候,每一個人都因為那一場戰役發生了改變,而直到四十幾集,我們也未能從眾人的隻言片語中獲得當年的真相。我們同靖王一樣,都在渴望了解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所向披靡的赤焰軍會全軍覆滅,為什麼林殊變成了梅長蘇,赤焰軍到底會不會謀反,很多很多的問號從第一集直到現在,等著答案的不僅僅是靖王。
而揭開這個答案的,真的不會再有比衛崢更加合適的人。
其實我對這一段的劇情不是很滿意,靖王苦苦追尋了十幾年的真相,我們等了四十幾集的前情,在完全坦露出來的那一刻並不夠震撼和共鳴。甚至不如在天牢裡聽到謝玉回憶的那一段情緒波動大。我也知道這段戲不好演,因為我知道再親密的人也沒辦法真正的感同身受,你沒有親身經歷過,再難過再痛苦也不可能理解當事人在經受那些時的感受。
逝去的人再不能有所感知,而活下來的人還在繼續。梅嶺一役,受傷害最大失去最多的人,只有林殊。根本不會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和他感同身受,更不可能是靖王。
所以這一段回憶,關鍵點並不在於衛崢述說的痛苦,也不在於聆聽著的靖王的激憤,更不是其他人聽到真相的震驚,而是梅長蘇平靜之下的內心翻湧。
一場傾覆全軍之力的雙方搏峙之後,來不及享受片刻勝利的喘息,頭上便迎來了同胞揮下的刀劍。數軍赤焰忠魂以血肉保住了國土,卻轉眼換來了叛國的罪名。昔日赫赫威名的帥府染血荒蕪,京城人人仰望的第一少年父死母亡,自己得以劫後存生卻飽受體毒病痛折磨。這一切的一切,對於林殊而言,根本不會有人能夠體會。
哪怕衛崢和靖王表現的再痛苦和震驚,卻絲毫比不過角落裡梅長蘇的安靜。那些痛,能有什麼語言和文字一筆一筆的描述出來呢?他只是靜靜的坐在那裡,安靜的仿佛房間裡沒有這個人存在一樣。
世界上也沒有什麼釋然和原諒,說到底不過是時光久了,就算了。所謂的放下,也僅僅是疼的次數多了,已經適應了那種痛,不會再悲於有形。
當初靖王執意要救衛崢,他救的其實也不僅僅是衛崢。他想救的,是自己內心深處的一絲僥倖和希望。所以當他問出的第一句話,並非是關於事情的過程和真相,而是:「還有其他倖存者嗎?」
但是他真正想問的是,你是林殊的副將,你都能好好的活下來,那麼林殊呢?他是不是也能夠和你一樣?然而衛崢的回答一點一點澆滅他的信念,衛崢之所以能夠活下來,是因為他並不在梅嶺。靖王眼睛裡的光終於熄滅了,他苦苦等的,就是這樣一個答案。林殊,真的不在了,真的再也不會回來了。
可是,他們還不曾道別,還沒有好好的說一聲再見,原以為短暫的分開是為了下一次的永遠,沒想到竟然是永別。如果知道那是最後一次見面,無論是雞蛋那麼大還是鴕鳥蛋那麼大,我都會答應你。可是我答應了,你會回來嗎?
前不久看《愛情公寓》的電影版,儘管被很多人批評和指責,我在看到結尾的時候還是哭了。因為悠悠說,關谷,我們還欠大家一個再見。
生活需要儀式感,告別也一樣。可是我們人生中太多太多的告別都是猝不及防,我們遺憾的從來不是分離,而是沒有好好的說再見。
梅長蘇似乎早已料到了靖王的反應,他在靖王義憤填膺的時候去澆了一瓢涼水,靖王當然不會給他什麼好臉色。在得知了赤焰軍全軍覆滅的真相之後,靖王的一肚子火正沒處發,看看一屋子的人,劫外餘生的衛崢,忠誠樸實的蒙摯,自己的親衛戰英,還有個滿腹心眼兒的梅長蘇,肯定所有的人氣都扔過來了。但是人家為救衛崢出謀劃策的人,又因為保護自己差點丟了性命,想了想還是忍住了,可是到底憋不住怨氣,連帶著口氣都變了。
如果我是梅長蘇,也得長嘆一聲,唉!任重道遠,我忍我忍我忍忍忍。心胸要是不開闊,案子還沒翻就被氣死了。
本集結語:
在本集裡,赤焰軍舊案的真相被揭開,同時也解釋了一直以來的一個大bug。
當年謝玉上位是因為軍功,他帶著十萬西境大軍一方面剿殺了「勾結大渝意欲造反的」七萬赤焰軍,一方面覆滅了大渝的中堅軍力皇屬軍。這樣看來,謝玉實在是櫝中之珠被掩蓋了光芒未能絕世而獨立,其西境軍的軍力也不可小視。換言之,謝玉的帥才之能堪比林燮和大渝主帥,西境軍的威力秒殺赤焰軍和大渝皇屬軍。
但是如果真是這樣,那麼赤焰軍也稱不上大梁第一軍力了。林燮也沒什麼能力可言,勾結了大渝,兩國號稱最好的軍力聯合起來都沒打過謝玉,也真是的一場笑話了。
這麼拙劣的謊言,梁帝如此多疑的人,真的就相信嗎?我記得後來有一次靖王問梅長蘇,你說父皇真的相信赤焰軍謀反嗎?梅長蘇安慰他說應該是相信的。
可是,我認為梁帝是不可能相信的,他只是,不能讓擔憂有朝一日成為現實,他必須要把逆反的小火苗扼殺在搖籃裡。就像衛崢所說:「以林帥的性格,他是絕不會坐以待斃的。」
衛崢還會比梁帝更了解林燮嗎?他都考慮到的事實梁帝會不清楚嗎?所以梁帝清楚的知道,如果有一天林燮不再認可他當皇帝,就一定會造反的。
雖然我們痛恨梁帝的絕狠無情,但是他自己是經歷了背叛和奪權走上皇位的,在皇權社會,當皇帝想要的就是權力,而任何一個面對權力即將被剝奪的君主,都會做出和梁帝一樣的事情。
而林燮到底會不會造反?
我覺得會。
但是這種造反無關乎權力,而是他在選擇他認為對的人。就像後來梅長蘇被梁帝召進宮,霓凰和靖王所說的一樣,我們反給他看。你能說那種情況下的造反是謀逆嗎?
林燮是誰?當年陪著梁帝打天下,救梁帝於水火之中的人。他為什麼選擇幫助梁帝?僅僅是因為年少的情分嗎?
不是的。他選擇梁帝,是因為他覺得梁帝登基後可以給他一個他想要的天下。但是慢慢的,他發現這個願望無法實現,梁帝根本完成不了他曾經的許諾。而正值盛年手握重兵的林帥,會放棄曾經的理想嗎?漸漸成長起來的祁王,比當年的梁帝更加優秀,他給了林燮新的希望,內心深處漸熄的火焰又開始熊熊燃燒。於是,他開始對梁帝「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開始重用祁王的人聽祁王的話。他也許在等待梁帝自己讓賢,如果梁帝不肯,那麼重新擁立一個君主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梁帝太了解林燮的思想了,他不會坐以待斃成為一個被架空的傀儡,他也 不想把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讓人。一個帝王的忌憚之心到底有多可怕?可怕到可以忽略數萬人的生命,只為保自己的一方心安。所以,梁帝同譽王一樣,心底一直存著一想法,他只是在等待觸發那個念頭的時機。
大渝進犯國土,赤焰軍前去和大渝皇屬軍兩軍對壘。不管林燮是不是打算擁立新君,他都不會拿自己的國家開玩笑,哪怕回來就想讓梁帝退位,在前一天他也會拼盡全力去維護大梁。所以梁帝從來不擔心他會勾結大渝,他在等待赤焰軍打敗大渝之後的虛弱,只有那個時候他才有能力去打倒林燮。而謝玉和夏江,他們都是彼此互利互惠的盟友而已。
林燮,一代帥才,就這樣在為國家盡忠之後成為了皇權的犧牲品。他的死,就猶同蕭庭生的放手一樣,是一種必然。赤焰軍的覆滅,長林軍的撤番,都是從一開始就註定的結局。
但是,如果忠臣良將都只有這樣的下場,大家的心都會寒涼,不會再有人相信正義,也不會再有人為國盡忠。所以林殊帶著數萬將士的希望活了下來,他會為眾人平反,洗脫冤屈,但是他不會因此而淪喪為復仇天使,因為他和他代表的赤焰中人,保衛的不僅僅是哪一個皇帝,他們保衛的是天下百姓,他們保衛的是國家疆土。哪怕再受傷害,他們仍然願意為自己熱愛的那一片土地獻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