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系統是體內抵抗疾病的「超級網絡」。講到淋巴,大家常常會誤以為只有腋下有淋巴,但其實淋巴是遍布全身各處的。也因此,淋巴癌可能發生在各個身體部位!
淋巴癌是白血球中的淋巴球病變而來的。淋巴球原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舊的淋巴球死亡後,我們身體又會再製作出新的淋巴球。
然而在淋巴癌裡,病變的淋巴球沒有按照原來的周期死亡,反而異常持續長大分裂,聚集並讓淋巴結腫大。甚至拓及到脾臟、胸腺、骨髓等其他淋巴系統,甚至擴散到非淋巴組織的器官。
本篇科普是以介紹非霍奇金淋巴瘤為主,但非霍奇金淋巴瘤還可以在細分成好幾十種不同的類型,分類後各種淋巴癌侵襲進展的速度也有極大不同,在這裡先不一一詳細講解。
非霍奇金淋巴瘤
我們首先要知道:
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都是一組學名為淋巴球的白細胞惡性腫瘤,淋巴球能夠幫助身體抵抗傳染和其它疾病。
霍金奇淋巴瘤主要表現是存在裡-斯氏細胞(由成熟的B細胞惡化後而來),該細胞異常大,而且有不止一個細胞核。
非霍奇金淋巴瘤則是源於B細胞、T細胞或NK/T細胞NHL,它既可以擴散到淋巴結裡,也可以轉移到其它器官內。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我國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腫瘤,在常見惡性腫瘤排位中在前10位以內。
臨床大多數NHL為B細胞型,佔總數70%~85%。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危險因素
先來看看導致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危險因素。
首先是年齡,超過60歲的長者比較容易罹患淋巴癌。但目前發病率在不同年齡階段呈明顯上升的趨勢。
家族中近親患有某種血液/淋巴系統惡性疾病史者,NHL發病風險可能會增加2~4倍。
經常接觸苯、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製劑也可能提高淋巴癌的機率。還有核爆倖存者或曾暴露核輻射等人罹患淋巴癌的機率會比較高。有少數的研究顯示曾經隆乳後的女性,會提高乳房罹患淋巴癌的機會。
另外,由於淋巴癌起源於負責免疫的淋巴系統細胞變化,不難理解「免疫狀況」的改變,可能就是造成淋巴癌的原因之一。
會有以下狀況:
免疫系統較弱:
接受器官移植並有服用免疫抑制劑者,罹患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的病人。
罹患自體免疫疾病:
例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通常也會接受免疫抑制劑,免疫系統也會處在比較弱的狀況。
病毒及細菌感染:
病毒感染會影響淋巴球的DNA,進而讓淋巴球轉變成淋巴癌,有關的病毒包含HTLV-1、EBV、HHV-8。另外,目前已知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胃黏膜相關組織淋巴瘤的發生90%以上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
雖然我們說,超過六十歲以上的長者比較容易罹患淋巴癌,但目前沒有特定用來篩檢淋巴癌的「工具」。也就是說,沒有症狀的人隨機去做某種抽血或影像學檢查的話,並不會讓醫師早一點找到淋巴癌患者。
因此比較重要的是,要注意自己有沒有淋巴癌所有的下列症狀!
非霍奇金淋巴瘤症狀
第一個症狀是「不會痛但異常腫大的淋巴結」。
可能發生於頸部、腋下、或跨下鼠蹊處。這樣的淋巴結腫大不會自行消褪,與感冒、感染之後會痛、但又會消掉的淋巴結不太一樣。
淋巴癌也會造成各種全身性症狀。
比如發燒、容易盜汗及打寒顫(尤其在夜間)、無法解釋的體重降低、感覺非常疲累、反覆感染且感染嚴重、容易瘀青及流血等問題。
有些症狀則與淋巴癌發生的位置相關。
比如長在肚子的淋巴癌會讓人腹部腫大,胃口不佳,吃少少的就覺得好飽,或引發腹痛與噁心嘔吐。如果淋巴癌發生在胸部,則會讓患者感到胸悶、胸痛、喘不過氣、或是頻繁咳嗽。萬一淋巴癌長在腦部,則會帶來頭痛、人格改變、癲癇、復視等神經系統問題。
關於確診檢查
若患者因為異常腫大淋巴結而去找醫師檢查時,常常醫師會先投以抗生素治療,看看是否淋巴結會縮小。
萬一淋巴結仍然腫大,甚至還繼續變大,就要考慮做切片檢查,取下淋巴結組織放至顯微鏡下檢查。醫師會安排抽血、驗尿來排除感染的可能性。
若確認為淋巴癌,則需配合X光、計算機斷層、PET(正子攝影)等影像學檢查確立診斷分期。有時還需做骨髓抽吸或脊髓腔穿刺等侵入性檢查,確認淋巴癌侵犯的程度。
在治療方面,當然需要配合患者的年齡、健康狀況、淋巴癌的型態與分期等因素後再制訂治療計劃。首次淋巴癌療程幾乎都以化學治療為主,注射藥物殺死癌細胞。此外,免疫療法、標靶治療、放射治療、幹細胞移植等也都是淋巴癌的治療選項。
-- End --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wikihow;
參考來源:
https://www.dana-farber.org/for-patients-and-families/becoming-a-patient/international-patients/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D%9E%E9%9C%8D%E5%A5%87%E9%87%91%E6%B0%8F%E6%B7%8B%E5%B7%B4%E7%98%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