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花旗銀行百億存款真相調查

2020-12-19 中國經濟網

    一本新書講述離奇故事:

    一名中國女子60年前在花旗銀行存款至今本息已達100億人民幣

    一個中國人60年前在花旗銀行存入了2.5億美元,現在這筆存款本息合計已高達1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00億元。這是由北京大學75歲高齡的哲學系資深教授、翻譯家、百卷本《中國全史》和《世界全史》的主編之一———顏品忠教授主編的新書《花旗銀行在華掠奪紀實》中所講述的一個「天方夜譚」般的「故事」。日前,這本新書剛剛在國際飯店舉行了首發式,而與此同時,關於中國人向花旗銀行追討2.5億美元存款的驚天內幕,也正在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百億存款數字從何而來

    書中所講述的離奇故事梗概如下:上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貴州省軍閥、貴州省原主席周西成將自己的黃金、現金、實物等價值3億美元的財產,以18個人的名義分別存入了美國花旗銀行在新加坡的金城道分行,作為其機要秘書的金娣是其中之一。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侵略者已相繼侵佔菲律賓、香港等地,直逼新加坡,美國花旗銀行新加坡金城道分行也即將撤回美國本土。周西成提出5000萬美元後將其存款剩餘的2.5億美元交由金娣轉存到美國花旗銀行紐約總行。

    同時,花旗銀行向金娣開具了存款、取款及有關憑證。當時由於戰爭風險的加大,應存款人確保自己財產萬無一失的要求,花旗銀行還特別製造了一套做工精緻並且又無可對比的存款憑證,票面上註明「特別發行」、「不可銷毀」、「無時間限制」、「憑票即付」等字樣。這些存取款文件共有一正三副,使用黃金約8公斤,除金版外,還有銀版、絲版、五色套印紙版等,共計100餘件。黃金版文件上的女人頭像就是此款的保管人、當時33歲的金娣。

    由於當時國內戰亂頻繁,金娣作為這筆巨款的惟一主人不得不輾轉藏匿,最終隱居在南方一個小山村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美國政府凍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美國的全部資產,金娣老人的這筆數億元存款也被凍結在美國。

    1979年,中美兩國達成解凍中國在美資產的協議,金娣老人因多年在深山寺廟隱姓埋名、與世隔絕,直到1990年才知道存款已經可以取回。由於年事已高、行動不便,金娣於是委託他人辦理取款。當時的存款2.5億美元,加上利息,至今已超過1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近100億。

    花旗銀行:「此事純屬詐騙」

    然而,對於這2.5億美元的巨額存款,花旗銀行中國區有關負責人認為是「詐騙」。

    「那本書我見到了,幾年前就有這個事情了,這本身是一個詐騙案,是很明顯的欺詐行為,在對方所出具的存款證明中有多項要素當時均不存在。」

    日前,記者就此事致電花旗銀行北京分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女士明確表示:我們不願意就此事接受任何採訪。接通花旗銀行上海分行的電話,說法也是驚人的一致。

    記者輾轉找到了花旗銀行中國區代表曾經向媒體就此事統一「表達」過的5點意見:第一,在憑證中印有CITYBANK和NATIONALCITYBANKOFNEWYORKUSA都不是花旗銀行在當時的名稱;第二,新加坡是1965年獨立的,因此在此之前並無一國稱為「新加坡」,當時只是馬來西亞的附屬小島;第三,惟有一項標誌可引述與花旗銀行有關,但須指出此標誌「○十」是花旗銀行在1976年更名為Citibank之後才開始使用的;第四,花旗銀行從不出具印有總裁和存款人頭像的存款證明;第五,新加坡分行1980年以前沒有開展過個人業務。

    追款代理人:「花旗銀行的說法立不住腳」

    該書的執行主編、追討這筆存款的代理人之一邵連華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則對花旗銀行中國區代表的觀點逐一進行了反駁:首先,關於銀行名稱的問題,翻開美國作家所著的《瑞斯頓與花旗銀行》一書第30頁,書中寫道:花旗銀行成立於1812年,最初定名為城市銀行(CITYBANK),在美國查詢,這個名稱沿用到1955年,1955年至1975年改名為「第一城市銀行」。美國書中已證明「CITYBANK」是英文的城市銀行,而金娣的存款文件抬頭就是「CITYBANK」。

    另外,金娣的存款文件並沒有牽涉國籍的字樣,只說「在新加坡金城道分行轉存紐約2.5億美元」。花旗銀行在亞洲業務開展100周年大慶之際自辦的網站上,記載著1902年在新加坡就有花旗銀行,花旗銀行賴帳時否認,吹牛時又承認,均出自花旗銀行自己一家之口。

    第三,翻開《瑞斯頓與花旗銀行》一書31頁有這樣的記載:「1865年城市銀行按照美國政府第29號特許狀,更名為花旗銀行(NATIONALCITYBANK),但在非正式場合人們仍使用它原來的名稱。在瑞斯頓任董事長的幾年後,才正式改名為花旗銀行(Citibank)。」這段記錄說明在1865年以後,花旗銀行名字有混用現象,因此說行標「○十」是1976年以後才使用是沒有根據的。

    第四,在董明藏先生所編的《文史資料選輯》第53輯《漢口花旗銀行的掠奪》一書中寫道,花旗銀行吸收存款,從來不問來歷,有些人的錢來路不明,怕露富,不寫真實姓名,只憑單據、印章取款。然而花旗銀行所發印章更是古怪百出,應有盡有,多種票據都有花旗銀行總裁頭像。

    第五,有關「新加坡分行1980年以前沒有開展個人業務」,據1902年1月1日華盛頓電文說,花旗銀行是在遠東具有巨大利益的銀行,根據執照規定,該行從事以下業務:從事與商人、製造商、礦主、掮客、各種代理商、船主、建築商、金融家、經紀人、契約人及租讓人等業務有關的業務……在世界任何地方建立分行。」新加坡分行作為花旗銀行當時在美國國外分行之一,豈可惟獨不開展「收受個人存款」的業務嗎?

    專家觀點:

    只有藉助司法才能鑑定真偽

    據報導,為了進一步考證這筆存款的真實性和法律訴訟的管轄權問題,中國政法大學行政法學教授應松年、民法教授江平、清華大學民法教授施天濤等國內著名法律專家和金融專家,曾在2000年12月24日在北京召開了論證會。

    專家一致認為,目前此文件沒有造假的可能性,是事實存在,且文件是花旗銀行發行,特別製造,獨此一套,沒有可比性。因此其真偽鑑定權只有通過司法程序才能認定,任何妄下斷言的行為都是不合法的,也是不負責的,是對我國公民訴訟權利的剝奪。

    專家們認為,依據憑據上記載的「在世界上所有分支機構提取均為有效」的規定,中國法院有對這筆存款進行法律訴訟的管轄權。對此,著名法學專家、全國律師協會刑事委員會主任田文昌律師認為,此案事實存在,以目前的這些材料來看,完全符合在中國法院的立案要求。由於這些存取款票證是花旗銀行特別發行的,沒有可比性,所以辨別其真偽的資料應由花旗銀行來提供。

    經過多方聯繫,記者沒有聯繫到邵連華先生本人,但是他曾經在很多場合公開表示:將用鐵的事實進一步揭露花旗銀行的賴帳行徑,追回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錢;而且聲稱「按照沒有直嫡後人的金娣老人的意願,除去追討等費用外,這筆錢將全部作為民族資產,其中絕大部分將用於扶貧」。

    當事人:96歲仍然健在

    對於這筆存款,由於時間過久,查證起來已有很大難度。據稱,儘管這筆存款最有力的證人———存款人金娣已經96歲高齡,至今健在,但是由於年事已高,並且已經看淡這筆巨款,並不想再見外人。

    據稱,1990年以後,當取款行動開始時,多年隱姓埋名的金娣老人不願暴露身份,恐怕遭到意外之災。她委託侄孫熊安軍取款,但因熊安軍以前常居鄉間,既缺少信息,又缺少經驗,因此這麼多年來並無實際進展。

    「聽眾」:

    「更像一個傳奇故事」

    儘管這筆巨款目前已經上升到了「民族利益」的高度,但是在接受採訪的人群中,仍然有不少人表示了質疑。

    一位珠寶商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些情節聽起來更像是一個曲折的傳奇故事;如果從製造工藝上講,打造精緻的黃金版存款文件在60年前並不是不可能;關鍵是在那樣戰亂的年代,百餘件金版、銀版、絲版的文件一個女人是如何完好無損地保存起來的?

    中國民生銀行的一位資深人士也表示,銀行對於在本行存有巨額存款的儲戶肯定是有不同待遇的,但不會為他特製存摺或是存單。另外,有關法律專家也表示,中國滯留在海外的巨額存款確實有,許多中國人都在戰亂時期把錢存入了花旗這樣的外資銀行,因此,如果此案能夠儘快水落石出,最終也會給其他類似案件提供審判依據。

    

相關焦點

  • 方舟子談花旗銀行百億存款事件聊天實錄
    去年這個時候北京大學顏品忠教授先編的書《花旗銀行在華掠奪紀實》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這本書說了一個近乎天方夜譚的故事。一個中國人60多年前在美國花旗銀行存入2.5億美元,現在這筆存款的本息合計達到1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將近一百億。
  • 方舟子25日做客搜狐談花旗銀行百億存款事件
    發送GP到6666 隨時隨地查行情     日前,邵連華、路幕光、北大教授顏品忠3人向北京市二中院提起訴訟,稱美國花旗銀行及中國內地3家報社的記者因共同發表了攻擊其人格的文章,詆毀其名譽,對其精神造成巨大損害,要求3名記者公開道歉,賠償經濟、精神損失40
  • 臺灣花旗銀行被爆電腦宕機 客戶存款餘額歸零
    (觀察者網訊)農曆春節前,臺灣地區驚傳花旗銀行電腦大宕機,導致存款戶存款餘額歸零,帳戶可用餘額還被倒扣,牽連範圍從網絡銀行到ATM。花旗對此表示,正在調查確認狀況中。由於花旗銀行在臺灣地區消金市場龐大,中大型客戶不少,電腦宕機消息影響存款宕機歸零消息傳出,引發客戶慌張。圖自臺媒據臺灣《聯合報》1月30日報導,花旗銀帳戶出現異常,時間點剛好落在春節前,引發市場關注。
  • 軍閥後人指斥"花旗銀行巨額存款"事件是一場騙局
    南方網訊就在「九旬老太的12億美元神秘存款」的兩位代理人在上海和花旗銀行的會面不歡而散的時候,記者委託貴州和湖北的同行傳來了令人震驚的調查結果,「分3次在花旗銀行存入3億美元的貴州軍閥周西成」的後人在貴陽指斥「這是一場騙局」,周西成的後人對於編造有關周西成的歷史情況表示憤怒,而且準備就此事到公安局備案。
  • 花旗銀行推出個人存款質押貸款
    花旗銀行推出個人存款質押貸款  中國證券網訊 (記者 石貝貝)  花旗銀行(中國)6日宣布推出「花旗個人存款質押貸款」,讓所有擁有花旗銀行(中國)定期存款的客戶在無需放棄定期存款到期收益的同時,可隨時獲得資金的自由融通。
  • 「花旗銀行存款10萬元獎勵5萬元,是要騙存款」?無稽之談
    近日,網上有傳言稱「花旗銀行美元活期存款利息3.68%,人民幣定期存款利息1.39%。推薦一個人存款10萬元,花旗銀行就獎勵5萬元。已經有老百姓開始借錢存款。」
  • 花旗「社區銀行」進入北京高端社區
    昨日,北京東北四環壩河沿岸陽光上東小區的居民們迎來了屬於他們的社區銀行,不過出人意料的是,提供社區金融服務的並非國內銀行,而是頂級的跨國機構花旗銀行。  「中國是花旗銀行在全球的重要戰略市場,非常高興在北京陽光上東這一重要區域開設北京的第四家營業網點,提供創新的金融產品、服務和工具以滿足居民對銀行和財富管理的需求。」花旗集團中國區消費金融業務總裁李亞文在開業典禮上說。
  • 美國花旗銀行被索賠220萬 四名被告均沒有到場
    117天的邵連華,昨天(4月18日)將美國花旗銀行和3家報社記者告上法庭,要求3名記者賠償經濟、精神損失40萬元,並要求花旗銀行賠償220萬元。和他一起前來的還有《花旗銀行在華掠奪紀實》的另一位著名作者——北京大學教授顏品忠。本案中的四名被告均沒有到場。    記者了解到,去年7月13日,反映國人向美國花旗銀行追討民國軍閥周西成及其「機要秘書金娣」於1938年存入2.5億美元事件的《花旗銀行在華掠奪紀實》的六位作者以名譽侵權為由與搜狐、方舟子和《中國青年報》對簿公堂,最終被一審裁定駁回。
  • 【網絡謠言粉碎機】「花旗銀行存款10萬元獎勵5萬元,是要騙存款...
    【網絡謠言粉碎機】「花旗銀行存款10萬元獎勵5萬元,是要騙存款」?推薦一個人存款10萬元,花旗銀行就獎勵5萬元。已經有老百姓開始借錢存款。」並分析稱外資銀行此舉是「故意利用高額回報來騙取中國人民的存款,然後捲款跑路,目的就是把中國人的錢捲走,製造經濟危機。」傳言還將此與中美貿易戰等相關聯,以此來製造話題。
  • 一筆2.5億美元花旗銀行存款的70年之痛(多圖)
    [千龍網記者蒲紅果3月11日報導]3月10日下午,由北京大學75歲高齡的資深教授、翻譯家、百卷本《中國全史》和《世界全史》主編之一顏品忠先生主編的《花旗銀行在華掠奪紀實》一書在北京國際飯店舉行首發式。
  • 滙豐接受首筆百萬存款 渣打花旗東亞三天內跟進
    今年以來,滙豐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和荷蘭銀行均在北京地區增設網點。《北京晨報》報導,北京個別外資銀行13日開始接受本地居民的人民幣存款。13日上午,一位周姓女士到中糧廣場的滙豐銀行北京分行辦理存款業務,這是滙豐銀行接受的第一筆北京居民的人民幣存款。
  • 臺灣花旗銀行被爆客戶存款歸零,臺灣網友的反應卻是這樣
    【環球網綜合報導】今天(30日),多家臺媒爆出,花旗(臺灣)商業銀行(以下簡稱,花旗銀行)出現儲戶存款餘額歸零,帳戶可用餘額被倒扣等情況。臺灣網友對此反應不一。據臺灣「東森新聞雲」等多家臺媒報導,有網友爆料,花旗銀行今上午疑似電腦大宕機,導致儲戶存款餘額歸零,帳戶可用餘額還被倒扣,網絡銀行與ATM均出現此情況。
  • 美國花旗銀行的簡介
    林肯總統懇請紐約各銀行為聯邦籌款15000萬美元。花旗銀行以黃金認購了7000萬美元。1865年,花旗銀行加入新組建的美國國民銀行系統,英文名稱改為: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作為國民銀行,其經營必須符合聯邦政府對償付能力及流動資金能力所規定的高標準。在紐約市,國民銀行的法定儲備金被視為存款。
  • 存款要交費 花旗滙豐,想說愛你不容易
    花旗:總存款額低於5000美元,收取月服務費6美元;滙豐:總存款額低於2000美元,則每6個月收取20美元手續費……優質服務、先進管理、多元投資等,都是上海市民對外資銀行翹首以盼的。然而,一道存款門檻,讓那些手揣外匯不多的普通大眾嘆息。    存錢少要付服務費    前天,繼花旗之後,滙豐又獲準在上海為內地居民和企業提供外幣銀行服務。
  • 花旗銀行
    更多信息請參見花旗集團官方網站:www.citigroup.com 或 www.citi.com。關於花旗中國 花旗在中國的歷史可追溯至1902年5月,是首家在中國開業的美國銀行。2007年4月,花旗成為首批註冊成為本地法人銀行的國際國際銀行之一。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為美國花旗銀行有限公司全資所有。
  • 花旗銀行(C.US)宣布與少數股權存款機構達成購買工資保障計劃貸款...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獲悉,花旗集團(C.US)今天宣布了與美國國家銀行協會(NBA)的合作計劃,目前花旗已經建立起了一個允許它從少數股權存款機構(MDI)購買二級市場貸款的購買機制。據悉花旗將從少數股權存款機構獲取高達5000萬美元的小企業聯合會貸款,這些貸款將被用於保障缺少金融服務的社區。該項計劃是花旗集團目前擴大社區金融網絡,促進社區銀行和多邊開發銀行的參加方案的其中一部分,該項計劃旨在更好地服務於美國各地不同的社區。花旗集團是目前第一家幫助啟動和試驗美國財政部金融代理計劃的銀行,該計劃會將指定的金融代理機構與多邊開發銀行進行配對。
  • 花旗銀行 服務收費引風波
    花旗服務收費引發待遇之爭 狀告花旗銀行的吳衛明認為,花旗銀行對存款5000美元以上的客戶免收服務費,而對低於5000美元的客戶收取每月50元人民幣或6美元的服務費,這種作法是對小儲戶的歧視,也是一種法律所不允許的限制消費行為。
  • 香港銀行開戶:花旗銀行開戶條件
    對於很多做外貿的香港公司,香港銀行開戶是必備的。然而在CRS和SCR 「雙高壓」,香港銀行開戶沒那麼容易了,許多小企業只能選擇一些比較小眾的銀行開戶,但還是經常被拒。今天小編來簡單介紹一下花旗銀行開戶攻略。
  • 上海警方介入調查「12億美元巨款存花旗銀行」案
    第N次「討債」「12億美元存款」一事最早引起關注是從北京《京華日報》的一篇報導開始的。該報導稱,7月15日,記者見到了一筆特殊的存款單。它由4張純金及數張純銀金屬鑄成,存款單的籤發日期是1941年4月7日,金額為2.5億美元。
  • 國有化花旗銀行?
    成立於1812年的花旗集團是美國的驕傲,也是美國以金融服務傲視全球的重要載體之一。但是現在,國有化似乎成了其擺脫不了的宿命。糟糕的是,在這場金融衍生品的泡沫遊戲中,花旗銀行並不是最大的玩家。面對不可期的未來,新任財長蓋特納就能比他的前任更聰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