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遊效曾...

2020-12-22 央廣網

  遊效曾

  閻居梅攝

  如今,南京大學燈火通明的化學實驗室裡,再也見不到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2016年11月19日,帶著對化學事業的依依不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遊效曾逝世,享年83歲。

  遊效曾,江西吉安人,祖父取「效法先賢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意為他命名,而他一生都踐行著祖輩的期冀——嚴謹治學、忘我耕耘。他熱愛祖國,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崇尚科學,堅持真理,淳樸善良;他淡泊名利,默默耕耘,將心血奉獻給化學教育與研究事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我把中國無機化學落後的時間搶回來!」

  遊效曾與化學的緣分,長達67年。

  15歲那年,他就讀於南昌聯立一中。一節化學課上的酸鹼滴定實驗中,溶液在加入一滴指示劑的瞬間,仿佛被施了魔法般變換奇異色彩,遊效曾被迷住了,從此對化學產生濃厚興趣。

  高中畢業後,遊效曾考取武漢大學化學系。1955年夏天,大學畢業的遊效曾由於成績優異被推薦至南京大學攻讀研究生。他買了張睡在甲板上的船票,帶著一張「貧困生」證明和一卷舊草蓆,順江而下來到古城南京。

  來到南京大學,遊效曾明白,研究化學必須把數理基礎堅實起來。年少氣盛,他拿著選修數學、物理系課程的申請表,直接找到時任化學系主任的戴安邦教授。「化學是門實驗科學,如果只埋頭搞理論而忽視實驗,是不可能搞出成果的!」戴教授發自內心地欣賞這個「好苗子」,也不失時機地「敲打」他一下。這番關於實驗與理論的道理,深深印在了遊效曾心裡。兩年間,他埋頭於東大樓地下室一間面北而潮溼的房間裡專心做學問,除了實驗,數理課程也全部考了優秀。

  1957年,遊效曾研究生畢業後留在南京大學當助教,師從李方訓院士,從事電解質溶液理論研究。其間,遊效曾負責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電化學和分析化學的教學工作,獨立主講《物質結構》和《結晶化學》等化學系基礎課,打破了專業界線,奠定了深厚的化學基礎,開拓了廣博的知識面。即使在「文革」的艱難歲月裡,他都憑著意志,完成了我國首部《結構分析導論》的初稿。

  改革開放後,遊效曾迎來了科學的春天。1980年,他作為國家教委選派的早期訪問學者赴美進修。一踏上美國這片新奇土地,遊效曾就覺察到我國在配位化學和無機化學領域與世界的差距。「我把中國無機化學落後的時間搶回來!」他暗暗咬牙,如饑似渴地做實驗,常常用功到夜半。為了讓中國儘快引進科學前沿知識,遊效曾組織翻譯了美國、英國研究生必讀配位化學領域的新專著,大大促進了我國無機化學教學和研究的多元性。

  大樹日漸參天,學成的遊效曾,卻婉言謝絕了導師勸他留在美國工作的好意。1983年,遊效曾回到深愛的祖國,擔任南京大學配位化學研究所所長,以全部精力投入我國配位化學的基礎研究工作。

  「科學沒有捷徑可走」

  何謂配位化學?它是現代化學中無機和有機化學等學科相互滲透的交叉學科,涉及範圍和應用領域非常廣泛:醫學上用於治癌,冶金上用於萃取,輕工業上用於添加劑,農業上用於化肥,而在高新技術領域,在發展分子超導、磁體、發光固體等分子材料方面,都有著廣闊前景。

  在這一重大領域,遊效曾率先在我國提出了「光電功能配合物」這一研究新領域,並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取得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卓越成就。他十年磨一劍,1991年因在「配合物合成、結構和性質」方面的成就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2004年,他負責完成的「光電功能配合物及其組裝」研究,再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他還參與創建了「配位化學研究所」和「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並長期指導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術研究,兩次獲得科技部「國家重點實驗室金牛獎」,為我國配位化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科學沒有捷徑可走」。半個多世紀以來,他以驚人的毅力編著了《結構分析導論》《配位化合物的結構和性質》《分子材料——光電功能化合物》等專著,成為國內這個學科教學和科研的必讀著作,他紮實的基礎理論功底和淵博的知識,為中國化學學科的知識寶庫注入了寶貴的財富。他組織和翻譯了《過渡金屬化學導論——配位場理論》《群論在化學中的應用》《化學中的物理方法》等國外知名學者著作,促進了我國配位化學、結構化學、量子化學理論的教學與普及,讓國內化學家走到了世界化學前沿。

  即使年屆80歲,他還連續修訂了自己的兩部專著,其中《配位化合物的結構和性質》一書88萬字,《分子材料——光電功能化合物》一書90萬字。這樣艱深的專業書籍,編輯看不懂,學生裡也找不到能把關校對的人,全靠他自己一字一句修改,從一校到三校,其難度和工作量無法想像。很多人更不知道,20多年前,他的一隻眼睛就已完全失明,數百篇論文,四五部專著、譯著靠的居然都是一隻眼睛,即使是大手術後體重不足50公斤,他仍然晝夜伏案。

  「不把科學做到極致,又如何能教到極致?」

  滿頭銀髮的遊效曾,仍記得自己13歲那年,有幸聆聽南京大學校友、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教授做報告的事情。

  「這就是物理學家吳有訓!」年少的遊效曾很震撼,吳有訓教授那和藹可親的態度,對科學的執著,「大大地激發了青少年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他暗暗下決心,做學問就要像吳教授那樣!

  60餘年來,這位我國著名的化學教育家,先後擔任「物質結構」「結晶化學」「結構化學」等基礎課和「結構研究方法」等研究生課程的教學工作,學生中湧現出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優秀世界青年科學家等,為化學界輸送了大量科研人才。

  「不把科學做到極致,又如何能教到極致?」何謂極致?學生們還記得,那是每次把論文交上去,第二天一早就能收到老師的修改,上面是密密麻麻的批註;那是深夜十一二點接到電話,老師很激動地提出一個想法,要學生儘快做起來,因為「能第一個做出來才算本事」;那是老師一遍遍不厭其煩地講解群論、能帶理論、配位場理論及各種譜學原理,告誡學生們一定不能丟掉基礎理論,「現在做化學的人一味強調實驗技巧,基礎不牢,何以創新?」……

  「我的『長壽秘訣』,就是看文獻!」一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的遊效曾,經常這樣「炫耀」。幾十年來,遊效曾沒有節假日,大年三十春晚開播了,他還是不肯回家。出差開會,飛機、汽車上,哪怕是肝移植後躺在醫院裡,他都又看起了專業書和學生論文,甚至和醫生風趣討論起「藥物的分子結構和機理」。太過專注的遊效曾,經常鬧笑話。有一次,他和同事做晶體結構實驗,兩人的鞋子穿錯了3天才發現;搬家快兩年了,他還會不知不覺回去老房子,無論如何都不能把鑰匙塞進鎖孔。

  有學生不解,遊效曾就講起自己的人生經歷。因為歷史原因,到了50多歲,他才真正有機會開始做科研。「如果我能再有十年二十年時間,我一定能做出很重要的發現。你們很幸運,年紀輕輕就可以專心做科研,一定要珍惜機會!」

  2016年底,一次會議上,遊效曾對年輕學者的工作做完指導後,溘然倒下,倒在了他自己熱愛的事業上,倒在了一群熱愛他的學者面前,走完了他的漫漫化學之路。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22日 18 版)(記者張 爍 李凌霄)

相關焦點

  • ...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遊效曾——演繹最美化學人生
    遊效曾  閻居梅攝  如今,南京大學燈火通明的化學實驗室裡,再也見不到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2016年11月19日,帶著對化學事業的依依不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遊效曾逝世,享年83歲。
  • 漫漫化學路——寫在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遊效曾院士逝世一周年之際
    2017年,南京大學燈火通明的實驗室裡再也見不到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去年11月19日,他對年輕學者的工作做完最後評價和指導後溘然倒下,倒在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化學研究和教育事業上。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遊效曾。遊效曾,江西吉安人,1934年出生,祖父取「效法先賢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意為他命名。
  • 化學院士遊效曾——演繹最美化學人生
    「我把中國無機化學落後的時間搶回來!」  遊效曾與化學的緣分,長達67年。  15歲那年,他就讀於南昌聯立一中。一節化學課上的酸鹼滴定實驗中,溶液在加入一滴指示劑的瞬間,仿佛被施了魔法般變換奇異色彩,遊效曾被迷住了,從此對化學產生濃厚興趣。  高中畢業後,遊效曾考取武漢大學化學系。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陳榮悌逝世
    中新社天津十一月二十三日電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陳榮悌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十一月十五日在天津逝世,享年八十二歲。  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張立昌、天津市政協主席房鳳友、致公黨中央副主席王宋大,沉痛送別陳榮悌先生。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羅豪才,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等來電來函表示沉痛悼念,向其家屬表示親切慰問。
  • 無機化學家計亮年院士:桃李滿天下此生已無憾
    計亮年院士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廖雪明 通訊員劉雷(資料圖片) 文/廣州日報記者全媒體梁超儀 通訊員蔡珊珊 從一名皮革廠學徒工起步,計亮年磨礪前行,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無機化學家和教育家,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南京大學馮端院士逝世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南京大學馮端院士逝世 2020-12-16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泉州籍著名科學家張乾二逝世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泉州籍著名科學家張乾二於2020年5月3日逝世享年 93歲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圖1947年考入廈門大學化學系;1954年從廈門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1987年至1992年兼任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所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兩彈一星」功臣、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所研究員——袁承業
    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稀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袁承業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8年1月9日22時17分在上海與世長辭,享年94歲。袁承業先生長期從事萃取劑化學和有機磷化學研究,是中國萃取劑化學研究的奠基人之一。特轉載一篇紹興網對先生的專訪文章,深切緬懷先生!
  •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馮端逝世,享年98歲
    新京報訊(記者 吳蘋蘋)12月16日,新京報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
  • 國際著名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國際著名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微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IEEE Life Fellow,九三學社社員,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陳星弼先生。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5日訊(記者 陳淋)國際著名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微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IEEE Life Fellow,九三學社社員,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陳星弼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12月4日17時10分在成都逝世,享年89歲。  陳星弼先生1931年1月28日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馮端逝世
    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 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馮端先生去世
    南京大學網站12月16日消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於2020年12月15日19時41分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 吉大校長周其鳳院士受聘「楊石先講座教授」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張麗 攝影李星皎)12月6日,著名高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周其鳳受聘為南開大學「楊石先講座教授」。  在綜合實驗樓舉行的致聘儀式上,校黨委書記薛進文介紹了周其鳳的簡歷,並向他致送聘書、佩戴校徽、贈送楊石先先生銅塑像。
  • 86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蘇鏘逝世
    86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蘇鏘逝世 「中山大學」微信公眾號 2017-02-17 19:59
  • 環境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
    趙進才環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60年12月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豐鎮市。1982年7月畢業於內蒙古大學化學系,1986年8月獲該校碩士學位,1994年4月獲日本Meisei大學博士學位。《環境科學學報》、《環境化學》副主編。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南昌大學副校長江風益入榜院士候選人 兩院院士原來有這麼多江西人!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3.張家鋁天文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生於江西省贛州市。1959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物理系。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黃春輝無機化學家 1933年5月4日生於河北邢臺,籍貫江西吉安。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及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中國催化科學開拓者之一、百歲著名燃料化學家彭少逸院士逝世
    中國催化科學開拓者之一、百歲著名燃料化學家彭少逸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著名燃料化學家、催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第六、七屆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八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 中國科學院院士2017增選名單:南京大學三位校友名列其中
    中國科學院:]11月28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共選舉產生了61名中科院院士和16名中科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2017增選名單:南京大學三位校友名列其中。更多2018考研複習資料,歡迎訪問北京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 我國穩定同位素化學的奠基人張青蓮院士的光輝一生
    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穩定同位素化學的奠基人、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張青蓮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不幸於2006年12月14日19時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大學畢業後,張先生曾在常熟孝友中學任教一年。1931年考取清華大學研究生,在高崇熙教授指導下完成了稀有元素領域的研究論文3篇,分別為無機合成、分析鑑定和物理化學測量三個方面。爾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得中華教育文化基金,公費出國留學。
  • 武大首位女院士辭世,曾創「神話般的故事」..
    18日凌晨,武漢大學發布訃告,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訃告稱,遵照張俐娜院士生前意願,張俐娜院士喪事從簡,不開追悼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