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機化學家計亮年院士:桃李滿天下此生已無憾

2020-12-16 科學網

計亮年院士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廖雪明 通訊員劉雷(資料圖片)

文/廣州日報記者全媒體梁超儀 通訊員蔡珊珊

從一名皮革廠學徒工起步,計亮年磨礪前行,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無機化學家和教育家,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作為三名貢獻者之一,計亮年因首次發現「茚基動力效應」轟動國際,為廉價金屬錳代替貴金屬作為氧化均相催化劑開闢了一條新途徑。他在中山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以金屬酶為對象,系統而創新地使用交叉學科的研究方法,在核酸酶、細胞色素P450單加酶和修飾天然過氧化物酶三種酶體系中取得國際上重大突破,推動了中國生物無機化學事業的發展,為解決當今人類面臨的環境、能源、生命等危機作出了重要貢獻。

6歲喪母、9歲喪父……經歷過戰火歲月,童年的顛沛流離,為計亮年的一生注入了傳奇色彩。耄耋之年,回顧一生,在他擁有的多重身份中,計亮年最看重的是教書育人的角色。想起畢生親自培育的100多名博士後、博士、碩士如今遍布全球,科研後繼有人,他坦言此生已無遺憾。

命運急轉:從少爺到孤兒到皮革廠學徒

1934年,計亮年出生在上海市馬當路普慶裡10號,父親計竹卿當時是英國泰晤士報駐上海分社職員,母親是傳統的家庭婦女。計竹卿夫婦育有六女兩子,計亮年是年齡最小的一個。

計亮年的童年歲月,家境還算殷實,有保姆照料。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隨後上海淪陷,父親的工作失去保障,家道中落。六歲那年,母親因患肺結核病去世,三年後,父親也因患肺結核病辭世。

從少爺到孤兒,計亮年嘗盡了命運跌宕起伏的滋味。14歲那年,為了生計,他前往上海一個皮革製品作坊當學徒。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他獲得了一個半工半讀的機會。為了補上此前落下的課程,計亮年每天只睡六個小時。這種分毫必爭的狠勁,讓他僅用三年時間就把初中、高中課程補完,1952年9月,他以全班100名錄取生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山東大學化學系。

學術生涯:勤奮堅韌終大放異彩

進入大學後,計亮年並沒有忘記過去三年背著皮革四處送貨時翻書複習的經歷。他養成了高效利用時間的習慣,勤奮、堅韌的品格也貫穿了他的科研學術生涯。

在山東大學的四年裡,他未曾離開過學校。每個寒暑假,計亮年都在圖書館裡苦讀。畢業後,他先後被選拔到北京大學和南京大學進修,師從國內、國際學術大師。1975年,計亮年到中山大學工作。1982年至1983年,計亮年被公派到美國西北大學,師從有「無機化學之父」、時任美國化學會主席的美國科學院院士巴索羅。

在美國留學期間,他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別人需要花費三年時間才能取得的成果。

天道酬勤,憑藉悟性和拼勁,計亮年作為三名貢獻者之一,首次發現「茚基動力效應」,這些成果為廉價金屬錳代替貴金屬作為氧化均相催化劑開闢了一條新途徑,轟動國際。在美國的一年間,他在著名國際優秀刊物上發表「茚基動力效應」論文3篇(其中第一作者2篇,第二作者1篇)。

回報祖國:籌建實驗室當「孺子牛」

雖然已在國際上聲名遠播,計亮年仍然心繫祖國無機化學事業的發展。自1975年被中山大學引進至今,他紮根中大40多年,白手起家,與無機化學教研室眾多老師一起籌建生物無機化學實驗室,見證了中大無機化學學科的發展壯大。

回憶起三十多年前開始籌建生物無機化學實驗室時,計亮年坦言,可以用「一無所有」形容。最困難的時候,課題組甚至添置不起做普通實驗的儀器設備,他要騎單車去廣東工業技術研究院借玻璃分液漏鬥做萃取研究。如今,中山大學無機化學學科已經成為國家重點學科,來自全球的學科人才經常來中大的實驗室做實驗交流。

除了推動學科發展,計亮年也是甘願俯身的「孺子牛」。他先後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講過無機化學等十多門基礎課和專業課。在團隊老師的協助下,他先後培養了100多名學生(包括博士後5名、博士生62名、碩士生39名),學生遍布海內外,大多擔任科研骨幹和學術帶頭人。

如今,耄耋之年的計亮年仍然活躍在講臺上,講授的對象不再局限於專業領域的學生,而是向各個年齡階段的人士傳授人生經驗。他生活節儉,平日出行經常乘地鐵和坐公交車,不願意麻煩其他人開專車接送。14歲那年,計亮年用雙腿跑遍上海送貨,練就了好腳力,因此他笑言,如今還是行走自如。

廣州印記:城市暖意融融 學校關懷備至

計亮年對廣州、中山大學充滿感恩。在廣州,他本是一個異鄉人,然而這裡的開放包容給予了他成長的空間,也讓他時刻感受到周圍人的善意。每當他和夫人乘坐地鐵和公交車時,均會遇到好心的市民熱情讓座,讓他和老伴內心暖意融融。走在校道上,本系和其他系的學生和老師都會禮貌地向他打招呼,充分體現了尊師重道。

談及中大,計亮年心情激動。他表示,這裡給予了他充分的自由度發展學術,專心科研。更可貴的是,四十多年來,中大的領導和老師在生活上也給予他非常多的關心,解決了不少困難,感情早已如親人般濃鬱。

心系科研:

三大酶體系取得重大突破

從美國回來後,計亮年回到中山大學,帶領團隊在金屬酶(包括核酸酶、細胞色素P450單加氧酶和過氧化物酶三種酶體系)的結構、功能、作用機制之間規律性等研究領域取得了國內外公認的重大突破。

20世紀80年代後期,計亮年在國內率先開展釕多吡啶配合物作為人工核酸酶研究,建立和發展了金屬釕的生物無機化學基礎理論。其研究成果為治療抗癌藥物的潛在應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對DNA定位誘變、腫瘤基因治療、DNA 的修復起著關鍵性作用。在細胞色素P450單加氧酶領域,計亮年帶領團隊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由於貢獻突出,計亮年當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並被授予特許化學家稱號。1990年至2002年,英國皇家化學會五次授予他個人研究基金,該基金每年僅從全球選出30人。他先後代表中國十多次在生物無機化學領域國際會議擔任秘書長、組委會副主席等職務。

院士小傳

計亮年,1934年4月出生上海市,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是我國著名的無機化學家與教育家,主要從事配位化學及生物無機化學的研究,曾任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首任院長,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計亮年研究生物無機化學30餘年,在推動我國生物無機化學的發展和學科建設,促進國內、國際間生物無機化學領域的學術交流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除了1978年協作項目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外(中山大學為第二完成單位),還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0項,教學成果獎4項;1979年獲廣東省科學大會授予的先進工作者稱號;1992年因在高等教育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獲香港柏寧頓(中國)教育基金會授予的首屆孺子牛金球獎;2000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1年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授予的「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等國家和省部級個人榮譽獎12項;還曾獲得「廣東省2013年度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記者手記

大師風範 如沐春風

好事多磨。由於計亮年院士工作繁忙,採訪在一個多月後才終於確定。這位擁有成功人生的83歲科學家,願意與大家一起分享人生的經歷,記錄他所走過的時代。

一諾千金,答應接受訪談後,計亮年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做事十分嚴謹,仔細梳理了人生的每個階段,甚至精確到月份,寫滿了一頁頁的草稿。每一段人生經歷如何走過,計亮年記得一清二楚,每個人生階段也充滿了反思和自省。在兩個多小時的採訪中,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計亮年一生獲獎無數,科研碩果纍纍。回顧一生,令他動容的不是名與利,而是想到他的學生已遍布全球,在中山大學三個金屬酶的研究方向已後繼有人,且青出於藍,不用擔心科學研究「人去樓空」。不但他的學生遍布全球成為新一代科學家,學生的子女也正在大放光彩,談到此,計亮年快樂一笑,坦言:「人生夢想已經實現,此生無憾。」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技為民 奮鬥有我】院士成長故事系列一:計亮年院士 鍥而不捨的...
    從這期開始讓我們一起走進《院士成長故事系列》,通過院士們的成長經歷,學習他們不畏艱險,勇於創新的科研精神。今天我們介紹的是一位鍥而不捨的掘井人——計亮年院士。院士成長故事系列一能為國家做貢獻,是我最幸福的事生物無機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計亮年,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一個長期從事生物無機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別是用多學科交叉研究方法,先後在細胞色素P450單加氧酶模擬體系,在碳氫化合物催化氧化機理、天然過氧化酶修飾,以及核酸酶領域,系統地研究了釕等小分子各種金屬配合物的組成和結構與
  • 漫漫化學路——寫在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遊效曾院士逝世一周年之際
    2017年,南京大學燈火通明的實驗室裡再也見不到一位滿頭白髮的老人。去年11月19日,他對年輕學者的工作做完最後評價和指導後溘然倒下,倒在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化學研究和教育事業上。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遊效曾。遊效曾,江西吉安人,1934年出生,祖父取「效法先賢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意為他命名。
  •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遊效曾...
    2016年11月19日,帶著對化學事業的依依不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遊效曾逝世,享年83歲。  遊效曾,江西吉安人,祖父取「效法先賢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意為他命名,而他一生都踐行著祖輩的期冀——嚴謹治學、忘我耕耘。
  • 沉痛悼念:兩位無機化學巨匠隕落
    近日,儀器信息網小編驚聞兩位無機化學的「巨匠」隕落。這無疑不是化學界的重大損失。讓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在這裡回憶兩位先生的生平事跡,並致以緬懷。他是無機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系教授。他執教無機化學基礎課逾40年,編寫和翻譯化學專著多種。
  • 幾部墨寶非寶的小說,最愛《至此終年》,有你,此生已無憾!
    歡迎來到阿洛推文,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幾部墨寶非寶的小說,最愛《至此終年》,有你,此生已無憾!1、《至此終年》作者:墨寶非寶得顧平生,平生已無憾。本文主要講述女主 童言與男主 顧平生之間的愛情故事,算是師生文。文中淡淡文字,描述著生活中淡淡的日子,沒有什麼動人心魄的情節,可是卻看的人多次流淚。這也許是和作者所說「這並不是一個完全杜撰的故事有關」,這篇小說的故事比較貼近生活。作者文筆細膩,人物描寫那些淡淡的情懷,讓人讀著感同身受,真的是超級好看,強烈推薦!
  • ...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遊效曾——演繹最美化學人生
    2016年11月19日,帶著對化學事業的依依不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南京大學教授遊效曾逝世,享年83歲。  遊效曾,江西吉安人,祖父取「效法先賢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意為他命名,而他一生都踐行著祖輩的期冀——嚴謹治學、忘我耕耘。他熱愛祖國,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崇尚科學,堅持真理,淳樸善良;他淡泊名利,默默耕耘,將心血奉獻給化學教育與研究事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 材料化學家嚴東生院士:世界材料界的「中國名片」
    ▲1938年,嚴東生在燕京大學圖書館學習他是傑出的材料化學家,一生與無機材料打交道,成果涉及高溫結構陶瓷、無機複合材料、高溫無機塗層、耐火材料以及高溫過程物理化學研究等方面。無機材料 有情人生在外行看來平淡無奇的粉末、塊塊,在嚴東生看來卻如一支支各具特色的奇兵,在國民經濟、科技前沿衝鋒陷陣:送衛星、飛彈上天,鑽入人體治療疾病,捕捉微觀粒子……自1949年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回國,「急國家之需」,一直是嚴東生的信條。
  • 中國九大最年輕化學院士,你認識幾個?
    支志明在整個化學領域都做出了重要貢獻支志明,1957年9月生於廣東省遂溪縣,香港人。1978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1982年獲該校博士學位。香港無機化學家,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應邀在國內多所大學當客座教授。
  •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陳榮悌逝世
    中新社天津十一月二十三日電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化學家、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陳榮悌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十一月十五日在天津逝世,享年八十二歲。  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張立昌、天津市政協主席房鳳友、致公黨中央副主席王宋大,沉痛送別陳榮悌先生。全國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中央主席羅豪才,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等來電來函表示沉痛悼念,向其家屬表示親切慰問。
  • 盤點中國成就最高的十位化學家,你們都認識嗎?
    1986年,李遠哲和哈佛大學的達德利·赫希巴赫、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約翰·波拉尼三人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以表彰他們應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 。其中李遠哲研究的是:把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應用於一般的化學反應,特別是研究較大分子的化學反應 ;利用雷射激發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發生化學反應的類型 。
  • 2020年我國已痛失30位院士
    196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85年赴大阪大學研究一年多。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Cellulose》、《Journal of Biobased Materials and Bioenergy》和《高分子學報》等編委。
  • 故宮百年再現「九龍吐水」,遊客冒雨搶著去,網友稱:此生無憾
    故宮百年再現「九龍吐水」,遊客冒雨搶著去,網友稱:此生無憾。對於故宮除了是我國極為極為重要的一座旅遊文化景點外,還是前人留下的歷史遺蹟,極為珍貴。對於許多外國遊客前來中國遊玩,首選絕對是北京城。故宮百年再現「九龍吐水」,遊客冒雨搶著去,這樣的現象可謂是百年難遇,就在北京遇上暴雨期,故宮原本防洪系統,就起到了排洪的作用,景象也是十分的壯觀,許多遊客也是搶著去看,有些網友直言:看到,此生無憾。故宮的「九龍吐水」簡單來說就是,故宮早期的排洪系統。
  • 兩位中科院院士同日去世,沉痛送別
    著名教育家、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申泮文,因病於2017年7月4日0時42分在天津逝世,享年101歲。
  • 退休教師編寫大學英語教材《陳嘉庚》稱此生無憾
    東南網10月17日訊(海峽導報見習記者 溫航 記者 香卉輝)自1974年5月調入集美大學前身之一的集美航海學校任教至今,陳經華在集美的歲月已度過整整四十載,這位如今依然奮戰在教育和陳嘉庚研究第一線的古稀老人
  • 第4149回:無機化學之父戴維,電解狂魔電化學家
    【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採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第4149回:無機化學之父戴維,電解狂魔電化學家
  • 中國催化科學開拓者之一、百歲著名燃料化學家彭少逸院士逝世
    中國催化科學開拓者之一、百歲著名燃料化學家彭少逸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著名燃料化學家、催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第六、七屆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八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 吉大校長周其鳳院士受聘「楊石先講座教授」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張麗 攝影李星皎)12月6日,著名高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周其鳳受聘為南開大學「楊石先講座教授」。  在綜合實驗樓舉行的致聘儀式上,校黨委書記薛進文介紹了周其鳳的簡歷,並向他致送聘書、佩戴校徽、贈送楊石先先生銅塑像。
  • 3年來,共和國已痛失102位兩院院士
    2020年,共和國已痛失38位兩院院士。12月15日,我國著名物理學家、金屬和晶體材料學家、教育家,第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五屆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物理學院教授馮端先生在南京去世,享年98歲。
  •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丨林國強院士:走在手性化學最前沿
    一位科學家,如果同行在評價某一領域時,常提及他的名字;如果求學者在入門時,一定要拜讀他編撰的教材,那麼他肯定此生無憾了吧!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研究員林國強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每天上午7時,他還是會準時出現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一間普通的辦公室裡,開始繁忙的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