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為民 奮鬥有我】院士成長故事系列一:計亮年院士 鍥而不捨的...

2020-12-27 澎湃新聞

【科技為民 奮鬥有我】院士成長故事系列一:計亮年院士 鍥而不捨的掘井人

2020-05-30 03: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掃碼關注我們

第一時間給你最全資訊

掃碼關注我們吧!

雙層描邊標題

院士成長故事 向科學工作者致敬

經國務院批覆,從2017年起,將每年5月30日設立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習、建設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讓德學雙馨的科學家成為青少年的偶像。

編者按:

有這麼一群人,在大眾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地為科研事業付出,為國家科技奉獻一生。他們就是科技工作者!他們有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有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學精神,有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有機智攻關、團結協助的協同精神,有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他們胸懷祖國,為服務人民奮鬥在中國科技的最前線。

從這期開始讓我們一起走進《院士成長故事系列》,通過院士們的成長經歷,學習他們不畏艱險,勇於創新的科研精神。今天我們介紹的是一位鍥而不捨的掘井人——計亮年院士。

院士成長故事系列一

能為國家做貢獻,是我最幸福的事

生物無機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計亮年,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一個長期從事生物無機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別是用多學科交叉研究方法,先後在細胞色素P450單加氧酶模擬體系,在碳氫化合物催化氧化機理、天然過氧化酶修飾,以及核酸酶領域,系統地研究了釕等小分子各種金屬配合物的組成和結構與DNA的作用及其機理,並在合成大量小分子金屬配合物的基礎上,用熱力學、動力學及理論計算(密度泛函法)等總結了這些配合物的不同組成、結構與DNA之間的作用規律。該研究領域在國內外當前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光風霽月 桃李芬芳

冰天雪地,苦寒孤絕,也能錘鍊傲寒堅韌的品質,這是86歲的計亮年院士走過的人生歲月映照。但他有著比光風霽月更大的襟懷,那就是帶領著一代代學子走進科學的殿堂,收穫桃李遍天下。

滿頭銀絲的計亮年院士眉宇之間有著儒雅和堅定。1934年出生於上海一個殷實家庭,父親是當時英國《泰晤士報》駐上海分社的高級職員。

命運的禮物還沒來得及握緊,就被悉數奪走了,父母親相繼在1940年與1943年被肺結核奪去性命,從少爺到孤兒,計亮年嘗盡了命運跌宕起伏的滋味。14歲時,為了生計,他前往上海一個皮革製品作坊當學徒。他用扁擔挑皮帶、背帶送貨走遍了上海灘的每一個角落,至今頸部還有著勞損時留下的腫塊。

人生的華麗逆襲

學徒到院士的轉折發生在1949年5月27日,人民解放軍在楊樹浦地區受降了最後一大股敵軍共計8000餘人,至此,上海全部解放。

白天的計亮年在工廠上班,晚上就到職工業餘學校補課,時間如黃金的他練就了邊走路邊看書還不會碰到電線桿的技能,用三年時間補完初高中的課程。1952年,在100名錄取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被山東大學化學系錄取。

做科研就如同打井,計亮年就像一個鍥而不捨的掘井人,認準了方向,便不曾鬆懈。

1959年起,計亮年開始在配位化學交叉學科開展研究,1975年他被調入中山大學創建了中大生物無機化學研究團隊,瞄準解決當今人類面臨的環境、能源、生命等問題中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金屬酶化學及應用轉化這一研究方向。在美訪學期間為了做實驗搶數據的計亮年經常清晨5點起床冒著雪到實驗室。

從化學到新興交叉學科配位化學再到首次發現「茚基動力效應」在三大酶體系取得的重大突破推動國內「無機化學」學科走向國際舞臺;計亮年為廉價金屬錳代替作為氧化均相催化劑開闢了一條新的捷徑。

院士小知識

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給予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創造性的成就和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們的最高榮譽稱號。院士們不僅為了科技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同時也是科學精神和科研道德的典範。

為了弘揚院士們愛國奉獻的崇高理想、求實創新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不畏艱險的人生態度,我們通過了採集在廣東地區工作的院士們口述資料,以愛國奮鬥精神為魂,以科學技術普及為形,深情講述院士們在成長、求學、科研等各個階段的勵志故事,帶領青少年讀者走進院士們的科研世界,激勵包括航天科技工作者在內的各行業科技工作者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進,開創科技發展的新局面,為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鬥。

來源:廣州院士活動中心

原標題:《【科技為民 奮鬥有我】院士成長故事系列一:計亮年院士 鍥而不捨的掘井人》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無機化學家計亮年院士:桃李滿天下此生已無憾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命運急轉:從少爺到孤兒到皮革廠學徒 1934年,計亮年出生在上海市馬當路普慶裡10號,父親計竹卿當時是英國泰晤士報駐上海分社職員,母親是傳統的家庭婦女。計竹卿夫婦育有六女兩子,計亮年是年齡最小的一個。 計亮年的童年歲月,家境還算殷實,有保姆照料。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隨後上海淪陷,父親的工作失去保障,家道中落。
  • 追記陳定昌院士:畢生奮鬥踐行航天報國諾言
    一生踐行航天報國作為國家重大專項總師,國家86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我國武器系統總體、防空反導及制導雷達技術專家,我國戰略防禦技術體系的倡導者、精確制導領域的主要奠基人、防空體系研究和三代防空裝備的拓新者,陳定昌院士為祖國航天事業奮鬥58年,帶領團隊取得多項舉世矚目的重大科技成果,為國防武器裝備建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 又一院士離去,2020年我國已痛失10位院士
    2020年3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院士因身患癌症經全力救治無效逝世,我國又失去了一位為國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的院士。這也是我國2020年去世的第10位院士,此前已經有9位院永遠地離開了我們。2020年至今離去的10位院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每一位院士的離去都是國家的重大損失。
  • 包為民院士為西電空間院發展把舵定向
    包為民院士聽取了執行院長劉彥明關於學院2020年上半年工作的匯報,並和學院領導班子及學院教職工進行深入交流,會議由學院黨委書記朱文凱主持。寄語學子:求知好學 爭做棟梁「我上學的時候,學生們、老師們都憋著一股勁,好像要把從前失去的時間全部補回來。」
  • 包為民院士指導西電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新學期工作
    包為民院士聽取了執行院長劉彥明關於學院2020年上半年工作的匯報,並和學院領導班子及學院教職工進行深入交流,會議由學院黨委書記朱文凱主持。會上,包為民院士叮嚀學院廣大教職工:「探索空間技術,培育合格人才是咱們學院永恆的主題。」看到空間學院從建院時的一張白紙到現在三系、三中心、三實驗室,包院士連用「振奮」、「鼓舞」等詞語來表達此刻心情。
  • 深切悼念 | 著名高分子物理化學家張俐娜院士逝世
    張俐娜院士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863、國際合作等重大項目20多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600餘篇,被他人引用近兩萬次;獲準專利100餘項;主編專著有《高分子物理近代研究方法》《天然高分子改性材料及應用》《天然高分子科學與材料》《基於生物質的環境友好材料》等;組織撰寫了國家「十二五」重點規劃圖書《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系列叢書共十部,也是目前國內外第一套詳細介紹天然高分子的學術專著
  • 東南大學孫忠良院士去世 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他樸實無華,看起來像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師傅」;他大公無私,總是把年輕教師的成長記掛在心上;他能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也能挑起一百多斤的擔子……只有孫院士身邊的人才知道,這位超然脫俗的老院士已經被癌症折磨了很多年。多年前,孫院士頑強地戰勝了胃癌病魔。去年,他又罹患肺癌……孫忠良院士1936年8月生於上海,1955年考入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無線電工程系。
  • 水杯用了20年直到去世,對學生、病人傾囊相出,中山醫院陳灝珠院士...
    陳灝珠院士紀念展以文字、圖片、實物、視頻等多種形式緬懷陳灝珠院士,通過「學」「醫」「研」「教」「愛」五個版塊,追憶他精彩的人生、閃耀光輝的人格魅力及其為國為民作出的卓越貢獻,弘揚他高瞻遠矚、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和為醫學事業奮鬥終身的奉獻精神。
  • ...卻對學生病人慷慨解囊……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在中山醫院開幕
    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將以文字、圖片、實物、視頻等多種形式緬懷陳灝珠院士,通過「學」「醫」「研」「教」「愛」五個版塊,追憶他精彩豐富的人生、閃耀光輝的人格魅力及其為國為民做出的卓越貢獻,弘揚他高瞻遠矚、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和為醫學事業奮鬥終身的奉獻精神。
  • 院士大咖鼓勵廣州中小學生學科學愛科技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雋8月23日上午10時,以「科技戰疫,創新強國」為主題的2020年廣州市科技活動周中小學專場系列活動通過網絡在線組織啟動儀式。啟動儀式活動中,宣讀了全市349名在2019年廣州市各類中小學科技教育活動中表現出色的中小學生「學科學、愛科技」積極分子名單,這些同學將獲得有院士題詞的科技活動周中小學生專場活動紀念冊。活動通過「廣東科教」公眾號、「灣區科教」觸電號線上啟動,吸引了全市7萬多名中小學生師生及社會各界相關人士在線觀看和參與互動。
  • 聚焦青少年科技教育,南京市秦淮區有了「院士課堂​」
    聚焦青少年科技教育,南京市秦淮區有了「院士課堂​」 2020-12-18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薪火傳承精神永駐 陳灝珠院士紀念展在中山醫院開幕
    陳灝珠院士是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心血管病學家和醫學教育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2020年10月30日,陳灝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6歲。逝者永恆,無盡懷念;薪火傳承,精神永駐。
  • 歐陽鍾燦院士:科研就像猜燈謎
    1946年,歐陽鍾燦院士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他與中國一同成長,與無數中華兒女一起用奮鬥書寫中國的華章,見證了中國數十年來的風雨兼程和輝煌燦爛。猜燈謎的孩子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六十多年前的元宵節,有著「海濱鄒魯」之稱的泉州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在人來人往的街頭,一個孩子使勁地擠進猜燈謎的人群。他睜大了眼睛,專注地盯著一張張謎面,不時又皺眉沉思。
  • 林國強院士:一輩子專注一件事——手性化學與藥物研究
    七一前夕,學校全面推進「四史」教育之際,中國科學院院士林國強用樸實幽默的話語、簡潔清晰的思路、深入淺出的科普知識、內涵豐富的案例故事,從愛國情懷、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幾個方面,結合自身成長經歷,給上海中醫藥大學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科研育人大課。與祖國同成長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想要增長才幹,欲善其事,必利其器。
  • 《追光:薛鳴球傳》首發儀式暨薛鳴球學術思想研討會 ——紀念薛鳴球院士誕辰90周年系列活動舉行
    2003年,薛鳴球獲國防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以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頒發的「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紀念證書」。本文為中國雷射第1976篇。歡迎點擊在看、轉發,讓更多人看到。10月18日下午,「《追光:薛鳴球傳》首發儀式暨薛鳴球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薛鳴球院士誕辰90周年系列活動」在蘇州南林賓館舉行。
  • 這位大醫畢生簡樸,卻對學生病人慷慨支持,中山醫院陳灝珠院士紀念...
    一生追求光明、追求進步、追求科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灝珠,生前怎樣為醫、為師、為人?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學習陳灝珠院士精神交流會暨陳灝珠院士紀念展開幕儀式。據悉,此次交流會也是深刻的「四史」主題教育,通過學習陳灝珠院士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的感人事跡,讓更多醫務人員汲取信仰和精神的力量。
  • 落選中國院士的顏寧兩年後當選美國外籍院士,是實力還是運氣?
    一談起顏寧,大家的腦中就會浮現「清華大學最年輕教授」的這個稱號,而我想很多人認識顏寧也正是從2007年清華大學發布的一則「最年輕教授」的新聞中了解到的。作為西湖大學施一公校長的弟子,顏寧教授的成就依然是不遜色於老師的,在許多方面上還猶有過之。
  • 孜孜弗倦可登堂奧,涓涓不息而成江河 | 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張嗣瀛
    不久,一系列關於最優控制理論研究的新成果問世了,連續發表在當時國內唯一的控制學術期刊《自動化學報》上。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先後提出了「定性」極大值原理、「集合覆蓋法」等重要研究成果。張嗣瀛院士關於最優控制理論方面的許多研究結果被後人作為教材內容收入到控制理論專業教科書中。多篇論文被關肇直所著《極值控制與極大值原理》一書索引。
  • 聽柴立元講述「我的科學夢」中南大學啟動院士線上系列報告會
    新湖南客戶端6月13日訊(通訊員 王軒 雷小軻)6月12日下午,中南大學「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院士線上系列報告會首場講座在毓秀樓411演播室舉行。冶金環境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柴立元為同學們講述「我的科學夢」。
  •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新華社昆明12月2日電 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新華社記者伍曉陽、嶽冉冉、陳聰  他潛心鑽研農業生物多樣性控制作物病蟲害的重大課題,成果在《自然》雜誌發表,應用於農業實踐以億畝計;  他帶領團隊紮根邊疆村寨,用科學知識幫助農民發展致富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