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30 03: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掃碼關注我們
第一時間給你最全資訊
掃碼關注我們吧!
雙層描邊標題
院士成長故事 向科學工作者致敬
經國務院批覆,從2017年起,將每年5月30日設立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習、建設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在全社會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讓德學雙馨的科學家成為青少年的偶像。
編者按:
有這麼一群人,在大眾看不見的地方,默默地為科研事業付出,為國家科技奉獻一生。他們就是科技工作者!他們有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有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學精神,有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有機智攻關、團結協助的協同精神,有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他們胸懷祖國,為服務人民奮鬥在中國科技的最前線。
從這期開始讓我們一起走進《院士成長故事系列》,通過院士們的成長經歷,學習他們不畏艱險,勇於創新的科研精神。今天我們介紹的是一位鍥而不捨的掘井人——計亮年院士。
院士成長故事系列一
能為國家做貢獻,是我最幸福的事
生物無機化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計亮年,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一個長期從事生物無機化學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別是用多學科交叉研究方法,先後在細胞色素P450單加氧酶模擬體系,在碳氫化合物催化氧化機理、天然過氧化酶修飾,以及核酸酶領域,系統地研究了釕等小分子各種金屬配合物的組成和結構與DNA的作用及其機理,並在合成大量小分子金屬配合物的基礎上,用熱力學、動力學及理論計算(密度泛函法)等總結了這些配合物的不同組成、結構與DNA之間的作用規律。該研究領域在國內外當前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光風霽月 桃李芬芳
冰天雪地,苦寒孤絕,也能錘鍊傲寒堅韌的品質,這是86歲的計亮年院士走過的人生歲月映照。但他有著比光風霽月更大的襟懷,那就是帶領著一代代學子走進科學的殿堂,收穫桃李遍天下。
滿頭銀絲的計亮年院士眉宇之間有著儒雅和堅定。1934年出生於上海一個殷實家庭,父親是當時英國《泰晤士報》駐上海分社的高級職員。
命運的禮物還沒來得及握緊,就被悉數奪走了,父母親相繼在1940年與1943年被肺結核奪去性命,從少爺到孤兒,計亮年嘗盡了命運跌宕起伏的滋味。14歲時,為了生計,他前往上海一個皮革製品作坊當學徒。他用扁擔挑皮帶、背帶送貨走遍了上海灘的每一個角落,至今頸部還有著勞損時留下的腫塊。
人生的華麗逆襲
學徒到院士的轉折發生在1949年5月27日,人民解放軍在楊樹浦地區受降了最後一大股敵軍共計8000餘人,至此,上海全部解放。
白天的計亮年在工廠上班,晚上就到職工業餘學校補課,時間如黃金的他練就了邊走路邊看書還不會碰到電線桿的技能,用三年時間補完初高中的課程。1952年,在100名錄取生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被山東大學化學系錄取。
做科研就如同打井,計亮年就像一個鍥而不捨的掘井人,認準了方向,便不曾鬆懈。
1959年起,計亮年開始在配位化學交叉學科開展研究,1975年他被調入中山大學創建了中大生物無機化學研究團隊,瞄準解決當今人類面臨的環境、能源、生命等問題中具有重要應用前景的金屬酶化學及應用轉化這一研究方向。在美訪學期間為了做實驗搶數據的計亮年經常清晨5點起床冒著雪到實驗室。
從化學到新興交叉學科配位化學再到首次發現「茚基動力效應」在三大酶體系取得的重大突破推動國內「無機化學」學科走向國際舞臺;計亮年為廉價金屬錳代替作為氧化均相催化劑開闢了一條新的捷徑。
院士小知識
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給予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創造性的成就和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們的最高榮譽稱號。院士們不僅為了科技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同時也是科學精神和科研道德的典範。
為了弘揚院士們愛國奉獻的崇高理想、求實創新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不畏艱險的人生態度,我們通過了採集在廣東地區工作的院士們口述資料,以愛國奮鬥精神為魂,以科學技術普及為形,深情講述院士們在成長、求學、科研等各個階段的勵志故事,帶領青少年讀者走進院士們的科研世界,激勵包括航天科技工作者在內的各行業科技工作者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前進,開創科技發展的新局面,為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鬥。
來源:廣州院士活動中心
原標題:《【科技為民 奮鬥有我】院士成長故事系列一:計亮年院士 鍥而不捨的掘井人》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