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西安,外地人的記憶都在兵馬俑、華清池、大唐芙蓉園和一首《西安人的歌》。
曾經,西安人的城牆下是西安人的火車,西安人不管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饃。
如今,西安人的城牆下卻是跳不停的廣場舞、垂釣風雨無阻。
600年的城牆依舊隨便觸摸,小吃還是足夠把人變成吃貨,可清晨傍晚的生活,卻有些不太巴適。
人都有盲從性,以及偏向大眾的從眾心理。所以西安這幾樣東西,無處不在。即使颳風下雨,也會有存活。
那就是:釣魚和廣場舞,不巧的是,基本都被中老年承包了。
廣場舞不是西安的特色,但依舊在三秦大地上見縫插針。從熱鬧紛繁的商場、到環境優美的公園花園;不管你是王府井百貨、小寨商圈、金地廣場,還是城牆公園、興慶宮、各大廣場……只要車流不能到達,廣場舞一定會佔領。
大雁塔南廣場
大明宮
興慶公園
興慶公園
早上7點唱豫劇,傍晚7點扭秧歌,偶爾再來一段秦腔高原紅。
幾百人跳個廣場舞,人少就跳個民族舞、或者隨便蹦躂記下。
動作標不標準不重要,只要音響聲夠大,那就是西安最靚的仔。
每次還不是一人行動,而是群體出動。小小的一個公園,能聚齊十幾個廣場舞隊伍,但凡有個小空地,到點了絕對是人頭攢動。就連以前收費的西安滻灞國家溼地公園,都在免費後被大媽們入侵了。
《西安市環境噪聲汙染防治條例》規定,在噪聲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及其附近的街道、廣場、公園,21點至次日7點期間進行宣傳慶典、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活動,不得使用音響、抽打陀螺、甩響鞭等方式產生環境噪聲影響周邊居民正常休息。在其他時間進行上述活動的,所產生的環境噪聲不得超過區域環境噪聲排放標準。
再白紙黑字的規定,也還是抵擋不住西安人的豪放。高分貝的音響、響鞭存在西安城的各個角落。街頭巷尾,有大爺大媽的存在,就會有廣場舞的身影。。
當然,夠拼的還有另一撥人:釣魚者。這股神奇的力量,可以稱之為:有水的地方,就有垂釣的人。
其中,最著名也最便利的,當屬灞河了。
每到周末、傍晚,這裡就堆滿了釣魚的人。每隔一段,就是一小夥兒。
有人站在佷陡的河提上,也有人能踩著樹枝或水中小土堆,前往水裡。甚至有小孩,在河提上嬉戲玩耍,嚇得行人心口一緊。
為了釣魚,有人早上天不亮就出門, 夜釣的人也有很多。沿著河道兩岸已經三三兩兩的分布著不少垂釣的市民。雖然禁止垂釣的警示牌就隨處可見,但大家熟視無睹。
即使是雨後的興慶公園,也能在夜晚見到有不少人在夜釣,更別提適合釣魚的天氣了。
有人說:廣場舞/釣魚是我們的生活方式,不可或缺。
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