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操作,32分Nature子刊2篇背靠背文章,作者竟然是同一個人

2021-02-19 解螺旋

解螺旋公眾號·陪伴你科研的第1901天

Nature Medicine少有的背靠背臨床文章。

每當看到高水平雜誌發表的文章時,筆者無不感嘆其新穎的觀點,縝密的實驗設計和殷實的機制探究。可作為臨床醫學生,醫院的科研條件的確不忍直視,沒有充足的科研經費,優良的實驗設備,只有大量的臨床樣本,我們該如何發好文章。幾天筆者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最近背靠背發表的兩篇Nature子刊文章,看別人如何用臨床結果發高水平文章。

這兩篇文章於6月6日背靠背發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Medicine雜誌上,影響因子為32.621。這兩篇文章講述的是探尋針對BRAF突變黑色素瘤組合療法的臨床效果,下面具體來看一下。

研究背景:BRAF基因位於人類7號染色體上,編碼能夠傳遞細胞信號的RAF家族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該激酶是MAPK/ERK信號通路中最重要的調節子之一,通過磷酸化來作用來激活下遊的MEK,進而調控細胞生長,增殖和凋亡。

BRAF基因屬於致癌基因,當其發生致病性突變時(最常見的突變為V600E),機體中正常細胞會逐漸轉變為癌細胞,導致多種腫瘤發生。因此,BRAF可以作為多種腫瘤的治療靶點。

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多的BRAF靶向藥物有威羅菲尼(Vemurafenib)、達拉菲尼(Dabrafenib)、索拉非尼(Sorafenib)和瑞戈非尼(Regorafenib)。雖然這四種藥物都能夠單獨用於治療BRAF突變的黑色素瘤,但是其效果往往受限。

近期有研究表明可以聯合用藥,這樣治療腫瘤的效果更好,但是臨床上是否如此目前還不清楚,這兩篇文章就是通過臨床實驗測試聯合用藥治療BRAF突變的黑色素瘤的效果。



第一篇文章的題目是Combined BRAF and MEK inhibition with PD-1 blockade immunotherapy in BRAF-mutant melanoma,通訊作者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Antoni Ribas 教授。

為了探究BRAF突變的黑色素瘤病人對聯合用藥的敏感性,作者分別從4個國家(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和美國)招募了15個黑色素瘤病人。隨後使用2 mg/kg BRAF抑制劑dabrafenib、MEK抑制劑trametinib和PD-1阻斷抗體pembrolizumab聯合給藥。通過使用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作者檢測了腫瘤大小,隨後再使用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進行判定,作者發現三種藥物聯用能顯著提高抗腫瘤效果。

接下來作者對病理樣本進行分析。首先通過全外顯子組測序,作者發現在治療應答的患者中,與DNA修復相關的基因出現突變。而先前報導的與BRAF抑制劑治療抵抗相關的基因比如NRAS、MEK1和 MEK2卻沒有發現突變。此外,作者還發現經過聯合用藥治療後,病人治療組織中CD8細胞明顯增加。這表明聯合療法具有更強的抗腫瘤效果。

第二篇文章的題目是Dabrafenib, trametinib and pembrolizumab or placebo in BRAF-mutant melanoma,通訊作者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Antoni Ribas教授、義大利國家腫瘤研究所的Paolo Antonio Ascierto教授和歐洲腫瘤研究所的Pier Francesco Ferrucci教授。

得益於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PD-1抗體介導的抗腫瘤免疫療法自問世以來一直備受關注,2018年更是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雖然PD-1抗體展現出良好的抗腫瘤效果,但是其對部分腫瘤並不敏感,特別是黑色素瘤。

PD-1抗體與當前臨床上治療黑色素瘤的藥物(RAF抑制劑dabrafenib和MEK抑制劑trametinib)聯用是否能夠提高其療效呢?為了驗證這個猜想,作者從2015年11月30日開始從七個國家(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丹麥、義大利、以色列和美國)招募BRAFV600突變的黑色素瘤病人,截止到2017年4月24日,共招募120名腫瘤患者。

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使用dabrafenib和 trametinib兩藥聯用進行治療;實驗組使用Pembrolizumab、dabrafenib和 trametinib三藥聯用進行治療。通過對病人的生存狀態進行檢測,作者發現對照組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為10.3個月,而實驗組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為16個月,而且病人生存率曾在顯著性差異。

這表明Pembrolizumab、dabrafenib和 trametinib三藥聯用能夠提高黑色素瘤病人生存率。

為了進一步確定這個結果,作者對靶標病灶的直徑進行分析。發現三藥聯用的病人完全應答率為18.3%,兩藥聯用的病人完全應答率為13.3%。而且三藥聯用的病人靶標病灶的直徑明顯減少。這表明Pembrolizumab、dabrafenib和 trametinib三藥聯用能夠高效治療BRAF突變的黑色素瘤。

可以看到,這兩篇文章都在探究BRAF抑制劑dabrafenib、MEK抑制劑trametinib和PD-1阻斷抗體pembrolizumab聯合給藥對BRAF突變黑色素瘤病人的治療效果。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都極其相似,而且主要通訊作者都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Antoni Ribas 教授,這是非常罕見的,足以說明該工作的重要性。

此外,分享這兩篇文章的原因是因為該研究基本都是來源於臨床試驗,對機制要求很低,非常適合廣大臨床醫生同行們。

點下「在看」,多根頭髮

相關焦點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寶雞文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陝西省植物化學重點實驗室、AIE(聚集誘導發光)研究中心馮海濤博士一個月內以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連發三篇重量級學術論文。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和索尼聯合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以下文章來源於機器人大講堂 ,作者請關注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Nature新子刊今日上線!《機器智能》重點關注中國AI
    《自然-機器智能》昨晚悄然上線,將關注算法與硬體研究、機器智能在多領域應用、機器智能對社會工業等領域影響,並上線了14篇文章。不過,子刊此前曾遭到學術界幾百人抵制。Nature新子刊如期上線,悄悄的。昨天晚間,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正式上線,成為《自然》的新子刊。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論文第一作者,英特爾實驗室的 Nabil Imam 和 Loihi 測試版神經晶片。該團隊正在晶片上構建算法模仿人類聞到某種氣味後大腦神經網絡中發生的情況。
  • 金屬領域突破性進展:兩月2篇Science,6篇Nature和Science子刊
    但是自9月份以來,金屬材料似乎也進行了一波爆發,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不斷地問鼎Science以及Nature和Science子刊。筆者在這裡梳理了這些突破性進展,就讓我們來領略一下吧!1.《Nature Materials》重大突破:追根溯源!原子角度揭示金屬硬化機理人們對金屬硬化的理論解釋是位錯密度的增加導致加工硬化。
  • Nature communications 到底是水刊,還是牛刊?
    而Nature communications就是子刊之一,致力於在生物,物理,化學和地球科學的所有領域發表高質量的研究。有網友評價說:主刊就是清華北大,子刊就是北郵/農大/林大/礦大/西工大等,Nature communications就是鄭州大學, ScientificReports就是普通本科。。。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子刊又雙叒叕增加了,現在共57本!系列期刊159本!!!《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Nature子刊發文!華南理工科研團隊發現能夠預測抗抑鬱藥治療療效的...
    Nature子刊發文! 雜誌封面與論文頁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Nature的子刊
  • 突發:曹雪濤團隊再發 Nature 子刊,立即被指涉嫌數據造假
    該文章的詳細信息:《Nature子刊:曹雪濤團隊再發頂級論文,在先天性免疫取得新進展,揭示新型非編碼RNA調控網絡》但由於曹院士正處於數十篇論文被質疑造假的風口浪尖下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涉嫌論文數據造假事件從14日被揭出以來,截至11月20日,被質疑存在問題的文章已經達到60篇,被指造假論文涉近兩百人。
  • Nature雜誌2月23日精選文章一覽
    【3】發育障礙中的新生突變doi | 10.1038/nature21062揭秘發育疾病(DDD)研究項目的Matthew Hurles、Jeremy McRae及同事報告了對4293個家庭的外顯子組測序結果,這些家庭都包含患有尚未確診的嚴重發育障礙的成員。
  • 將已發表論文翻譯成英文後投稿被識破,該作者直接被撤23篇文章
    據出版商稱,這些文章的29位作者中有12位來自美國哥倫比亞的同一所機構,該機構正在對此進行調查。 大部分論文的第一作者是Jesus Silva,他現在因為這23篇撤稿而登上了知名撤稿網站Retraction Watch的撤稿排行榜。還有一些文章的第一作者顯示為Amelec Viloria。
  • 小兵讀研記 | 我的同學發了Nature子刊
    朋友圈裡的一條推送,讓一辦公室的小兵都炸開鍋了。
  • 2天接收!這本8分的國產Nature子刊上漲勢頭強勁
    2區。 1 影響因子 CMI雜誌首發的2009年影響因子不算低,2.765分。近些年來一直呈現穩定上漲的趨勢,從3分+,4分+,5分+,再到7分+,如今已有8.213分之高。
  • 王春生團隊一周9篇頂刊!Nature Energy/JACS/Nano Letters等成果匯總
    小編每天都會跟蹤其課題組動態,近期更新頂刊9篇,其中6篇見刊。王春生課題組網址:http://cswang.umd.edu/publications/ (下面是課題組網站近期發表文章)作者通過使用穩定的O2結構的Li1.2Ni0.13Co0.13Mn0.54O2和全氟化電解質來解決這些問題。該O2-LR-NCM在全氟電解液中首周庫倫效率高達99.82 %,平均庫倫效率>99.9%。具有高達278 mAh/g的可逆容量,且100周後容量保持率達83.3%。該文表明:電解質和正極結構的協同設計是穩定高能正極的有效途徑。
  • 今年第一個影響因子果然達6分|Nature旗下英文刊剛被SCI收錄
    2020年,獲得第一個影響因子6分!這樣的SCI期刊,我們一起來看看!npj Breast Cancer由Nature出版社發行,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pjbcancer/。
  • 勵志發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s?作者孫博士總結四大關鍵點
    每年發文量約4,000-5,000篇。前兩個特點,使之被有些學者指為「高級水刊」,但第三個特點卻又使科學家們趨之若鶩。實際上,NC並不容易發表,早期接受率是7.7%;而長期維持在10分以上的影響因子,也意味著其論文質量很高,被廣泛引用。
  • 今年第一個影響因子果然達6分 | 這本Nature旗下英文刊剛被SCI收錄
    2020年,獲得第一個影響因子6分!這樣的SCI期刊,我們一起來看看!npj Breast Cancer由Nature出版社發行,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pjbcancer/。
  • Nature子刊新發現:獨特的葡萄糖感應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Nature子刊新發現:獨特的葡萄糖感應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2020-05-11 1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多篇文章解讀腫瘤異質性的發生及研究進展
    【2】Nature子刊:如何解決黑色素瘤腫瘤異質性腫瘤內異質性(intratumor heterogeneity)是導致抗癌療法失敗和患者死亡的關鍵原因之一,也是研究人員力圖解決的重要課題。文章已發表在Nature雜誌上。腫瘤異質性是指同一種惡性腫瘤在不同患者個體間或者同一患者體內不同部位腫瘤細胞間從基因型到表型上存在的差異。這種差異發生在不同個體中可表現出不同的遺傳背景如染色體量與質的差異,不同細胞病例類型、不同臨床階段不同分化程度細胞演進的多樣性,同質腫瘤在分子水平也存在顯著差異:比如基因表達譜、網絡調控、突變譜等方面的不同。
  • PCAWG聯盟6篇Nature、15篇Nature子刊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揭示...
    這些研究人員對2658個全癌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同時對來自同一癌症患者的相匹配的非癌細胞基因組進行測序。這些數據得到1188個轉錄組---腫瘤中RNA轉錄本的序列和豐度---的補充。圖片來自Nature, 2020, doi:10.1038/d41586-020-00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