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中科院為什麼成立哲學研究所?缺乏哲學的科學是盲目的

2021-02-19 高校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推進聯盟

編者按

9月24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哲學所)在京揭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出席成立儀式並致辭。

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

《中國科學報》特刊登致辭全文,以饗讀者。

各位來賓:

今天(9月24日,編者注)正值北京的金秋時節,天高雲淡,風清氣爽,來自全國各地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匯聚一堂,共同見證中科院哲學所正式成立。

在中科院建立哲學所,是中科院黨組在關鍵的歷史節點做出的重要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目標任務也圓滿完成。我們正積極對未來的發展布局進行謀劃。在剛剛舉行的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要求科技工作者樹立敢於創造的雄心壯志,敢於提出新理論、開闢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迄今為止的現代化進程表明,產業革命、技術革命從根本上來源於科學革命。要有獨有的、別人卡不了脖子的關鍵技術,需要有獨創的、敢為人先的科學思想和科學理論。現代科學技術在19世紀末傳入中國後,我們經歷了學習階段、跟蹤階段,現在有條件也必須要開始進入獨創階段。科技創新要跨進新階段、邁上新臺階、步入新境界,需要在科學家的頭腦中源源不斷地湧現新的科學概念、科學思想、科學方法。而如何才能形成有利於創造性思維的氛圍、營造有助於獨創性觀念產生的環境、夯實突破性成就生長的基礎?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反思科學技術的歷史發展規律,因而需要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從歷史的維度來看,哲學是科學之源。現代科學的前身就是古希臘的自然哲學,之後相當長時間內,科學家都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自然哲學的一部分。牛頓的偉大著作命名為《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拉馬克的《動物學哲學》包含了進化思想的萌芽;道爾頓在其《化學哲學新體系》中奠定了現代化學的基礎。古希臘哲學家對浩渺星空的好奇和驚異、對宇宙本質問題的痴迷和熱情、對思想窮根究底的辯駁和拷問、對邏輯與理性的推崇和讚賞,為現代科學傳統注入了最深層的精神內核。

從科學發展的動力來看,哲學往往是革命性科學思想的助產士。科學研究不只是觀察、實驗和計算,而且還需要一整套概念和思想的支撐。已有的科學概念和思想,既是一段時期內科學進步的探照燈,又構成了對這一時期科學家的約束和限制。按照許多科學史家的看法,科學的發展是常規科學和科學革命交替的過程。在常規科學階段,科學家主要是在既有的範式下解決各種問題,他們的工作似乎與哲學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在科學革命階段,科學共同體需要建立新的範式,需要用新的概念之網來重新整理科學事實。而科學概念和思想的變革,有賴於科學家完成思維上的自我超越,這時候必然會涉及到哲學上的爭論,必然會在哲學思想中尋求靈感。以牛頓力學的建立為代表的第一次科學革命,以相對論、量子力學為標誌的第二次科學革命,都有新的哲學思想的催化作用。

從人類的知識系統來說,從人類探索自然真理的過程來說,科學和哲學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如果把科學知識比作一個圓盤,圓盤的邊緣是觀察實驗獲得的經驗知識,從邊緣往裡是科學中的理論知識,圓盤的中央則是有關自然的基本哲學觀點。任何科學理論的內核,都帶有某些哲學預設。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可以這樣來說,缺乏哲學的科學是盲目的,而缺乏科學的哲學是空洞的。正是科學和哲學的相互激蕩,使得人類的思想一次一次突破和超越自我,造就了人類文明的輝煌。

當代科學的發展正醞釀著巨大的突破,我們正在進入對宇宙、生命、意識的認識的深處,這直接關聯著眾多重大哲學問題,比如數學的基礎和本性問題、量子理論中的本體論問題、複雜性科學中的演生論問題、認知科學中的心身關係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對於人類理解和改造世界、促進自身文明的發展,構成歷史上罕見的重大挑戰和革命性轉變的契機。這些問題的澄清和解決,需要科學與哲學聯手推進。笛卡爾、萊布尼茲時代那種科學與哲學緊密結盟的時代已悄然復歸。未來的科學革命,離不開哲學思想的激發和引導;而哲學方法和思想的變革,也離不開科學的批判與滋養。人類文明的新發展,呼喚科學與哲學建立新型的、更加緊密的結盟。

中國的科學發展要實現階段性跨越,就必須緊扣科學前沿中的基本問題進行開拓和創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的概念體系和研究路徑上跟蹤國際上的工作。中國的科學家有自己的美德和優勢,但也存在原創性普遍不足的問題。造成這種局面有多種原因,包括科學傳統薄弱,以及科研製度方面的缺陷等,除此之外,我們在創造性思維上的缺乏也有重要的關係。要補上這個短板,哲學的學習和哲學思維的訓練非常重要。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這對於提升科技原創能力、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科技競爭,搶抓科技革命機遇,無疑具有前瞻性和戰略性意義。中科院黨組對哲學所的發展以及它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充滿期待。在這裡,我對哲學所的建設提出幾點希望。

首先,要精準定位,密切圍繞當代科學的前沿和基礎問題開展研究。特別是要結合物理學、生命科學、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最新進展,在宇宙、生命、意識的本質這些正醞釀革命性突破的問題上,開闢新的思維空間;其次,要廣納百川,吸收人類科學與哲學的優秀成果,發揮中國傳統的科學、哲學思想的獨特優勢;第三,要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借鑑國外同類研究機構的有益做法,參考科學院新建研究所的成功經驗,高起點建設,廣攬人才,快速發展,儘早建設成為一個新型高水平研究機構;第四,開放合作,加強科學界與哲學界的聯繫、加強與國內高校和其他科研機構的聯繫、加強與國外同類型研究機構的聯繫。

各位來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我們面臨著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當前國際環境包括科研環境也處在激烈變動中。越是在這樣的時候,我們越是要沉下心來,凝神定力,抓源頭、抓基礎,建立科學家與哲學家的聯盟,發揮科學與哲學的相互促進作用,矢志不渝、久久為功,形成一個新理論、新思想、新方法不斷湧現的科研環境,服務於國家和人民,為人類文明做出貢獻。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長談中科院成立哲學研究所:哲學是科學之源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周琪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長孫昌璞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王穎
  • 中科院為什麼要成立哲學研究所
    這只能說明這對師生都缺乏科學哲學修養。」蒲慕明說:「科學哲學普遍接受的一個觀點是,科學假說存在的意義不是為了給實驗來證實的,而是給實驗反駁的。科學實驗的目的不是要驗證假說,而是要推翻或者修正假說,從假說、到反駁、到新假說的出現,這才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研究的過程。我認為這對師生要做的不是換一個題目,而是沿著這個方向更深入地做下去。」 這個例子,或許能夠解答中國科學院成立哲學研究所的初衷。
  • 中科院院長在哲學研究所成立時的致辭:哲學是科學之源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在講話中做了詳細的介紹。白春禮在致辭中指出,「在中科院建立哲學所,是中科院黨組在關鍵的歷史節點做出的重要決策……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目標任務也圓滿完成。我們正積極對未來的發展布局進行謀劃。」白春禮在致辭中坦言:「中國的科學家有自己的美德和優勢,但也存在原創性普遍不足的問題。
  • 哲學是科學之源:中國科學院設立哲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周琪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長孫昌璞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王穎,國科大校黨委副書記
  • 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今日揭牌成立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周琪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長孫昌璞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王穎,國科大校黨委副書記
  • 中國科學院設立哲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周琪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長孫昌璞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王穎,國科大校黨委副書記
  • 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今日揭牌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周琪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長孫昌璞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王穎,國科大校黨委副書記
  • 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在國科大舉行
    9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右二)、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李樹深院士(左二)等共同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周琪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長孫昌璞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王穎,國科大校黨委副書記
  • 中國科學院,設立「哲學研究所」,讓科學家與哲學家聯盟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國科大黨委書記、校長李樹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周琪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長孫昌璞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北京大學副校長王博,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王穎,國科大校黨委副書記
  • 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
    9月24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哲學所)揭牌儀式暨科學與哲學前沿問題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玉泉路校區舉行。
  • 白春禮: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編者按  9月24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哲學所)在京揭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出席成立儀式並致辭。  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
  • 白春禮院長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上的致辭
    各位來賓:  今天正值北京的金秋時節,天高雲淡,風清氣爽,來自全國各地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匯聚一堂,共同見證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正式成立。  在中科院建立哲學所,是中科院黨組在關鍵的歷史節點做出的重要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目標任務也圓滿完成。我們正積極對未來的發展布局進行謀劃。
  • 院士說丨白春禮:進一步深刻認識科學與哲學的關係
    編者按:9月24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哲學所)在京揭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出席成立儀式並致辭。在致辭中,白春禮系統闡述了科學與哲學的關係,指出科學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哲學觀念上的變化,而哲學思想的變革也會為科學的洞見提供廣闊的思想空間。在中科院成立哲學所,正是為了聚焦於科技發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以及與哲學緊密相關的科技問題,從哲學角度助力科技創新,為中國科學的跨越式發展,乃至未來的科學革命,尋求更為堅實、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礎。
  •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部分研究所仍存在「大而全」現象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日前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時表示,習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批示,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中國科學院的親切關懷、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是對全院廣大幹部職工和科研人員的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目前,《「率先行動」計劃》已正式啟動實施。我們將全力抓好落實工作,早日使構想變為現實。
  • 每經19點丨中國科學院成立哲學研究所,聚焦科技發展中的基本哲學...
    每經編輯:周宇翔 1丨中國科學院成立哲學研究所,聚焦科技發展中的基本哲學問題 據新華社,24日,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揭牌,將以哲學家和科學家共同關切的重大問題為研究導向,搭建科學與哲學的協作對話平臺。
  •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調研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籌建工作,充分肯定浙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陳娜11月9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一行實地考察位於杭州錢塘新區正在籌建中的中科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並出席座談會,聽取研究所的籌建工作匯報,充分肯定了浙江速度和浙江服務。
  •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以批判性思維教育培養創新人才
    「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應成為以國家批判性思維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試驗田』」,中國科學院院長、國科大(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白春禮19日在北京說。中國科學院大學2013年度獎學金、獎教金頒獎典禮暨「中國科學院學子論壇」當日在北京舉行,白春禮頒獎並致辭稱,「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更是中科院人的追求」。
  • 浙江省與中科院共建中國科學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
    新華社杭州5月8日電(記者俞菀)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籤訂醫學合作框架協議,以浙江省腫瘤醫院為依託,共建中國科學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所。據悉,上述研究所是中科院首個以腫瘤醫學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專業研究機構,也是浙江省引進的首個國家級生命健康研究機構。該研究所將在5年內建成至少擁有200名科研人員規模的國家級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機構,並在腫瘤防治和藥物研發、轉化等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白春禮(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5月4日電(趙竹青)世界著名學術機構英國皇家學會日前公布新當選會員名單,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當選為外籍會員。 此次選舉共產生了50名會員和10名外籍會員,與白春禮一同當選為外籍會員的科學家還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博士等人,他們各自在納米科學、分子生物學、生物醫學和太陽能電池技術等諸多領域做出了開拓性貢獻。 英國皇家學會發表公報說,「白春禮是納米科學領域的先驅之一」,在相關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
  • 白春禮調研中科院化學所「一三五」規劃實施進展
    6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來到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對研究所「一三五」規劃實施新進展及下一步發展等工作進行了調研。隨後聽取了化學所所長張德清所作的「深入實施一三五規劃,促進重大科研產出」專題匯報,並與研究所領導班子成員、院士和科研、管理骨幹等就研究所「一三五」規劃、發展定位、人才引進與培養、園區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進行了座談。白春禮指出,化學所是歷史悠久的研究所,有著豐厚的科研積累和文化積澱,多年來在學科發展、科學成果產出、人才培養等方面,為國家、中科院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