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特約評論員 胡欣紅
2012年,丹麥國家電視臺派攝製組選取了丹麥和中國的各一中學,拍攝了一部反映中丹教育的四集紀錄片《丹麥9年Z班VS中國初三13班》。這是一場在哈爾濱市第六十九中學生與丹麥奧胡斯市一所中學學生之間的PK賽。當時4:1的比賽結果讓不少人感到意外:中國孩子在閱讀、數學、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方面都取得了優勢,而在英語方面仍有進步的空間。隨著社交平臺和自媒體的興起,近年這部紀錄片因中西教育差異的話題在網際網路上不斷引起探討,這場PK賽似乎至今餘溫未斷。(3月3日,澎湃新聞)
9年Z班的孩子們來自丹麥一所典型的公立學校,是奧胡斯地區最好的中學之一,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班級學生的文化背景多樣,學習狀態和知識掌握程度比較具有代表性。中國初三13班的孩子們來自哈爾濱的69中學,二線城市的重點初中,接受的都是比較典型的中國式教育。
在揭曉結果之前,幾乎所有人都猜測丹麥在團隊合作、創新和英語上會比中國要強。可比賽的最終結果讓丹麥人很尷尬。閱讀、數學等「傳統優勢項目」獲勝固然沒有什麼懸念,令人驚奇的是中國學生竟然在團隊合作和創新上均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無論是《丹麥9年Z班VS中國初三13班》,還是之後英國廣播公司《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的紀錄片,都引發了關於中西教育的持續爭論,並達成基本共識:中西教育適宜各自國情,都存在各自的問題,比較中西教育方式目的不是為了分出勝負優劣,而是相互借鑑學習,教育的理想是在東西方之間,需要雙方的取長補短。
令人擔憂的是,在有關中西教育的探討之中,也出現了「左」「右」兩種有失偏頗的聲音,雖然不足以掀起大浪,但常常會混淆視聽,甚至蠱惑人心誤導公眾。所謂「左」,是指頑固地認為中國教育好,西方的所謂「快樂教育」「因材施教」等等都是騙人的鬼把戲;而「右」則將中國教育貶的一無是處。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複雜的教育問題存在不同看法當然是正常現象,真理越辯越明,隨著探討的持續深入,應該能有效緩解分歧。但對於一些偏執的人而言,爭論並不足以解決問題,甚至會出現越辯越偏激的情形。因此,對比中西教育,除了理性評判得失之外,更應該讓事實說話。一場PK並不足以說明問題,更不能形成「事實」,持續深入交流,才是正道。
值得慶幸的是,6年前的這場PK並未曲終人散,而是為六十九中學和丹麥奧胡斯市的初中帶來了「千裡一線牽」的緣分。如今,這段因教育而生的情誼仍在延續。2014年,哈爾濱市把與丹麥奧胡斯市建立教育友好交流關系列入了政府推進項目。六十九中學與丹麥奧胡斯市的N.J.Fjordsgades Skole和Laessorsgades Skole正式建立友好學校關係,並進行了多次互訪活動。
在交流中,丹麥學生在中國學會了打麻將、寫書法、包餃子,而中國孩子在丹麥感受到了無鞋校園、牆上的吸音板和放飛的體育課。最讓中國學生得意的是,數學課上,丹麥孩子認認真真一步步在計算的時候,中國孩子看一眼就給答案了,被對方驚為「神一樣的存在」……兩地之間定期的互訪活動,使兩地的校長、教師、學生有機會直接對話,共同分享教學經驗,感受彼此的語言、文化和教育最真實的風貌。
中西兩種教育體系各有利弊,堅持交流互鑑、開放包容,取長補短、擇善而從,既不簡單拿來,也不盲目排外,才能實現中西教育模式的進一步探索和融合,進而設計出符合自身國情的、讓學生接受的、真正對未來有意義的教育模式。而這正是製作類似教育紀錄片的理想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