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說|中國丹麥的教育較量:深入交流遠勝於計算輸贏

2020-12-27 錢江晚報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特約評論員 胡欣紅

2012年,丹麥國家電視臺派攝製組選取了丹麥和中國的各一中學,拍攝了一部反映中丹教育的四集紀錄片《丹麥9年Z班VS中國初三13班》。這是一場在哈爾濱市第六十九中學生與丹麥奧胡斯市一所中學學生之間的PK賽。當時4:1的比賽結果讓不少人感到意外:中國孩子在閱讀、數學、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方面都取得了優勢,而在英語方面仍有進步的空間。隨著社交平臺和自媒體的興起,近年這部紀錄片因中西教育差異的話題在網際網路上不斷引起探討,這場PK賽似乎至今餘溫未斷。(3月3日,澎湃新聞)

9年Z班的孩子們來自丹麥一所典型的公立學校,是奧胡斯地區最好的中學之一,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班級學生的文化背景多樣,學習狀態和知識掌握程度比較具有代表性。中國初三13班的孩子們來自哈爾濱的69中學,二線城市的重點初中,接受的都是比較典型的中國式教育。

在揭曉結果之前,幾乎所有人都猜測丹麥在團隊合作、創新和英語上會比中國要強。可比賽的最終結果讓丹麥人很尷尬。閱讀、數學等「傳統優勢項目」獲勝固然沒有什麼懸念,令人驚奇的是中國學生竟然在團隊合作和創新上均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無論是《丹麥9年Z班VS中國初三13班》,還是之後英國廣播公司《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的紀錄片,都引發了關於中西教育的持續爭論,並達成基本共識:中西教育適宜各自國情,都存在各自的問題,比較中西教育方式目的不是為了分出勝負優劣,而是相互借鑑學習,教育的理想是在東西方之間,需要雙方的取長補短。

令人擔憂的是,在有關中西教育的探討之中,也出現了「左」「右」兩種有失偏頗的聲音,雖然不足以掀起大浪,但常常會混淆視聽,甚至蠱惑人心誤導公眾。所謂「左」,是指頑固地認為中國教育好,西方的所謂「快樂教育」「因材施教」等等都是騙人的鬼把戲;而「右」則將中國教育貶的一無是處。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複雜的教育問題存在不同看法當然是正常現象,真理越辯越明,隨著探討的持續深入,應該能有效緩解分歧。但對於一些偏執的人而言,爭論並不足以解決問題,甚至會出現越辯越偏激的情形。因此,對比中西教育,除了理性評判得失之外,更應該讓事實說話。一場PK並不足以說明問題,更不能形成「事實」,持續深入交流,才是正道。

值得慶幸的是,6年前的這場PK並未曲終人散,而是為六十九中學和丹麥奧胡斯市的初中帶來了「千裡一線牽」的緣分。如今,這段因教育而生的情誼仍在延續。2014年,哈爾濱市把與丹麥奧胡斯市建立教育友好交流關系列入了政府推進項目。六十九中學與丹麥奧胡斯市的N.J.Fjordsgades Skole和Laessorsgades Skole正式建立友好學校關係,並進行了多次互訪活動。

在交流中,丹麥學生在中國學會了打麻將、寫書法、包餃子,而中國孩子在丹麥感受到了無鞋校園、牆上的吸音板和放飛的體育課。最讓中國學生得意的是,數學課上,丹麥孩子認認真真一步步在計算的時候,中國孩子看一眼就給答案了,被對方驚為「神一樣的存在」……兩地之間定期的互訪活動,使兩地的校長、教師、學生有機會直接對話,共同分享教學經驗,感受彼此的語言、文化和教育最真實的風貌。

中西兩種教育體系各有利弊,堅持交流互鑑、開放包容,取長補短、擇善而從,既不簡單拿來,也不盲目排外,才能實現中西教育模式的進一步探索和融合,進而設計出符合自身國情的、讓學生接受的、真正對未來有意義的教育模式。而這正是製作類似教育紀錄片的理想目標。

相關焦點

  • 回訪中國丹麥中學生六年前的那場教育較量:兩校情誼仍在延續
    兩地師生在互訪活動中交流。本文圖均為哈爾濱六十九中學 供圖2012年,丹麥國家電視臺派攝製組選取了丹麥和中國的各一中學,拍攝了一部反映中丹教育的四集紀錄片《丹麥9年Z班VS中國初三13班》。這是一場在哈爾濱市第六十九中學生與丹麥奧胡斯市一所中學學生之間的PK賽。
  • 首屆中國丹麥教育論壇:讓教育成為世界的共同語言
    包括丹麥前教育部部長、前文化部部長貝特爾·哈爾德,中國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等在內的12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帶來的挑戰、影響和啟發,展望未來教育可能性。 貝特爾·哈爾德在過去30年中,曾八次擔任丹麥教育部部長,也是自1901年以來丹麥任職時間最長的部長。在論壇中,他分享了丹麥教育的優勢和不足。
  • 看過丹麥、新加坡的教學課堂後,中國的應試教育並沒有想得那麼糟糕
    而後,阿曼達·裡普利深入芬蘭、韓國、波蘭三國實地調查,與眾多教育政策制定者、教師、家長和學生全面溝通,完成了一本震撼美國教育界的著作《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
  • 中國藏文化交流團訪問丹麥
    中國藏文化交流團訪問丹麥 2019-09-21 22:14:58   中新社哥本哈根9月21日電 (記者 彭大偉)當地時間20日,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組織的中國藏文化交流團在丹麥與丹麥議會國際部官員進行了座談,雙方就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交流。
  • 丹麥駐重慶總領事樂慕勝:文化在丹中兩國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
    1日,丹麥王國駐重慶總領事館總領事樂慕勝在四川成都強調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他表示,丹麥和中國都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兩國應利用該優勢加強文化交流往來。當日,以「安徒生童話故事與天府文化的對話」為主題的首屆中丹繪畫創意活動在四川成都舉行。參加活動的小朋友們將安徒生童話故事與天府文化相結合,並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圖為活動現場。
  • 丹麥初中不服中國教育,比完之後,他們的幸福指數下降了
    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丹麥表示不服,於是和中國進行了一場比賽,至於結果,您大概可以猜到。  自從前段時間火過的《小別離》之後,讓很多人又開始討論中國教育了。  到底中國的教育怎麼樣,其實有一部紀錄片在三年前就告訴你們了。  這部片來自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丹麥  拍完之後,他們幸福指數下降了!
  • 首屆中國丹麥教育論壇舉行 12位專家共話未來教育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新教育研究院院長、中國丹麥教育論壇中國方主席李鎮西。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 馬海燕)首屆「中國丹麥教育論壇」22日線上舉行。中國和丹麥的12位知名教育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疫情給教育帶來的挑戰、影響與啟發,共同展望人類未來教育的可能性。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李鎮西擔任中國丹麥教育論壇的中方主席。他說:「這次疫情讓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生命教育、誠信教育、科學教育、合作教育、公民教育。」
  • 2019年海外雙創周丹麥哥本哈根站:中丹大學生創客交流工作坊順利舉行
    >   2019年5月3日至5月6日,在2019年海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組委會和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組委會的指導下,由北歐創新中心和上海合乙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中丹大學生創客交流工作坊活動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和丹麥第二大城市奧胡斯順利舉行
  • 丹麥英語教育的騰飛
    教育必修。英語在丹麥,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教,而且是必修課。這些原因肯定都有,但是孰輕孰重呢?這需要仔細分說。首先說語系。雖說英語和丹麥語都屬於日耳曼語系,但是分屬不同的兩支,而且英國曾經被法國按在地上摩擦了300多年,英語也被法語改造,法語是拉丁語系,所以英語也早變得不那麼日耳曼了。
  • 丹麥不僅是「童話王國」,教育也很優質!
    1、丹麥是目前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人均收入3-4 萬美金(最新的人均收入排名,挪威第二,瑞典第三,丹麥第五,遠高於英,法,德等發達國家),社會福利高。自然環境好,空氣清新。丹麥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冷,大部分地區氣候與我國相似。最重要的是,丹麥留學籤證容易,學費低,要求低,教學質量高,十分適合中國留學生。
  • 丹麥官方交流團來訪上海安徒生童話樂園 共同促進中丹文化交流
    2016年11月20日,丹麥歐登塞旅遊局旅業經理Lone·Stergaard及博物館市場推廣專員Lone·Weidemann蒞臨位於新江灣城的上海安徒生童話樂園,期望與樂園就旅遊、教育、文化等話題開展友好交流。
  • 丹麥VIA大學中國(都江堰)培訓中心成立
    丹麥VIA大學代表李建、克裡斯蒂安·鮑爾·維拉德森,都江堰市委書記盧勝共同為「丹麥VIA大學中國(都江堰)培訓中心」揭牌。丹麥VIA大學在國際學術領域的成就卓越,在建築、工程、商務、設計、教育、護理等學科具有專業優勢,並擁有斯堪地那維亞地區最大的設計與管理學院,教學嚴謹且富有創新精神,教學質量世界領先、享譽全球。
  • 看過丹麥、新加坡的教學課堂,中國的應試教育並沒有想得那麼糟糕
    面對上海學生在兩屆賽事上傲人的成績,丹麥作為歐美國家的代表曾明確表示過不服,在2013年的紀錄片《丹麥9年Z班VS中國初三13班》中,就讓兩國的初三學生展開了一場全方位、多層次的PK。丹麥學生對中國學生一天要在學校裡待12小時感到不可思議;中國學生對丹麥學生每天只上6小時課還覺得累感到不解。可想而知,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學業強度下,最終中國學生只在英語這一科目上輸給了丹麥學生。在之後的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的比拼中,中國學生依舊沒讓人失望。
  • 丹麥駐華大使訪問中國科學院大學
    他回顧了國科大與丹麥科教界的合作進展,今年疫情所帶來的諸多挑戰,以及中國政府、學校應對措施和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效。他表示,希望國科大能與丹麥的高校和科研機構進一步加強合作,促進雙方學術交流,推動中丹科教中心項目不斷向前發展。  馬磊介紹自己新上任以來的主要活動,包括成功舉辦「中丹建交70周年」線上慶祝等。
  • BBC稱丹麥生蠔引「中國舌尖」嚮往:美食或促進貿易交流
    參考消息網5月7日報導英媒稱,丹麥生蠔在中國網上爆紅,牽動無數中國人心痒痒,但要抵達中國食客的舌尖之上尚有萬裡之遙。中國很多電商的鼻子也立即聞到了各式生蠔的美味,並藉此炒作一把,天貓立即派人和丹麥駐華大使館聯繫,京東甚至說立即要派團赴丹麥抓蠔,好不熱鬧。中國一些激動的食客們高呼:丹麥環境由我來守護。還有食客網上寫打油詩:「我生君未生,君生外國了。君恨無人食,我恨吃不到。」
  • 《教育的100種語言》:丹麥不只有安徒生……
    去了兩次,我才感到丹麥的驕傲遠不只是童話作家安徒生,還有教育家格隆維、哲學家克爾凱郭爾——這三位大師首先都是思想家。這個人口573萬(2016年)、國土面積4.3萬平方公裡的國家,卻曾經是歐洲強國之一。世界上第一面國旗便是1219年誕生的丹麥國旗,被稱為「丹麥人的力量」。丹麥於1950年5月11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是第二個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第一個是瑞典)。
  • 丹麥賽安東森勝周天成進決賽 奧原希望馬林女單爭冠
    北京時間10月17日 2020年丹麥羽毛球公開賽(750)展開半決賽較量。男單比賽中,安東森21-17、21-15戰勝中國臺北一哥周天成,打進今年第二個男單決賽,將和同胞格姆克爭冠,後者以21-14、21-17擊敗日本人西本拳太,打進生涯最高級別男單決賽 。
  • 中國丹麥藝術家聯合打造原汁原味兒童劇《小美人魚》
    中國兒藝供圖中新網北京5月30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攜手丹麥藝術家聯手打造的兒童劇《小美人魚》,將於7月6日第九屆中國兒童戲劇節開幕當日首演,開啟小朋友們的暑期藝術之旅。《小美人魚》根據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改編,是安徒生重要的童話作品之一,其影響力僅從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入海口礁石上的美人魚銅像就可見一斑。
  • 推進成都與丹麥學前教育國際化「無縫接軌」
    此次活動無疑拉近了友城與成都的情誼,也讓友城的優秀經驗和先進理念真正「紮根」於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成都市民分享到城市國際交流「實實在在」的成果。尊重孩子的世界觀全面觀察量身制定教育計劃「我們強調理念的全球化,不管是在丹麥,還是中國,未來,孩子們都將更加全球化,所以,我將在丹麥研究多年的學前教育理念帶到成都,希望雙方在學前教育領域有更好地發展。」
  • 下圍棋,如何判定輸贏?
    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圍棋是如何判定輸贏的。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2個:數子法數目法中國採用的是數子法,所以,我們今天先介紹數子法。既然是數子法,請大家,先把腦子格式化一下,不要再出現「目」啊,之類的東西。今天,我們只講「子」。圍棋的勝負是比誰的地盤多,「子」是地盤的計量單位。就像比誰圍的面積大,這個面積的單位是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