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丹麥、新加坡的教學課堂,中國的應試教育並沒有想得那麼糟糕

2020-12-14 小屁孩的好媽媽

PISA是考核全球學生綜合能力的國際學生能力測試,從2000年起,每隔三年在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中進行,如今PISA 試卷的語言已經增加到了40多種。每一次測試的結果都打破了人們的思維定式——並不是所有「聰明的孩子」都生活在亞洲,也不是只有美國孩子在創造力方面表現突出。

歷數每次的PISA考試,名列前茅的都是哪些國家和地區?新加坡、中國(港澳臺地區、大陸)、日本、韓國、芬蘭。當我們瀏覽它們的共同點,會發現這些國家和地區都安排有統一大學入學考試,也就是中國人所理解的「高考」,即便是芬蘭也不例外。

從PISA數據來看,以中國和新加坡為代表的傳統教育模式完勝,應試教育沒有想像中那麼糟糕;美國教育也沒有憧憬的那般美妙。

面對上海學生在兩屆賽事上傲人的成績,丹麥作為歐美國家的代表曾明確表示過不服,在2013年的紀錄片《丹麥9年Z班VS中國初三13班》中,就讓兩國的初三學生展開了一場全方位、多層次的PK。

從閱讀、數學、英語到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丹麥人似乎原本是想要證明中國孩子雖然分數高、成績好、基礎知識牢靠,但的確在實踐能力和生活技能方面存在弱點,可最後的比試結果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當丹麥和中國兩國學生的日常暴露在對方面前,兩地的血色花姑娘都對彼此的狀態感到不可思議。丹麥學生對中國學生一天要在學校裡待12小時感到不可思議;中國學生對丹麥學生每天只上6小時課還覺得累感到不解。

可想而知,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學業強度下,最終中國學生只在英語這一科目上輸給了丹麥學生。

在之後的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的比拼中,中國學生依舊沒讓人失望。五輪比試結束後,結果已經顯而易見——中國學生以4:1的壓倒性優勢,大勝丹麥孩子。

為此,紀錄片中的教育專家顯得憂心忡忡,認為丹麥孩子會在驕傲和自滿中被中國人無聲無息地超越,甚至擔心將來中國人會搶走原本屬於他們的工作機會。

如果有人說中國學生在PISA考試中的勝出是「曇花一現」,那新加坡則毋庸置疑是PISA這場賽事發揮穩定的佼佼者。

目前,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採用新加坡的數學教材,無論是科學、閱讀還是數學排名,新加坡學生最新一屆的分數都位居全球首位。

這個領跑PISA的教育強國,其教育模式也多次惹來熱議和關注。他們奉行精英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小升初幾乎有著和東亞國家高考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新加坡學生從三年級末開始,就要面臨一波又一波的分流考試,只有一路考試過關斬將,才能成為社會精英。反之,則會在不同的關卡被分流,只能在畢業後做一份體力勞動的工作。

分流教育機制也會有副作用,「這可能會導致歧視」。更悲哀的是,當學生們自己都接受了外界給自己劃分的等級,他們安於現狀,不求突破,就只能在自己所在的教育層次中,走完全程。

過去,總有人說「中國孩子太苦了」,「中國孩子學習壓力太大了」,但相較於新加坡的分流教育體制,中國的應試教育可以說更為幸福。

如何權衡精英選拔、學力水平和社會公正,對每一個國家而言都是一個漫長摸索的過程,只有理性評估每一種教育體系的優勢和劣勢,認真尋找與自己最匹配的教育模式,才有可能走得最長遠。

相關焦點

  • 看過丹麥、新加坡的教學課堂後,中國的應試教育並沒有想得那麼糟糕
    應試教育,並沒有想得那麼糟糕 歷數每次的PISA考試,名列前茅的都是哪些國家和地區? 新加坡、中國(港澳臺地區、大陸)、日本、韓國、芬蘭。
  • 應試教育傷害了什麼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但是,仍有一些學校並沒有認清素質教育的意義所在,身體力行的還是應試教育。為此,我們特刊出一位讀者的來信,作為一名老師和家長,這位讀者對應試教育所帶來傷害的思考,值得我們深思。 作為一個高校教師和學生家長,我觀察到,我國中小學教育把所有目標都指向應試,是對教育本身的一個極大誤解和貶低,應試教育對學生、對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傷害是深遠的。
  • 丹麥英語教育的騰飛
    教育上必修也不是主要原因,中國很多地方英語也是從一年級就開始了,很多家長自己開始的更早,但效果又如何呢?讀者可能要會說,是不是這些因素的聯合在一起的作用呢?如果只從現在的視角來看,這似乎是個靠譜的答案,但如果縱向歷史來看,那麼事情就變得有趣了,因為丹麥以前是個英語學渣!
  • 天天喊素質教育!那麼,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究竟長什麼樣子?快看
    天天喊「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減輕在哪裡?調整這樣的中考政策不是在變相的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嗎?針對網友的質疑和提問,市教研室馬金彪主任回答了網友的擔心,並且重點從學生課堂教學的角度,談到了「素質教育」課堂的特點,廣大網友了解了「素質教育」對學生發展的重大作用及其意義,紛紛表示支持國家的「中考政策」的調整。
  • 「應試教育」在日本
    經常看到有人在批判中國的「應試教育」,有人甚至由衷地相信「國外」不是「應試教育」而是什麼「素質教育」。其實也不完全是那樣,中國之外的世界很大很大,既有丹麥芬蘭瑞典那些真的沒有應試教育的國家,也有日本韓國那樣,和中國一樣把應試教育搞得轟轟烈烈的國家,還有數遍全國也找不到多少人能認字的國家,光是一句「國外」是毫無意義的。
  • 首屆中國丹麥教育論壇:讓教育成為世界的共同語言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程星團9月23日報導】9月22日下午,首屆中國丹麥教育論壇在線上舉辦。包括丹麥前教育部部長、前文化部部長貝特爾·哈爾德,中國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等在內的12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帶來的挑戰、影響和啟發,展望未來教育可能性。 貝特爾·哈爾德在過去30年中,曾八次擔任丹麥教育部部長,也是自1901年以來丹麥任職時間最長的部長。在論壇中,他分享了丹麥教育的優勢和不足。
  • 「應試/素質之爭」?別鬧! 建議用「低級教學」代替「應試教育」,用「高級教學」代替「素質教育」
    一位地方教育官員15000字長文怒挺應試教育,而且將其提升到「政治正確」高度,引發網絡怒轉,吸睛無數。一個「瘋」了!說是主管部門強力實施學生減負,「攔路翻書包,查試卷,查教材,查教輔,」 還查放學時間和課堂時間……家長憂心忡忡,怕孩子因為減負成「學渣」,「快瘋了」。
  • 重新認識應試教育
    文/ 楊東平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討論應試教育,前提是如何看待當前基礎教育的變化:有所改善還是繼續惡化?筆者的結論是後者。所謂繼續惡化,並不是說完全沒有改變,變化是有的。由於強調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消奧數競爭,改革小升初考試,小學的教育生態有所改善,擇校、奧數、學科競賽等正在隱蔽化;但中小學教育的基本現實仍是應試教育一統天下。
  • 【性教育】丹麥性學家建議在課堂上放A片
  • 美國教育和中國應試教育的差別在哪?看看這些區別
    那麼,為什麼都會選擇去美國留學呢?中國和美國教育有什麼差距呢? 中美表層教育體制的對比 中美兩國的教育體系都有三個主要層次,即初級教育、中級教育和高等教育。 1.
  • 中國特色的應試教育
    比中國著名的高考工廠「衡水中學」還要狠吧。美國的「快樂教育」說是放飛自我,放飛天性,但實際上美國的中產階級是不信這一套的,實際上,美國快樂教育是美國降低大眾教育成本的一種方式。美國公立中學的老師,是低收入者,2019年就有幾次教師大罷工,罷工的結果也就是工資漲個5、6%的。那工資漲不上去,就不能讓教師多幹活,老師教學也沒有什麼責任心。下午三點就放學,別布置那麼多作業。
  • 丹麥初中不服中國教育,比完之後,他們的幸福指數下降了
    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丹麥表示不服,於是和中國進行了一場比賽,至於結果,您大概可以猜到。  自從前段時間火過的《小別離》之後,讓很多人又開始討論中國教育了。  到底中國的教育怎麼樣,其實有一部紀錄片在三年前就告訴你們了。  這部片來自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丹麥  拍完之後,他們幸福指數下降了!
  • 丹麥「漢語熱」持續升溫 中文課堂備受學子青睞
    近年來,丹麥的「漢語熱」持續升溫,目前已有13所中學正式開設了中文課程,還有更多的學校在籌備中。日前,新華社記者走訪了哥本哈根市剛剛開設孔子課堂的尼爾斯中學。  尼爾斯中學是一所有60年歷史的天主教中學,地處哥本哈根市中心地帶,教授從小學6年級(第6個學年)到高中(11-13年級)的教育課程。
  • 從尼爾斯中學看丹麥的漢語教學
    該校從2004年開始設立漢語教學課程,是丹麥最早設立中文課程的中學,2009年又開辦了孔子課堂。該校講師陳劍墅在34年前旅居丹麥,對他的採訪使記者從一個側面了解到丹麥中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化的熱情和成果。  尼爾斯·斯丁森中學是目前丹麥唯一一家將中文作為必修課程的學校,6至7年級學生必修,8至9年級和高中部學生可選修。
  • 回訪中國丹麥中學生六年前的那場教育較量:兩校情誼仍在延續
    2014年,哈爾濱市把與丹麥奧胡斯市建立教育友好交流關系列入了政府推進項目。六十九中學與丹麥奧胡斯市的N.J.Fjordsgades Skole和Laessorsgades Skole正式建立友好學校關係。2016年,哈六十九中的學生參與丹麥的課堂。
  • 瑞思起草中小學英語素養課堂教學標準,助力素質教育教學新探索
    隨著新課程標準實施的向前推進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小學基礎教育逐漸由應試教育向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轉變,為英語課程改革指明方向的同時,也對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輔仁國際學校校長李威:淺析中國與新加坡教育差異
    近日,記者採訪了新加坡輔仁國際學校的校長李威,作為一直在國際教育前線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李校長就此問題淺談了自己的看法。李校長分享道,中學教育的本質是對青少年身心成長的良好引導,同時也為高等教育打下堅實基礎。然而,中國與新加坡兩國在高中階段的教育目標有較大差異:中國的高中教育主要為高考服務,而新加坡的高中則想培養具有世界公民屬性與能力的國際化的人才。
  • 紀錄片對比芬蘭與新加坡教育引沉思:到底要培養怎樣的孩子?
    我經常開玩笑地說,我們對新加坡的教育,就像我們對日本國的感情一樣,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於新加坡也有應試教育的部分,陌生在於,新加坡教育素質在全球竟然可以排名第一? 沒錯,這是有著不小影響力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項目(PISA)的排名。排名主要考察學生的閱讀素養、全球素養和科學素養。
  • 沒有應試的教育是「耍流氓」,英美國家都學習中國教育模式
    只講應試不講素質的教育是害人,而沒有應試能力的素質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準備拍磚的煩請先別急著找秦磚漢瓦,一口老血沒噴出來的磚家,請將那口老血先咽回去。自古君子動口不動手,當然動口不動手的也未必是君子,此屬另一話題,姑且不論。
  • 「應試」教育真的一無是處嗎?
    二、「應試」教育的價值「應試」教育在中國已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教育體制。人們覺得在高壓教育下,會讓學生過度緊張,產生巨大壓力,急功近利等負面影響。但全盤否定應試教育也是不可取的,至少在新的教育改革逐漸形成之前,「應試」教育仍然有它的存在價值。例如在PISA測試中,中國上海的學生就交出過非常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