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是考核全球學生綜合能力的國際學生能力測試,從2000年起,每隔三年在世界各地的青少年中進行,如今PISA 試卷的語言已經增加到了40多種。每一次測試的結果都打破了人們的思維定式——並不是所有「聰明的孩子」都生活在亞洲,也不是只有美國孩子在創造力方面表現突出。
歷數每次的PISA考試,名列前茅的都是哪些國家和地區?新加坡、中國(港澳臺地區、大陸)、日本、韓國、芬蘭。當我們瀏覽它們的共同點,會發現這些國家和地區都安排有統一大學入學考試,也就是中國人所理解的「高考」,即便是芬蘭也不例外。
從PISA數據來看,以中國和新加坡為代表的傳統教育模式完勝,應試教育沒有想像中那麼糟糕;美國教育也沒有憧憬的那般美妙。
面對上海學生在兩屆賽事上傲人的成績,丹麥作為歐美國家的代表曾明確表示過不服,在2013年的紀錄片《丹麥9年Z班VS中國初三13班》中,就讓兩國的初三學生展開了一場全方位、多層次的PK。
從閱讀、數學、英語到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丹麥人似乎原本是想要證明中國孩子雖然分數高、成績好、基礎知識牢靠,但的確在實踐能力和生活技能方面存在弱點,可最後的比試結果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當丹麥和中國兩國學生的日常暴露在對方面前,兩地的血色花姑娘都對彼此的狀態感到不可思議。丹麥學生對中國學生一天要在學校裡待12小時感到不可思議;中國學生對丹麥學生每天只上6小時課還覺得累感到不解。
可想而知,在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學業強度下,最終中國學生只在英語這一科目上輸給了丹麥學生。
在之後的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的比拼中,中國學生依舊沒讓人失望。五輪比試結束後,結果已經顯而易見——中國學生以4:1的壓倒性優勢,大勝丹麥孩子。
為此,紀錄片中的教育專家顯得憂心忡忡,認為丹麥孩子會在驕傲和自滿中被中國人無聲無息地超越,甚至擔心將來中國人會搶走原本屬於他們的工作機會。
如果有人說中國學生在PISA考試中的勝出是「曇花一現」,那新加坡則毋庸置疑是PISA這場賽事發揮穩定的佼佼者。
目前,全球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在採用新加坡的數學教材,無論是科學、閱讀還是數學排名,新加坡學生最新一屆的分數都位居全球首位。
這個領跑PISA的教育強國,其教育模式也多次惹來熱議和關注。他們奉行精英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小升初幾乎有著和東亞國家高考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新加坡學生從三年級末開始,就要面臨一波又一波的分流考試,只有一路考試過關斬將,才能成為社會精英。反之,則會在不同的關卡被分流,只能在畢業後做一份體力勞動的工作。
分流教育機制也會有副作用,「這可能會導致歧視」。更悲哀的是,當學生們自己都接受了外界給自己劃分的等級,他們安於現狀,不求突破,就只能在自己所在的教育層次中,走完全程。
過去,總有人說「中國孩子太苦了」,「中國孩子學習壓力太大了」,但相較於新加坡的分流教育體制,中國的應試教育可以說更為幸福。
如何權衡精英選拔、學力水平和社會公正,對每一個國家而言都是一個漫長摸索的過程,只有理性評估每一種教育體系的優勢和劣勢,認真尋找與自己最匹配的教育模式,才有可能走得最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