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丹麥的「漢語熱」持續升溫,目前已有13所中學正式開設了中文課程,還有更多的學校在籌備中。日前,新華社記者走訪了哥本哈根市剛剛開設孔子課堂的尼爾斯中學。
尼爾斯中學是一所有60年歷史的天主教中學,地處哥本哈根市中心地帶,教授從小學6年級(第6個學年)到高中(11-13年級)的教育課程。自2011年11月起,該校在6-10年級開設中文必修課,並在高中部開設中文課程作為選修外語科目。學校目前共有640名學生,其中485名學生正在接受中文教育。
校長多特·恩格爾介紹說:「5年多以前,我跟我們學校的創始人理察·施彭格在比利時見到了他在魯汶大學擔任中文教授的一個朋友。我們當時就談到了在歐洲開始中文教育的重要性。」
恩格爾說,學習語言是重要的,學習另一種文化及其看待和理解事物的方式是尼爾斯中學的教育核心之一。她說:「學生們將面臨很多的機遇和挑戰,語言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之一,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文化智慧。通過學習一門外語,或者作為一名交換生去感受異國的文化,這些都能讓你開始了解當地人的思維和風土人情。」
中文對絕大多數丹麥學生而言是一個全新的語系,從漢語拼音發音到漢字筆畫,他們都需要比學習其他外語接受更多的訓練。為了給學生們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的氛圍,學校把中式的大紅燈籠、京劇臉譜、中國結、書法等極具中國特色的裝飾融入教室的設計當中。
「我們的生源很廣,除了丹麥學生,在丹麥長大的中國人和外國移民也是一部分。當然中國學生因為從小耳濡目染,在學習中文上有一定的優勢。但丹麥學生缺少這類學前教育,因此我們必須從最基本的東西教起。我們儘量為他們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使他們能感受到中國,就像居住在中國一樣,」中文教師陳建書說。
據介紹,丹麥學校裡的中文教師不僅有多年漢語教學經驗,同時還具備良好的丹麥語溝通能力。在中文初級班授課的廖東告訴記者:「我的學生大都在12歲到16歲之間,因此我會採取一些他們喜歡的、比較有趣和創造性的教學方式。」
除了大部分丹麥學生之外,一起聽課的還有一些外籍學生。學生們對學習中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熱情。課堂氛圍非常活躍,學生們用中文積極地發言和討論。也許發音不是那麼標準,但是他們都在不斷地糾正和練習。
廖東說:「孩子們對中文的喜愛超乎我的想像。即使是一些低年級學生,他們都已對中國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這裡,師生們沒有年齡、文化、宗教的界限,學習和交流語言文化是共同的追求。學生們互相學習,互相借鑑,互動積極,反映出尼爾斯中學培養和發展文化智慧的教育宗旨。
正在讀高一的揚尼克·奧弗高說:「我想我們可以學到很多。不僅僅是語言上,中國的文化教育跟我們非常的不一樣。學習中文對我們而言是個全新的體驗,如果能把在丹麥學到的知識和在中國學到的東西結合起來,那是非常棒的。」
奧弗高的同學也興奮地告訴記者:「我去年冬天去了中國,那是一次令人激動的經歷。中國很偉大,跟丹麥真的很不一樣。明年下半年我還會去中國兩次……我愛中國。這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特殊文化氣息的國度。」 (記者楊敬忠 報導員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