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編制依據
2、工程概況
2.1、工程總體概況:
2.2、建築設計概況
3、施工準備
3.1、測量人員:
3.1.1、人員組成
我單位成立測量管理小組,由項目技術部部長負責小組日常工作,由擁有豐富施工經驗的測量工程師進行測量放線及驗線工作。
測量組具體負責第一級精度控制網的放樣。配合施工作業隊、分包單位管理第二級精度控制網放樣,監督施工作業隊、分包單位施工放線工作,並配合監理及其他方對分包單位的驗線工作。
各分包單位相應成立專業施工測量小組,負責施工區域或項目的具體施工測量。分包單位所有的測量員必須持有測量員資質等級證書。
3.1.2、人員培訓
開工前,充分熟悉施工圖紙、掌握該項目建設工程的特點及測量難點,加強技能的培訓。要求測量人員熟悉並掌握各種測量儀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針對不同施工區域及項目,選擇相應的施測方法,制定測量方案。
由項目技術部針對現場情況及施工方案情況對項目所有測量員(包含分包單位測量放線人員)進行交底。
3.2、技術準備:
3.2.1、器具準備
測量工程主要用三種儀器:經緯儀、水準儀、全站儀。工具主要有:5m小捲尺、50m鋼捲尺、水準尺(塔尺)、線墜、施工線、墨斗、掃帚、紅藍鉛筆、等。主要測量儀器見下表:
3.2.2、圖紙校核
1)總平面圖校核,包括用地紅線樁的坐標、角度和距離;建築物定位依據及定位條件;豎向進行逐一校核。
2)建築施工圖紙校核,內容包括建築物軸線的幾何關係;平立剖面及節點大樣的幾何尺寸,各層相對高程與總圖是否對應。
3)結構施工圖紙校核,校核牆、柱及梁等結構的尺寸,校核結構圖與建築圖、設備圖是否對應。
4)線樁、水準點校核,依據總平面圖及釘地樁通知單對紅線樁的原始依據進行校核,校測紅線樁的距離、夾角及坐標,校測水準點的高差。
5)與業主辦理紅線樁、水準點及相關測量原始資料的交接手續。對移交後的樁點進行保護。
6)認真閱讀圖紙,將原始地表高程、建築物重要結構單元的主要軸線和標高控制點、施工界面處的主要控制線(點)和標高、實際施工中所取得的可靠數據等進行分類匯總,建立測量資料庫。
7)規劃部門共交有3個原始坐標控制點位,3個原始高程控制點位。分別為:
H0: X= Y=
H1: X= Y=
H2: X= Y=
Hm: X= Y=
BM1: (芙蓉路門口左/右**處)
BM2: (春曉路門口左/右**處)
BMn: (**路門口左/右**處)
現根據測繪院給定的點位,將該樓引出二級控制樁(此工作在現場道路或冠梁完成後進行),分別為:
A0:X= ,Y=
A1:X= ,Y=
A2:X= ,Y=
A3:X= ,Y=
A4:X= ,Y=
A5:X= ,Y=
A6:X= ,Y=
3.2.3、建設工程測量成果及二級控制樁
3.2.4、原基準坐標樁的交接及校測:
在工程開工前,進行現場原始永久性的基準坐標樁的交接。交接樁測量資料必須齊全,並應附有標樁位點示意圖,標明各標樁平面位置和標高,必要時並應附文字說明,依照資料,現場核對進行點位交接並籤字。同時,應立即組織測量人員對業主提供的基準坐標樁進行必要的複測工作。
3.3、過程管理
本工程在測量工作中,確立測量流程,建立測量資料庫、測量人員、儀器臺帳,並進行定期的更新和檢查。
3.3.1、測量工作中將全面以數位化測量模式取代傳統的常規測量模式,在數據計算、數據傳輸、數據採集、內外業計算、成果輸出全面使用數字系統管理,最終與公司標準實現對接。在平面測量過程中主要採用全站儀進行。高程控制和沉降觀測採用數字水準儀進行。對於比較簡單的細部測量亦可採用常規測量方法。數位化管理工作流程詳見下圖所示:
數據管理工作流程圖
3.3.2、建立測量人員臺帳,將所有參與施工的自有、各專業分包、各協作單位的測量人員的信息均登記在冊,並向監理單位呈送承擔測量工作的單位和員應具備的相應的執業資質。
3.3.3、嚴把儀器進場關,所有進入現場的測量器具均具有省市級法定計量檢定部門出具的檢定證書,並在有效期內使用。所有儀器的精度必須與所執行的工作任務相匹配,並在使用期間要始終保持受控狀態。
3.3.4、由於建築施工的特點,分包單位進場、退場時間不一致,故測量人員、儀器數量、種類變化較大,測量臺帳應實時更新。
3.3.5、標識統一。所有控制樁點、監測點均設標識牌,牌中註明樁點的名稱、點號、數據及管理單位;對於細部測設的點位、線段用油漆進行標識,註明其性質和相關數據,見下表。
4、 施工安排4.1、勞動力組織:
在項目部技術部設測量組,配備專業測量人員2名以及儀器;施工作業隊設測量組,負責本隊施工測量工作,施工隊測設的關鍵控制點的測量成果都要經過項目部測量組覆核,因此本工程施工測量設立兩級測量機構,採用三級管理的模式進行。測量工必須相對固定而且應該經過培訓。各類測量人員必須持有相應上崗證。
4.2、職責分工
4.2.1、檢測並籤認上級測量部門交給的平面和高程控制點,並對本區域的測量標誌進行保護。
4.2.2、測設和加密本區域所需的主要軸線點、中線點和施工水準點,並報上級測量主管機構檢測。
4.2.3、負責本區域的施工放樣、定位和其它零星測量工作。
4.2.4、負責本區域控制點埋設工作。
4.2.5、經常檢查和保持測量控制點完好性以及相鄰點間通視。
4.2.6、負責本區域的施工測量資料的收集,並送到項目部歸檔。
5、主要施工方法
5.1、原始基準標樁的交接及校測
在工程開工前,應及時聯繫業主,進行原始永久性的基準坐標樁的交接。交接樁測量資料必須齊全,並應附有坐標樁位點示意圖,標明各種標樁平面位置和標高,必要時並應附文字說明,依照資料,現場核對進行點交並籤字。同時,應立即組織測量人員對業主提供的基準標樁進行必要的複測工作,並在15天內將複測結果書面提交給業主。無誤後方可使用,如發現問題及時通報業主及交樁單位研究解決。無誤後,由我項目部負責保護起來作為定位該工程具體位置的依據。場區內的樁點保護採用鋼管圍成護欄的形式,並塗刷紅白油漆做好標記。詳下圖。
5.2、定位測量
根據測繪院測設的定位控制樁點,採用極坐標或直角坐標的方法進行測設。在控制網中應包含重要點位和重要軸線;要和主要軸線保持平行關係;要保證每施工流水段中至少有四條兩兩相交的控制線。高程控制點布設以保證施測為原則。
5.3、平面控制網的布設
5.3.1、平面控制網的布網原則
5.3.1.1、先整體,後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
5.3.1.2、控制點要選在通視條件良好、安全易保護的地方,且分布均勻。
5.3.1.3、根據現場交樁點坐標與建築總平面圖上建築物角點坐標,採用CAD輔助設計軟體精確計算出紅線點至各主控制點的直徑、方位角等必要數據。
5.3.1.4、採用全站儀綜合雷射測量功能,按照先前計算出的數據進行工程定位放線工作,施放完所有總控制網及建築物坐標後,要求按照不同於第一次施放時的方法對已完成坐標點進行複測,保證放線精度符合要求。
5.3.1.5、工程定位測量查驗完成後,在主控制軸線引樁的基礎上加密測設其它軸線。其它軸線的測設時採用經偉儀,根據總平面圖及建築、結構施工圖,測設該建築物的施工軸線控制網。注意對施工的控制點進行保護,在每個控制點的四周設置圍欄及明顯標誌。
5.3.2、控制網的精度設計
平面設計網的技術指標見下表:
控制網主要技術指標
一級高程控制網的技術指標按國家二等水準測量的精度要求進行引測,相鄰兩點高程誤差要求小於±0.1mm。二級高程控制網的技術指標按國家三等水準測量的精度要求進行引測,相鄰兩點高程誤差要求小於±1.0mm。引測方法採用附和或結點水準測量。
5.3.3、平面控制網的建立
進場後首先以測繪部門提供的有效坐標點為依據,建立以工程主要軸線位置為準施工控制樁(及高程),該控制點均設置在軸線與軸線交點或軸線與軸線借線的交點上,再使用全站儀根據計算數據直接定點,進行測繪。該控制點網是工程整體控制和變型監測的依據和基準,用以保證各單項工程之間的連貫性和統一性。
5.3.4、控制網的精度保證措施
高精度控制網的精度保證的關鍵是其樁點的長久穩定性的保持。因此其埋設要按照國家二級變形監測基準點位的要求進行。對於施工控制網,其控制點位不可避免的會存在位移現象,因此在使用期間要適時的對其進行校測,平差後解算出每個點位數據修正值。此項工作每月進行一次。
5.3.5、樁點的設置
首級平面控制樁基準點應布設在無變形影響的區域;半永久性二級平面控制樁基準點應布設在變形影響較小的區域;監測點應設在變形量大,應能切實反映變形量和變形特徵的位置。對於使用時段較短或精度要求較低的控制樁可採用木樁,水準基點借用平面控制樁。
控制樁混凝土直徑0.5m,樁頂標高為場地設計標高下0.3m,頂部預埋100mm×100mm×6mm鋼板,點位中心鑲嵌φ1mm銅芯,在樁頂面的角上設水準點,水準點高出鋼板5~10mm,一級網埋深不小於2m,二級網埋深不小於1m。控制樁四周用鋼管做1500×1500的防護欄和醒目的標記,確保樁點不被壓蓋、碾軋、擾動,要保持控制樁間的通視。
5.3.6、標識
所有控制樁點、監測點均設標識牌,牌中註明樁點的名稱、精度等級、點號、數據及管理單位;對於細部測設的點位、線段用油漆進行標識,註明其性質和相關數據。5.4、建築物的基礎放線
基礎放線:在墊層上,建築外輪廓軸線投測閉合,經校測合格後,用墨線詳細放出細部軸線與有關邊界線。
5.5、±0.00以下結構施工中的標高控制
5.5.1、高程控制點的聯測
在向基坑內引測標高時,首先聯測高程控制網點。經聯測確認無誤後,方可向基坑內引測所需的標高。
5.5.2、坑底標高基準點的引測方法採用懸吊鋼尺法,以現場高程控制點為依據,採用S1水準儀以中絲讀數法往基坑測設附合水準路線,將高程引測到基坑施工面上。標高基準點用紅油漆標註在基坑側面上,並標明數據。
計算公式bˊ=H0-H1+aˊ-a+b
H0 —— 首層標高基準點高程;
H1 —— 待測樓層設計標高;
aˊ—— S2點水準儀在50m鋼尺上讀數;
A —— S1點水準儀在50m鋼尺上讀數;
bˊ—— S2點水準儀的塔尺讀數;
B —— S1點水準儀的塔尺讀數;
5.5.3、土方開挖標高控制:在土方開挖即將挖到設計底標高時,測量人員要對開挖深度進行實時測量,即以引測到基坑的標高基準點為依據,用S1水準儀抄測出挖土標高,並撒出白灰點指導清土人員按標高清土。
5.5.4、施工標高點的測設:施工標高點的測設是以引測到基坑的標高基準點為依據,採用水準儀以中絲讀數法進行。施工標高點測設在柱立筋上(或鋼柱上),並用紅油漆作好標記。如下圖:
5.5.5、支立模板時的測量控制
1)中心線及標高的測設
根據軸線控制點將軸線(或控制線)測設在靠近牆體底部附近的樓層平面上,並在露出的鋼筋上抄測出樓層+500mm或+1000mm標高線,控制模板平面位置及高度,其中+500mm線在頂板模支設並加固完成時引測,用於檢測模板標高及控制混凝土標高;+1000mm線在混凝土板澆築完後引測,用於精確控制上層模板標高及平差糾正+500mm線。
2)模板垂直度檢測
模板支立好後,利用吊線墜法校核模板的垂直度,並通過檢查線墜與軸線間距離,來校核模板的位置。
5.6、±0.00以上施工測量
5.6.1、首層底板澆注完混凝土後,達到一定強度後,在軸線控制樁架設經緯儀,後視同軸線方向樁,將主控制軸線投測到混凝土面層,經過角度及距離校核合格後,使用鋼尺量測出其他軸線,作為首層牆、柱等平面位置施工依據。
5.6.2、平面控制測量:本工程±0.00以上的軸線傳遞採用雷射鉛直儀豎向投測法。
5.6.2.1、平面控制網的布設
A.內控點布設
平面內控點根據施工流水段的劃分進行布設,每一流水段至少布設3個點,作為該流水段的平面控制點。
B.埋件的埋設
內控點布設在首層,在相應位置上需預先埋設鐵件並與樓板鋼筋焊接牢固。以後在各層施工澆築混凝土頂板時,在垂直對應控制點位置上預留出a=150mm的放行孔洞,以便軸線向上投測。
C.預埋件作法
預埋鐵件由100×100×8mm厚鋼板製作而成,在鋼板下面焊接F12鋼筋,且與底板焊接澆築。
D.控制點的測設
待預埋件埋設完畢後,將內控點所在縱橫軸線分別投測到預埋鐵件上,並用全站儀進行測角、測邊校核,精度合格後作為平面控制依據。內控網的精度不低於軸線控制網的精度。內控點如下圖:
E.雷射接收靶
雷射接收靶由300×300×5mm厚有機玻璃製作而成,接收靶上由不同半徑的同心圓及正交坐標線組成。接收靶示意如圖:
5.6.2.2、內控點豎向投測
首先將雷射鉛直儀安置在已作好預埋鐵板的控制點上,對中整平後,置豎直度盤為0°00ˊ00",儀器發射雷射束,穿過樓板預留洞而直射到雷射接收靶上,雷射鉛直儀操作人員轉動儀器,使雷射點在接收靶上形成圓圈,上面操作接收靶人員見聚光後移動接收靶,使靶交點與圓圈中點重合,此時固定靶位,接收靶中心即控制點位置。軸線投測時,測量人員互相之間用對講機進行聯絡。軸線豎向投測示意如圖。
基準控制點傳遞示意圖見下圖所示。
基準控制點傳遞示意圖
5.6.2.3、作業層軸線、細部線放樣
軸線控制點投測到施工層後,將經緯儀分別置於各點上,檢查相鄰點間夾角是否為90°,然後用檢定過的50m鋼尺校測每相鄰兩點間水平距離,檢查控制點是否投測正確。控制點投測正確後依據控制點與軸線的尺寸關係放樣出軸線(或控制線)。軸線或控制線測放完畢並自檢合格後,以軸線為依據,依圖紙設計尺寸放樣出柱邊線、洞口邊線等細部線。
5.6.3、高程的傳遞
5.6.3.1、標高基準線測設。標高基準線的布設,要根據施工流水段的劃分進行,每一流水段在便於向上豎直量尺處布設3處,作為該流水段的標高基準線。標高基準線測設:從高程控制點引測建築+1.000m高程,校核合格後作為起始標高線,並彈出墨線,用紅油漆標明高程數據。如下圖所示:
5.6.3.2、標高的豎向傳遞,用鋼尺從首層起始標高線豎直量取,每一施工流水段傳遞3個點。鋼尺需加拉力、尺長、溫度三差改正;
5.6.3.3、施工層抄平之前,首先校測首層傳遞上來的三個標高點,當較差小於3mm時,取其平均高程引測水平線。抄平時,應儘量將水準儀安置在測點範圍的中心位置;
5.6.3.4、當每一層平面標高抄測工作完成後,必須進行自檢,自檢合格後及時填寫樓層標高抄測記錄表、施工測量放線報驗表報監理驗線,驗證合格後,進行下一步施工。
5.7、裝飾工程及設備安裝工程施工測量
5.7.1、裝飾工程與設備安裝工程施工測量的精度要求
5.7.1.1、水平線:每3m兩端高差應小於±1mm,同一條水平線的標高允許誤差為±3mm,在不便於用水準儀的地方或立面上可安裝連通水準器或五線水平儀引測。
5.7.1.2、室外鉛垂線:使用經緯儀投測,兩次投測結果較差應小於2mm,特殊情況,傾角超過40°時可採用陡角稜鏡或彎管目鏡。
5.7.1.3、室內鉛垂線:可用線墜或經緯儀投測,其精度應高於1/3000。
5.7.2、地面面層施工測量
5.7.2.1、標高控制線:在四周牆面與柱身上測設出50cm水平線,作為地面面層施工的標高控制線。
5.7.2.2、檢測標高用水準儀的選擇:測量允許誤差大於±2mm時,可選用DS3級,測量允許誤差小於1mm時,必須選用DS1級水準儀。
5.7.2.3、檢測標高和水平度的點距:大廳宜小於5m,房間宜小於2m或按照施工交底數值。
5.7.3、吊頂和屋面施工測量
5.7.3.1、吊頂施工測量
A、水平線:以1000cm線為依據,用鋼尺量至吊頂設計標高,沿牆四周彈水平線。
B、十字直角定位線:其中一條與外牆面平行,十字線按實際空間均勻確定,直線點標在四周牆上。
C、吊頂各種裝飾和設備位置的確定:在地面上按照1:1放大樣後投點到頂棚上,當層高大於5m時使用雷射投點儀,小於5m時用五線水平儀(紅外線),或者以頂棚十字定位線為基礎向四周擴展等距方格網來控制。
5.7.3.2、屋面施工測量:卷材防水測設十字直角控制線,檢查流水坡度是否符合設計要求,測設水平控制線及各向流水坡度控制線。
5.7.4、牆面裝飾施工測量
5.7.4.1、內牆面
A、豎直控制線及水平控制線:豎直控制線應按1/3000的精度投測,水平控制線應符合裝飾工程測量的一般要求。
B、分格分塊:應按高於1/10000的精度測量。
5.7.4.2、外牆面
A、四角吊線:用鋼絲在建築物四角固定鉛垂線,控制牆面豎直度、平整度、及板塊出牆的位置,精度符合裝飾工程測量鉛垂線的一般要求。
B、水平控制線:符合裝飾工程測量的一般要求。
5.7.5、窗的安裝測量
5.7.5.1、安裝前檢測結構:檢測門窗洞口的淨空尺寸偏差,檢查外牆偏差。
5.7.5.2、控制線:按照裝飾工程測量的一般要求,彈1000cm控制線,使用DJ6級經緯儀作豎向投測,根據需要在外牆面彈豎直通線
5.8、監測實施方案
5.8.1、實測項目
基坑及周邊建築檢測的內容包括:基坑支護結構邊坡水平位移監測、基坑支護邊坡豎向位移監測、基坑護坡樁樁頂水平位移監測、周邊建築豎向位移監測等項目。
5.8.2、基坑及周邊建築監測措施:
由於本工程基坑開挖深度較深,為保證鄰近建築物和道路的安全,本工程擬在基坑土方開挖和基礎施工期間,對本工程的支護結構和鄰近建築物進行必要的位移觀測,以及時了解支護結構的工作情況及鄰近建築物和道路的使用情況。
6、質量要求
6.1、質量標準
6.1.1、測量人員每次施工放線前,均應仔細審閱圖紙,確保按圖(及變更)施測放線。放線時,圖紙應放在現場,以方便隨時核對。
6.1.2、測量人員應邊放線邊自檢邊校核,完成分段放線工作後及時報請監理進行驗線,合格後並籤字後方可進行下一步工序。驗線工作要有檢查記錄。對驗線成果和放線成果之間的誤差處理:
6.1.2.1 、兩者之差小於1/2限差時,放線成果計為優良。
6.1.2.2、兩者之差略小於或等於限差時,放線成果計為合格。
6.1.2.3、兩者之差大於限差時,不予驗收,次要部位可另其局部返工。
6.2、允許偏差
軸線豎向投測的允許誤差
各部位放線的允許誤差
7、其他要求
7.1、測量儀器管理措施
7.1.1、所有儀器設備都應有檢定合格證,並按周期檢定。
7.1.2、儀器檢定按照國家(市)各類設備檢定規程規定的周期、檢定方法、檢驗準則在國家授權的計量單位進行檢定。
7.1.3、保存檢定記錄,建立儀器管理臺帳,內容主要包括:型號、數量、檢定時間、搬運、收發使用等。
7.1.4、現場設儀器櫃,測量人員負責儀器日常管理。
7.1.5、各作業組應將使用儀器清單及有關資料上報項目部技術部測量組,統一管理。
7.2、施工測量安全措施
7.2.1、測量人員嚴格按照操作規程操作,杜絕冒險、違章作業。
7.2.2、土方開挖(標高控制):
7.2.3、夜間施工照明應足夠;
7.2.4、測量人員及塔尺應遠離挖土機活動範圍或測量時挖土機暫停作業。
7.2.5、坑底作業時,施工操作人員休息或操作完畢應及時遠離邊坡根部。
7.2.6、測量人員臨邊作業(坑、槽邊,樓邊,洞口邊)應系牢安全帶,確保人身及測量儀器安全。
7.2.7、操作人員高處作業(離結構層、面≥2m)時應有防護架,並應系牢安全帶。
7.2.8、測量人員嚴禁疲勞、酒後上崗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