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崙河口景區,她所在的村子叫竹山,以前也叫竹山景區。竹山,位於東興的母親河——北崙河的出海口,是祖國大陸最西南端的邊海小漁村,因盛產竹子得名。竹山村集「邊、海、人、文」於一身,融「幽、雅、古、奇」為一體,以擁有眾多的海洋自然和歷史人文景觀而著稱,如大清國一號界碑、我國大陸海岸線的起點、當年侵華日軍在廣西沿海的第一個登陸點的遺蹟——寇井、解放戰爭期間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在大陸的最後一處交火點、堪稱廣西一絕的古榕部落、香火鼎盛的「三聖宮」(三婆廟)、廣西沿邊公路的零起點、全國最大的紅樹林保護區之一——國家北崙河口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
大清國一號界碑位於北崙河出海口即竹山港舊碼頭旁的小山坡上。碑高1.7米,寬0.7米,厚0.4米,用沿海所產的海蝕巖鑿成。清光緒十六年四月(即1890年4月)立,碑文為當時的清政府界務總辦、四品頂戴欽州直隸州知州李受彤所書。
何永安攝
三聖宮,又稱三婆廟。廟中供奉的三婆婆又叫媽祖,複姓三衛,名林默,後被皇帝賜封為三聖,故其廟就稱三聖宮。
何永安攝
沿邊公路起點為東興市東興鎮竹山村,途經東興市、防城區、寧明縣、憑祥市、龍州縣、大新縣、靖西縣,那坡縣等8個縣(市、區)31個鄉鎮,終點為那坡縣弄合村,全長725公裡。廣西沿邊公路零起點標誌——零點紀念壇,位於北崙河入海口的大堤東端,佔地面積550平方米,包括平臺、欄杆、球雕塑標誌和基座部分。
何永安攝
竹山山海相連地標廣場位於我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端的東興市東興鎮竹山村北崙河出海口。總用地面積13672㎡(折合20.51畝)。廣場以35米高的標誌性雕塑為主體,規劃布局分為「山之廣場」、「海之廣場」、「山海之間廣場」三大區域。
何永安攝
古榕部落是竹山八景之一。竹山別稱榕樹頭,因村中一片古榕而得名。走進竹山,便走進榕的天地,榕的王國。任海風勁吹,烈日爆曬,雨箭狂射,這裡的古榕一年四季依然鬱鬱蔥蔥,堆碧湧翠,古老蒼勁,奇異傳神。竹山古榕部落由一棵一千三百多年的古榕和眾多小葉榕組成。
何永安攝
紅樹林,一種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灘的胎生樹種,海洋唯一木本植物的群體,是世界珍稀保護植物。北崙河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有20000多畝,是全世界連片面積最大的紅樹林保護區之一,東興轄區的紅樹林佔了保護區有林面積近90%。
何永安攝
竹山古街始於清朝末年,盛於民國初朝。由一條直街和兩條橫街組成。清末時期,竹山曾是遠近聞名的繁華商埠,竹山港每星期定期有商船直航香港、澳門、廣州和越南海防等地。彼時的竹山,商賈雲集,金鋪、青樓、客棧、酒店應運而生,竹山舊街因此而逐漸形成;普通話、廣東話、客家話、越南話雜在一起,嘈雜聲中各有所得;肩扛的、手提的、背馱的、拉車的穿梭而過,成為彼時竹山碼頭邊海商埠特有的人文風景。
竹山古街建築雖歷經百年滄桑,至今仍保持著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返照出依稀可見的昔日輝煌。如今的舊街,少了一分喧囂,多了一分恬靜;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些純樸。
何永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