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長沙8月23日電 瀏陽市永和鎮菊香村磷肥廠內,閒置的廠房「騰籠換鳥」後,生產車間一派繁忙;永福村鮮花基地,含苞待放的鮮花銷往長沙及周邊地區,成為了村民的「脫貧致富」花;在全鎮581個微網格內,群眾的煩心事都有人解決……「大幹一百天實現雙過半」競賽活動雖已結束,但永和鎮發展的步伐並未停歇。
2020年以來,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形勢,永和鎮通過強化黨建,牢牢把握鄉村振興、工業轉型、特色產業三條主線,在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兩個戰場奮勇衝鋒,綜合成績在競賽活動中排名同類鄉鎮第一。曾經的老工礦區,如今處處都呈現出政通人和的新氣象。
「一企一策」把握轉型發展主引擎
在位於菊香村磷肥廠的湖南鑫躍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裡,一塊塊鋼板經過切割、剪板、焊接,加工成為各式各樣的結構件,將被用於橋梁隧道建設。「今年銷售額已經有3000多萬元,預計今年可以達到7000萬元。」該公司法人代表張三山笑容滿面,自今年2月正式投產以來,該公司一直處於滿負荷生產狀態,產品供不應求。
這家為三一重工、五星重工等企業生產配套零件的企業,為何選擇落戶永和?這與張三山在永和的創業經歷有關。2015年,他創辦了長沙鑫興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這家以生產飲用水和汙水處理藥劑為主的企業,維持了每年30%以上的高增速。在此期間,永和鎮優質的親商服務,成了張三山加大投資的動力。
為了節省土地成本,張三山打算租用菊香村磷肥廠閒置的廠房。「有些股東持懷疑態度,鎮政府就出面幫助我們協調。」張三山說,與購買土地新建廠房相比,僅土地成本一項就節約了超過3000萬元。今年4月,由於業務量猛增,企業急需招聘一批氧焊工。得知這一情況後,鎮村幹部為其宣傳發動,及時填補了用工缺口。
永和鎮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既助推了企業做大做強,也促進了鄉鎮轉型發展。在堅持黨政領導定點幫扶、定期走訪制度下,永和鎮開展了「春暖行動」,「一企一策」為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24小時之內回應企業訴求,收集並化解涉企問題100餘個,協助企業融資6000餘萬元,申報項目資金到位近100萬元,減免各類社保費用300餘萬元。
2020年上半年,面對疫情影響,永和鎮各項經濟指標逆勢增長,在全市名列前茅。「雖然競賽活動已經結束,但營商環境優化永遠在路上,我們將加大企業幫扶,幫助解決能源、資源、人才、創新方面的實際困難,促進企業健康發展。」永和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祝易滔表示。
「一村一策」發展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在七寶山村藏香豬養殖基地,一群散養的黑色藏香豬,正自在地在山間覓食。去年,為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七寶山村與專業養殖戶合作發展林下經濟,從西藏引進種豬,村集體通過資金和土地入股,佔股51%。
「藏香豬又稱『人參豬』,由於放養養殖,肉質更加細膩鮮美,脂肪含量也很低,特別受消費者歡迎。」七寶山村村委楊志勇介紹,上半年該村已經出欄了50頭藏香豬,銷售額達到20萬元,現在存欄350頭。
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拓寬增收渠道,七寶山村藏香豬產業欣欣向榮,這是永和鎮「一村一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縮影。
永福村鮮花基地裡,現在每天都有超過1000枝火焰蘭和太陽花運往長沙及周邊地區的花店。「智慧大棚」內,新一批的百合苗正孕育著生機。在智能控溫控溼設備的呵護下,預計11月份百合就將成片開放。「今年基地首批4萬枝百合已經採摘完畢,收益近16萬元。預計鮮花基地今年可以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50萬元左右。」永和鎮永福村黨總支書記劉慶華說。
「每天工作8個小時,一天能有120元收入。」今年54歲的聶宏玲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她的丈夫因病喪失勞動能力。在鮮花基地務工,讓她既能有一筆收入,又方便照顧家人。據了解,該基地設置有多個公益性崗位,預計全年發放勞務工資超過20萬元。
與江西萬載縣交界的獅子山村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小山村,由於地處株樹橋水庫水源地保護區範圍,不能發展工業、畜牧業。近年來,村民們在支村兩委的帶領下,發展了小水果、蜂蜜等原生態無汙染的產業,風景秀美的獅子山也被規劃為省級森林公園。
而隨著2020年紅色旅遊公路二期開工建設,獅子山村也迎來了旅遊產業發展壯大的機會。為支持公路建設,村民們主動移栽花木。目前,獅子山段全線已實現了道路拓寬、路基平整,預計9月底可實現竣工通車。
通過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截至目前,永和鎮已有7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20萬元。祝易滔表示,下階段將堅持「一村一策」指導各村拓寬集體經濟收入渠道,確保全鎮11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20萬元。
581個微網格全面鋪開貼心服務
「田慧,你快來給我看看這個雨水管道,會不會掉下來?」近日,永和鎮商會黨支部的黨員鄭田慧被她聯戶的群眾叫住,原來他們所租房子的雨水管道因為年久失修,破舊不堪,隨時有掉下來的可能。鄭田慧二話不說,直接動手將存在安全隱患的雨水管道拆了下來,幫助他們更換了管道。
「大家都是一條街上的鄰居,不要為一些小事傷了和氣,有什麼事情好好商量。」永和鎮商會黨支部的黨員微網格長李忠榮為集鎮上兩戶鬧了矛盾的商戶調解溝通,成功化解了矛盾。
2020年3月以來,永和鎮「黨建 微網格」工作全面鋪開,全鎮按村劃分了581個網格,村級微網格已經覆蓋到了每家每戶。可集鎮上的商鋪一般都是房東加商戶的形式,很多商戶是外地租住在永和經商。為了將永和集鎮300餘家商戶一戶不落地納入到微網格中,永和鎮動員商會支部積極行動,按照就近就熟的原則劃分13個微網格,13名黨員微網格長每名聯戶20—30戶。
儘管商會支部黨員各自的業務和生意都很忙,但他們一直為街道的商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調解商戶間的矛盾糾紛、指導集鎮垃圾分類、處理集鎮各種突發狀況……「你們這個網格搞得好,黨員長期上戶,有事還會在微信群裡發信息,感謝你們的關心!」從邵東過來開店的曾美香臉上笑容十分燦爛。
在推進「黨建 微網格」工作中,永和鎮創新聯戶模式,制定考核管理辦法,建立完善了「鎮村組網」四級聯動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做好結合文章,將「兩治」、河長制、路長制等工作納入網格。截至目前,共收集群眾反映問題、訴求306個,解決和解釋235個,有71個正在研究解決,切實做到了「人在網中走、事在網中辦」。
師徒結對,加強幹部隊伍建設
走進永和鎮黨政辦,一面「奮發有為站辦所」的錦旗引人注目。7月31日,在永和鎮「大幹一百天實現雙過半」競賽活動總結表彰大會上,黨政辦是全鎮6個獲此評價的部門之一。
「黨政辦之所以能獲得表彰,是因為有一個好師父。」黨政辦幹事王樹鑫說的「師父」,是黨政辦主任古旭。在今年5月舉行的永和鎮機關幹部「師徒結對」活動拜師儀式上,鎮黨委向15名來自機關各個站辦所經驗豐富的幹部頒發聘書,聘任他們為「師徒結對」活動指導老師。
「今年永和鎮有很多重要的接待和大型活動,每次她都以身作則,辦公室的燈光一直亮到凌晨。」王樹鑫說,他前年大學畢業後通過公務員考試來到永和鎮工作,從初入社會的一張白紙,到現在能夠成為一名全方位發展的幹部,要感謝師父古旭對他的關心和指導。
「事業興衰,關鍵在人。永和鎮發展能有新的突破,離不開幹部隊伍的建設。師徒結對是一種情感紐帶,也是一種文化傳承,能促進鎮機關進一步形成以老帶新、以新促老的良好氛圍,推動年輕幹部成長。」瀏陽永和鎮黨委書記傅庭信表示。(張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