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初高中生還是本科生,想要申請名校,成績只是一方面的因素,全球頂尖的學校更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比如科研能力、組織能力、領導能力、邏輯分析能力等等。因此,很多同學會通過參加競賽或科研,實習活動來為自己的背景加分。年級更低一些的同學,也會選擇一些體驗式更強的科研活動,為自己打開科學探究的大門。
目前國外疫情形式依舊嚴峻,原本打算參加暑期夏校或國外科研的同學發現自己所有的計劃被打亂。一方面,為了對國家和自己負責,期盼已久的項目應該被取消;而另一方面,項目取消後的時間被白白浪費,更造成申請時背景的空缺。雖然很多項目調整方式選擇線上進行,但始終無法實現實地科研時的體驗感,比如對實驗器械的學習與使用和對實驗室環境的認知與體驗。就此,在國內疫情得到控制的情況下,星途教育與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達成首發深度合作,開啟四川省內實地科研項目,開啟科學大門,助力名校申請。
- 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 -
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是四川省科技廳直屬的科研事業單位。於1978年經國家科委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主要從事自然資源領域的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重點是以四川省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針對國家提出的資源安全、生態文明建設和區域可持續發展需求,在自然資源綜合考察與評價規劃、區域自然資源開發與保護、資源持續利用、生態環境系統優化、資源信息數據集成、自然科技信息共享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解決社會和諧、綠色、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相關問題,為政府決策和省、市、縣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科研地點 - 中國-紐西蘭獼猴桃聯合實驗室 -
中國-紐西蘭獼猴桃聯合實驗室由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和紐西蘭皇家植物與食品研究院聯合建設,位於成都天府新區成都科學城興隆湖畔。
近兩千平方米實驗室,硬體「給力」。這裡曾研發出獼猴桃的「潰瘍病毒」快檢方法。近兩千平方米的實驗室包括資源育種室、生物技術室、栽培生理室等配套實驗室,這裡配備了流式細胞儀、氣相液相色譜儀、掃描電鏡等近200臺(套)先進科研儀器設備。圍繞產業鏈創新,聯合實驗室(中方)組織實施研發項目100餘項,育成獲得獼猴桃新品種權10個,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勵9項,申報(授權)專利60餘項,發表科研論文、編寫專著等50餘篇(本)。
科研地點 - 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 -
峨眉山生物資源實驗站(簡稱峨眉山生物站)是1984年由原四川省自然資源研究所(現更名為四川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在峨眉山創建的科研基地。位於全國5A級風景名勝區峨眉山中山區。峨眉山生物站佔地面積150畝。房屋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米,擁有實驗室、標本室、會議室、科普館、專家公寓等功能的綜合大樓四棟。並開展「華西雨屏帶」珍稀瀕危與重要經濟作物遷地保護與物種收集保存,現有植物種類210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種類70種(一級14種,二級56種),佔全國的24.3%, CITES附錄二中的瀕危種 127種,其中特有植物108種。還建有珍稀特有植物專類園、藥用植物資源圃、蕨類植物專類園。峨眉山生物站是中國「國家大學生環境科學-生物多樣性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被授予「四川省科普基地」、「峨眉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稱號。
峨眉山生物站主要承擔和參與國家、科學院、省級及其他科研項目40餘項以及國際合作項目2項,發表論文60餘篇,主編和參編專著4部。參加《中國遷地栽培植物志》中木蘭科、姜科、紫金牛科、馬兜鈴科的編寫。主持的有關野生觀賞植物選育項目獲中國第二屆花卉博覽會二等獎及第三屆中國花卉博覽會貢獻獎。峨眉山生物站位於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現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應用基礎及應用技術研究、峨眉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峨眉山生物多樣性監測與評估。對瀕危植物、中國植物界大熊貓——峨眉擬單性木蘭的探究與拯救,取得了重大進展。CCTV10的地理中國節目曾對峨眉山生物站研究進行過針對報導。(獲得節目視頻,請聯繫公眾號小助手)
除了峨眉山的獨特植物研究,峨眉山生物站還有整個峨眉山最大的螢火蟲種群,以及峨眉山獨有彈琴蛙種群。豐富學生們對於科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 研究課題:(部分)-
資源環境所「生物浮島」技術實踐戶外教學
指導老師:塗衛國(博士、研究員)、李玲(博士、副研究員);
獼猴桃成果技術推廣應用(什邡基地)
指導老師:莊啟國(博士)、杜奎(博士)、李嶠洪(博士)。
峨眉擬單性木蘭科研之路
指導老師:餘道平(副研究員)、李策宏(工程師)
峨眉山植物研究(可多選一)
A:峨眉山3種瀕危植物野生種群自然更新能力評估與人工促進措施研究
B:四川省野生珍稀名貴植物的收集保存及基因庫建設的研究
C:峨眉山模式植物科普教育展示基地創新示範;
D:四川省植物資源共享平臺-峨眉山核心庫建設
指導老師:方志強(博士)、魯松(博士、研究員)、陳緒玲(工程師)
峨眉特色植物研究課題介紹(可多選一)
A: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峨眉槽舌蘭的生境調查及繁育生物學研究;
B:優良鐵皮石斛種質資源的篩選利用及生態栽培技術研究
C:峨眉金線蓮、龍山紅獼猴桃研究
指導老師:魯松(博士、研究員)、谷海燕(副研究員)
- 研究時長及收穫 -
可根據學生的日常安排,進行為期2天至一個月的定製式實地科研,學習試驗設備,了解實驗室,跟隨研究員導師進行科研學習;
針對低齡兒童,可進行為期1至2天的自然科學體驗活動,在峨眉山觀察螢火蟲,學習製作植物標本等;
所有參加的學生均可獲得相關證書以及可驗證的背景調查,能力優異的學生可長期跟隨研究員導師開展官方科研項目,並參與論文撰寫;
研究行程SAMPLE
D11. 植物靜態攝影技術
2. 野外安全知識培訓及科研保密教育
3. 無人機應用操作實踐D6天府新區實驗室1. 實驗室參觀與操作學習
2. 與科學家團隊進行座談
D7資源環境所「生物浮島」技術實踐戶外教學
關注公眾號,添加小助手,定製屬於你自己的科研活動,為自己設計一個不一樣的科學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