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花友認為沒必要搞中文分級閱讀,主要原因是中文有別於英語這種拼音語言,語言體系不同,分級閱讀經驗自然無法照搬;
雖然中文分級讀物在社區中不是很普及,但還是有花友家庭在真實使用,他們也結合自家經驗進行了分享;
還有一些花友持中立態度,認為有沒有必要搞中文分級,讓娃讀中文分級書,要視具體情況來看……
先來看看 @二娘說育兒 的回答,對中文分級讀物的來由有個簡單了解👇這幾年,爸爸媽媽們都非常注重英語啟蒙,經常用的就是各類引進版的英文分級閱讀:RAZ,《牛津樹》《培生》《大貓》等英語分級讀物,級別分得很細,每一個級別有足夠多的繪本,可以讓孩子們順利的走向自主閱讀。
所以,最近很多繪本館或者是出版社借鑑英語世界,為了幫助孩子們實現獨立閱讀,也製作出了許多中文分級閱讀繪本。
目前,網紅的中文分級閱讀主要是5套:
《迪士尼我會自己讀》
《一畝寶盒》
《奕陽分享閱讀》
《洪恩分級閱讀》
《小羊上山》
下面我們精選了持不同立場的 21 則花友回答,
一起來看看大家的想法碰撞吧
👇
其實海外華人多的地方一直有各種中文分級的。國內對外漢語分級也出了不少年了。針對中國兒童的分級最近才搞出來的。估計還是因為國內大環境中文強勢,大部分孩子沒有分級也能比較輕鬆地學會自主閱讀吧。
作為海外華人媽,我覺得中文分級說必需品。孩子平時中文輸入量少,3-6歲的繪本即使我度給他聽也聽不懂。四五快讀的課文也理解不了。根本無法執行國內兒童的中文啟蒙方案。我後來高價買了香港、馬來西亞和臺灣的中文分級。還有國內外研社的對外漢語分級。閱讀完大量分級後,孩子再親子閱讀中文繪本聽音頻,理解得內容都多了很多。我期待國內出更多的中文分級,讓大家有更多選擇。國內的書也比國外的便宜,性價比高。如果哪天中文分級有英語分級這樣豐富,沒有中文環境的外國孩子學這門語言會輕鬆不少。中文分級利於漢語和漢文化向全世界的輸出。介紹一下我家老大刷過和準備刷的中文分級。我今年的目標是讓娃讀至少一千冊中文分級、識字教材和低幼繪本,來彌補大環境中文輸入量不足的問題。《迪士尼我會自己讀》第一和第二級:這套國內出的母語分級故事。群裡很多家長都知道。最大的優點是故事吸引孩子。缺點是每一級量太少,升級困難。《輕鬆貓》第一和第二級:這套是國內出的對外漢語分級。優點:字大、文字簡單、故事容易理解。缺點:生字復現頻率不夠高、每一級量太少。外研社《七色龍中文初級分級》:這套也是國內出的對外漢語分級。優點:字大、孩子喜歡看圖、複習練習比較多、量夠大、生字復現頻率比前面兩套略高。缺點:故事太低幼、每一本文字太少,不足以培養孩子閱讀耐力。
《思展基礎漢字500》:這套是香港出的識字教材。但我感覺它和四五還有學前那樣的識字教材很不一樣。這套書每一課其實都等於一本類似於RAZ低級別的中文分級。500字有500課。優點:吸引孩子、量大、生字復現頻率很高、每課只學一個字孩子不畏難。缺點:貴!貴!貴!一塊多美金一個字。要不是我老大實在學不下去四五快讀、我也捨不得買這套書的。《紅蜻蜓學前閱讀計劃》:這套是馬來西亞出的。優點:字和圖分頁孩子容易看清楚、篇幅很長能鍛鍊孩子自主閱讀的耐力。缺點:量少、生字復現頻率不夠、越往後學每一冊生字越多。所以我家刷完前四百字就停滯了,刷不下去了。
《一畝寶盒》第一級:優點:量大、可以加入微信打卡群。缺點:不適合認字,拿來複習又速度太慢了。這套書我只買了第一級試水。感覺沒有鋪天蓋地介紹的那麼好。第一級選的字比較難,不是從日常閱讀中出現頻率最高的那些字開始教的。書裡的文字內容很單薄。拓展內容全在App上面,孩子每天學一本就得看很長時間屏幕。完全不認字的孩子如果不想每天看太多電子產品,學認字非常慢。如果想朗讀這套書複習學過的字,書的文字內容太少了。玩APP又太慢了,做不到和英語分級那樣一天刷五本十本飛速升級。
人在海外,孩子系統的學習中文一直是一個問題,尤其是早教階段。
英文可以刷分級,中文博大精深,給孩子啟蒙不知從何開始,希望好的一套中文分級讀物可以彌補這個空缺。
目前在試著給孩子讀《一畝寶盒》跟《小羊上山》還想試試朋友介紹的《亦陽繪本》沒有最好,適合就是好。
我的女兒是屬於語遲的那類孩子,什麼都懂,但就是不肯動嘴!從一周歲左右正式開始親子閱讀開始,我一直堅持著睡前閱讀的習慣,但她總不願開口,最多也是爸爸,媽媽,蕉蕉,鴨鴨,這樣的疊詞。後來,偶然的機會,我遇到了《奕陽分享閱讀》這套書,原本只是當成普通的繪本購回,卻受到女兒非常的喜愛,會主動去翻閱,看著上面的畫面,還會張口表達:烏龜爬,兔子跳…後來我關注了他們的公眾號,我發現奕陽教育是一個專注做幼兒教育的團體,有些豐富的學前教育經驗!經常有關於學前教育的論文,文獻,書籍推薦!這樣專業的團隊出的招牌書籍,難怪能抓住孩子的心理,牢牢吸引孩子的眼球!綜合以上,我覺得分級閱讀很有必要!它和英語分級的核心一樣:就是助力孩子的語言發展。
《親近母語》出了中文分級閱讀系列,看著挺不錯的,有心思入手,親近母語的書目感覺還是不錯的《日有所誦》《我的寫作課》已經入手一二年級的,感覺還是挺不錯的。有時候感覺自己選擇書目的時候有點盲目,選擇的一些書,很經典,而且也是暢銷書,但是孩子就是不愛讀,可能就是不符合孩子的年齡認知,我覺得分級閱讀還是有必要入手的。分級是幫助孩子閱讀的,不管是中文還是英文。如果有好的中文分級,我一定會買。
說我們家的情況吧,女兒初期迅速的認識了500字以後,陷入了一種兩難的境地:
1. 讀繪本或兒童讀物,遇到的生字太多太多,老是卡殼。2. 接著認字,一是我精力跟不上,二是孩子學後面的開始忘前面的。我們用過一套分級《我會自己讀》,前面幾級真的蠻好,每個級別的生字不多,順著意思基本能順下來,而且生字不太多,多讀幾遍就能記住。
但到了第八級,一下增加了600個生字,不會拼音是順不下來了。最後無奈只能通過拼音曲線救國,達到自主閱讀的目的。
但現在市面上的注音讀物質量也是參差不齊,尤其是字小拼音小費眼睛。
身在海外,怕孩子忘記自己的根,失去了和父母溝通的橋梁,無法領會中文之美,以及中文背後幾千年的文化哲學。因此,中文學習,認字閱讀,還是要提上日程的。儘管,幾年甚至很快就會發現是徒勞。
《迪士尼我會自己讀》第一階。第一天懷著忐忑的心情,挑出了關於小魚尼莫和小熊維尼的兩本,覺得孩子會比較感興趣。
儘管書的使用說明建議先預習最後的生字表以及重點字表,為可避免枯燥,我還是先給孩子把故事講了一遍。
沒想到孩子對熟悉的尼莫興趣不大,對維尼熊倒是愛不釋手,一晚上要求連講三遍。老實說,我一邊讀,一邊準備好了孩子不耐煩,因為這種車軲轆話來回說,我自己覺得有點枯燥,但孩子似乎沒受影響,興致勃勃。
不是一定需要。
如果自己耐心挑選,是可以挑到不少合適認字初級階段的書籍。注意一定不能厚,大概六七頁就好,多了孩子畏難。
最好的閱讀方式是親子共讀,挖坑要孩子填空。這樣有利於了解孩子的認字情況,逐漸實現難度升級。
1. 三歲及之前:識字卡、APP
3. 長期堅持:繪本指讀
手上有幾套熱門分級:《迪士尼我會自己讀》《彩虹橋》《我愛閱讀藍色》系列。個人體會:除了迪士尼真正有點螺旋上升的感覺外,其他的都只空掛個「分級」之名。孩子沒有個1500識字量,很難順利地把《彩虹橋》和《我愛閱讀藍色》系列讀下來。然而有了1500以上的識字量,娃幹嘛還要讀圖畫毫無美感的分級呢?讀讀畫美字句地道故事一流的繪本或者科普書不好嗎?中文分級沒必要買,我買過幾套,孩子都不愛看。現在還在家裡束之高閣。
英文是字母語言,看到就能讀,就知道意思。漢字看到讀不出,音義結合不緊密。
在孩子識字量不多的時候,字之間記憶難度相差不大(都需要和和語音聯繫),識字量很多了,分級閱讀更沒必要了。孩子喜歡的,有營養的,小說,繪本,漫畫,古詩詞,就可以隨心所欲地選了。
與其說買漢語分級讀物,不如按年齡段先看繪本,然後幼兒畫報,關於恐龍的書,動物的書,再然後漫畫,這樣去選擇孩子喜歡的書。
以娃目前狀態不會給買了,以前圖書館借過類似中文分級圖書,但都是虛構類的「圖畫書」,而且娃已經早早過了識字階段,已經進入純文字閱讀~,所以 不會考慮。再說,中文的科普書一大把,中文分級裡面不會出現類似 RAZ 那種吧,還有,古文、古詩、文言文,這也能搞個分級出來嗎?感覺不可能。分級不分級取決於識字量和閱讀能力。
從我個人的成長經歷來看,識字早,小時候家裡有啥書看啥書,沒書看的時候就去借書或者租書;小人書一套一套,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
輪到我帶娃,依然不分。娃識字也早,2歲半入學前已能自己讀繪本看唐詩,5歲上大班就已經被迫自己閱讀2年級的分級芭比書(因為老母親對芭比無感,只有自行閱讀)。如今家裡中國國家地理、各種大百科、經典名著、流行小說、名人傳記,想看啥看啥。當然,也少不了小人書。
我家從來沒有進行中文分級閱讀,也沒有關注過中文分級閱讀。
幼兒園時期主要是親子閱讀,我讀,兒子聽,沒有提前學認字學拼音,文盲入學。
一年級學了拼音後,買了幾本拼音的故事書,進行了一個短暫的過渡,可能一年級下學期或者二年級基本就自主閱讀了。先是從學校必讀書目開始,接下來就是他想看什麼就看什麼,科普類,歷史類,故事類都有,沒有什麼分級閱讀,我只負責買書,因為生了二胎也沒有精力再管。
現在4年級,他自己更會挑選他想看的書,西遊記,三國演義之類都會拿起來讀,我沒有過多幹涉,看不懂放放也可以。同時,我有時候也會發現他還會翻以前看過的低幼點書,也隨他去。孩子的心智發展到什麼階段,他知道什麼書是適合自己的,是自己想看的,為什麼一定要劃分級別。看書不能那麼受限。
完全沒有任何必要!如果說分級學習拼音,那至少從科學上來講是有道理的,畢竟拼音其實和英語是差不多的。其實不光英文,西班牙語德語法語,他們都是有分級讀物的,但是為什麼中文沒有呢?因為我們並不是直接以拼音做文字的。
其他那些有分級閱讀的語言,他們的語言都可以用拼讀的方式讀出來的,但是漢字完全不是這樣的。你看著漢字並不能腦補出它的拼音,如果你不認識這個字,那麼你既不會讀,也不會寫,如果你認識這個字,那麼其實你已經認識了,也並不需要分級了。
我們舉個例子,red bed 一個還不識字的學齡前孩子。他其實根本就沒有系統的學過,但是他知道發音規則,所以這兩個單詞他都可以讀出來,而且他熟悉這種語言,所以當他讀出來知道了發音以後。其實她就可以知道這兩個詞代表的是什麼意思了。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中文,一三五,這三個字足夠簡單吧,而且有基本實質基礎的孩子認識頭兩個字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們倆認識頭兩個字的規律和方式,並不能幫助他直接認識第三個字,第三個字,他還得通過學習才能認識的,如果不學,他就不能認識,所以說中文搞分級閱讀完全沒有用處,中文的分級閱讀也並不能幫孩子自主學習識字,每一個字都還是需要大人來教的,教不會的,怎麼著都是不會的?
我記得看過一個看起來很權威的人寫過一篇文章(不管是工作背景還是學歷背景就感覺好厲害的人)提到過中文為什麼沒有分級,我就班門弄斧寫幾句我記得的地方。主要是說中文漢字和英語單詞不一樣。英語是拼音類語言,所以有自然拼讀這樣的規律,而且容易規劃出難易程度。但是漢字,就是得靠——量。大量的記。不是說會了一個字,它的形容詞名詞動詞過去式基本上就靠這個字來變體。中文繪本,就算是簡單的故事,字也可能看起來很多筆畫很難。但是英語分級那種簡單的句式和單詞,就是很簡單。我讀完那篇文章是懂了,記住了這些~也就不糾結為啥國外好多厲害的分級而中國沒有了。不是中國的相關學者教育工作者水平不行喲!只是文字類型不同罷了~中文好像沒必要分級吧,主要有環境在。
只需要找孩子年齡和認知相近的,喜歡的內容看起來就好。
另外,特別不喜歡上小學後,某某推薦的課外年級書單,孩子很少有喜歡看的。
學校裡面,同學圈子喜歡看的,大家都會受到影響,早晚而已。
比如這個星期,拿回沈石溪的書。
之前鬧著讓買湯小團,買來沒時間看,還是借來的好看。
分級閱讀,核心是「分級」的科學性和體系性,或者說是分級標準的科學設計和普遍應用。英文的大牌分級閱讀,大家公認和推崇的,在這兩點上我覺得經得起檢驗。中文閱讀,缺乏完善、科學、系統、普適的分級標準。衡量標準都沒有,談分級就是自說自話的噱頭。中國分級閱讀,只是在學校裡會分出幾年級推薦讀什麼書。估計也是因為理解力的問題才會這樣區分出來的。
我個人覺得沒大必要,中文語音語義複雜度高,缺乏統一測評標準,很難有一套分級評測體系出來。需要大量的真正懂閱讀的研究人員介入,也需要長期觀察學生,接觸學生、研究青少年的閱讀特點和閱讀模式。
因為知道我玩小花生,接觸到的關於書籍方面的信息比較多,有大學同學曾經問我有沒有中文分級閱讀書目。我就把在小花生裡能搜索到的相關書籍都介紹給她了。我想對於那些忙於工作,對孩子的閱讀喜好和閱讀程度無法及時跟進的家長,或者家長自身對了解閱讀書目不感興趣,不太願意在選書上花費時間的家長,選擇分級閱讀書目,作為孩子早期閱讀能力培養的書目,是比較便捷可靠的,等娃的識字量和自主閱讀能力上來後,就可以丟開分級了。至於陪讀媽媽,對市面上的圖書比較了解,對自己孩子的閱讀水平和喜好也及時跟進,我覺得就沒有必要選擇中文分級讀物了。@核桃媽媽,8點陪娃,家有兩娃,哥哥4歲,弟弟2歲我的觀點:配合識字可以買,但非必要。
1. 中英文語言不同不用比較
英語分級通過大量反覆螺旋上升,提前孩子單詞量和閱讀能力,有其科學的地方。中文為啥遲遲才出分級,是因為國人不如國外嗎?顯然不是。中文表意,光會讀會認,離會寫會用還差得遠,學習的方法和路徑不同。
2. 中文分級有它存在的意義
中文有了分級,也是順應時代和市場的產物。畢竟英文分級很香,學習語言無痛且高效。我有幸參與過中文讀物定級的課題研究,真的很難。很難像藍思定個指數,只能大概按照年齡段推薦一些書。
中文分級我覺得最大的作用是輔助識字,畢竟純字卡認字太枯燥,忘得快。有些中文分級能鞏固識字,讓孩子有「我能讀一本書了」的成就感,也是很有意義的。中文分級的趣味性較一般繪本還是差很多,作為識字輔助讀書是可以的。
3. 市面上有哪些好的中文分級?
《迪士尼我會讀》比較火,但是我覺得一般。畢竟是外國人編的,光人名就搞得你頭暈。而且很多內容,你就是覺得哪裡不對勁,文化差異還是存在。但隨便讀讀還是可以的,畢竟也是暢銷書。
《小羊上山》我很推薦,一二輯20本我們都看完了,非常期待第三輯的出版。圖美,審美在線,一點不low,語言童趣,價格也不貴,性價比很高。
《一畝寶盒》把分級做的更精緻,還有課程和拓展。就是貴!不差錢的可以考慮。圖文精美程度不如小羊,勝在冊數多。分級詳細,梯度小好爬坡。
總之,中文分級的出現是一種進步,但距離成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好的分級當然要買,不過目前流行的《迪士尼我會讀》和《小羊上山》都內容不多,不像英文分級那麼系統專業,所以我還在考察和觀望。
國內生長的小朋友,從小直接用DK科普書和《西遊記》燻讀,似乎理解能力還可以,就是需要父母多多提供解讀和引導。想過渡到自主閱讀肯定還得藉助兒童讀物。《四五快讀》就很好,認識600字打底,之後沒有特意學習識字了,不過讀《四五快讀》的小故事還是挺輕鬆的,幾乎沒有字與字之間的停頓。有些句子字不對,意思差不多,我估計是根據上下文猜著讀的。學前階段不打算刻意識字,先泛讀吧。
大語文時代大量的閱讀應該是趨勢,真希望中文也能出現像 RAZ 那樣系統龐大的分級讀物。虛構和科普的比例也是國內中文讀物的硬傷,國內的科普不太行,漫畫形式的科普我是不接受的,畢竟圖的準確性不夠,會對小朋友有誤導。
我們小時候的「十萬個為什麼」就感覺很好了,不過那時圖不多,比較準確,但是不夠生動形象。現在的「十萬個為什麼」配了好多圖,但是多數是從別處摳圖的,或者放在卡通背景上的。看過DK系列之後應該就不看不上這種了。所以我給孩子讀科普就選DK系列,故事選名著或者感興趣的故事書。
綜上所述,中文的分級我是很期待的,但是我也不會盲目去追中文的分級,心裡還是有高的要求的。
「小朋友接受程度不一樣,還是要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因人而異,沒有必要跟風。就拿市面上比較常見的識字書《四五快讀》之類來說,有的小朋友覺得枯燥根本看不下去,有的小朋友跟著確實能短時間認識不少字。一套書到底適不適合,還是要看小朋友自身的的情況吧。市面上現有的一些橋梁書也挺不錯的,也有一些故事不夠有趣為了分級而分級。身邊有一些朋友用了識字書很久,親子閱讀也不間斷,但是孩子也還是不能夠自主閱讀。小朋友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還是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選擇瀏覽更多回答 /
您也有相關經驗、觀點分享 /
想要請花友幫忙答疑解惑…
可以點解文章底部【閱讀原文】按鈕,
來到 小花生社區,參與互動
點個「在看」,我們就不會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