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董穎
「做人能幫就幫,做事敢做善成」是南寧人的精神價值和共同追求,也成為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作為一種有特質的城市精神,南寧精神已融入了這座城市的血脈,成為其發展之魂,力量之源。
當志願者是年少夢想
在東協博覽會現場,隨處可見一批火紅的身影,他們或幫助發放宣傳資料,或幫助外國參展商布置展位。迷路的遊客可以向他們問路,遇到語言溝通難題可以找他們當翻譯。他們管得事情很瑣碎,但他們的工作卻非常重要;他們很累,可臉上總保持著微笑。他們就是服務博覽會的志願者。
滿娟是第七屆東協博覽會的志願者之一。這位面帶微笑,俊俏和善的廣西本地姑娘,就讀於廣西民族大學,今年大四。
對於東協的美好印象,始於中學階段。初中時,滿娟通過民歌節知道了東協博覽會,遙遠又神秘的盛會在小小的內心掀起了波瀾——如果能去現場看看,該多好啊;高中時,在政府部門工作的父親從東協博覽會回來,爸爸的講述讓小滿娟覺得,東協會是那麼有意思,內容是那麼豐富。看到小滿娟渴望的眼神,家人幫她確定了心中的目標——上大學留在南寧,可以去東協會做志願者。
為了夢想能夠照進現實,在高考報志願時,滿娟曾經一度想把自己喜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改成印尼語,原因是「小語種做志願者更容易些」。
在廣西民族大學求學的四年,滿娟也與東協博覽會、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民歌藝術節親密接觸了四年。
大一大二任職廣西民族大學學生委員會副秘書長期間,滿娟就曾協助校團委老師招募第五、第六屆「兩會一節」志願者。每次在正式招募志願者的前期,她都會通過校園網BBS、校園公告板等方式對當屆「兩會一節」的相關情況進行詳細的介紹,並鼓勵同學們參與到志願者工作中來。經滿娟搜集、整理的志願者信息將近1200份,組織志願者面試約20場。
雖然學校對志願者招聘有規定,只招聘大三的學生。但為了提前看看「面試什麼樣」,滿娟在大二時就自作主張報了名。
「早就知道大二學生不會被錄用」,面試的經歷卻讓滿娟對志願者應該具備的素質「心中有了數」。「等待了3個小時,參加的面試竟然是全英文的」,回去後,滿娟就開始惡補英文,還學習了一些專業詞彙。
第二年,志在必得的滿娟順利地通過了志願者招募,並在第一時間「把這個好消息與爸爸媽媽分享」。
大學四年結緣東協博覽會
不管是展館內還是展館外,志願者忙碌的身影,都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優質的服務和專業的精神,得到了參會者充分的讚許和肯定,這給了志願者們很大的精神鼓舞。
「雖然很苦很累,但是聽到有人誇我們是南寧的小白菜,就覺得付出很值。」回想做志願者的經歷,滿娟說。
在第七屆東協博覽會、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期間,志願者滿娟協助主辦方開展了3場投資接洽會和3場項目對接會。
第一場投資會談,是中國、越南、馬拉西亞、泰國、緬甸5國的項目對接會,滿娟利用自己的英語口語優勢,接待了來自各國的不懂中文的參展商與投資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會議效率。「我們什麼都做,會場布置、迎賓、帶路、解說、幫著找人,有的志願者在諮詢臺一站就是2、3個小時。」滿娟這樣描述志願者的工作。
「不緊張。」談起第一次上崗服務,滿娟對記者說,「因為博覽會志願者上崗前都要進行培訓。」
志願者不僅要全面借鑑學習北京奧運會、帕運會志願者的工作方式、方法和經驗,還要學習東協10國的概況及風俗習慣,國情、區情、市情,外交禮儀的基本常識,服務與自護的注意事項等內容。
種種可能出現的狀況都進行了預先的實戰演練,但是在上崗時,還是有不少突發狀況需要志願者冷靜而有智慧的解決。
「服務的過程中要一直保持耐心和冷靜」,比如有的參展商會找不到自己想去的地方,英語又不是很好,這時,志願者就要非常耐心地應對他們的問題,慢慢地溝通,用手勢加提示的方法幫助他們;還有時,一些參展商會對志願者的工作不理解甚至發脾氣,「我們也不會生氣的,互相安慰一下,就繼續工作去了。」滿娟說。
正像父母期許的那樣,滿娟在志願者服務工作中做到了「吃苦耐勞」,還榮獲了「優秀志願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