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召開。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合計308項(人)。今年國家科技獎最大的亮點是,上海交通大學譚家華團隊歷經18年研發的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全國共3個),是2002年以來上海市牽頭項目首次獲得特等獎。
2019年上海市獲獎情況
一等獎牽頭項目最多的一年
196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製造系的譚家華,一直從事船舶與海洋工程方面的教學、科研與設計工作。他主攻新船型研究與開發、海上施工技術和設備研究與開發等。譚家華最為人所知的身份是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總設計師。
我國疏浚需求大,挖泥船曾長期依賴於進口。近年來,譚家華領銜的項目組共設計大型絞吸挖泥船63艘,年挖泥能力超過10億立方米,年產值超過百億人民幣。這批大型絞吸挖泥船已成為我國疏浚行業的主力軍,在一帶一路港口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航道疏浚等工程中發揮巨大作用並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中國在海洋戰略的一些核心區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上海市共有52項牽頭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佔全國獲獎總數的16.9%,其中上海市牽頭完成26項,佔上海獲獎項目總量的50%。上海市牽頭項目獲一等獎3項,是近6年內一等獎牽頭項目最多的一年,包括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系2002年以來首次;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
基礎學科成績斐然
2019年上海在高等級獎項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上實現新突破,科創策源能力持續提升。2019年,上海市獲得8項國家自然科學獎,是近年來獲國家自然科學獎數量最多的一年,且均為上海牽頭,獲獎成果涉及數學、物理與天文學、化學、生物學、基礎醫學、材料科學6個學科領域。
國家自然科學獎方面,上海的完成單位均為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復旦大學表現優異,獲得3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且均為獨立完成。復旦大學湯善健獨立完成的隨機控制與非線性濾波的數學理論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這是近10年來上海首次獲得數學領域國家自然科學獎,也是2019年上海所有獲獎項目中唯一由一人獨立完成的獲獎項目。
此外,復旦大學周磊主持的超構表面對電磁波的調控項目、上海交通大學賈金鋒主持的拓撲量子材料製備與量子特性的實驗研究項目、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卿鳳翎主持的氧化氟烷基化反應項目、上海交通大學師詠勇主持的基於連鎖不平衡及長單倍型分析的精神疾病關鍵基因精細定位研究項目、復旦大學彭慧勝主持的碳納米管複合纖維鋰離子電池項目、華東理工大學朱為宏主持的功能染料穩定性強化原理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曹廣文主持的B肝病毒進化和免疫遺傳在肝細胞癌發生發展中的新機制項目等均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生命健康領域獲獎最多
公眾普遍關注的生命健康、醫療衛生及環境保護等方面湧現了大量優秀成果。這些成果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對保障百姓身體健康、便捷百姓生活、促進城市和諧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2019年上海市生命健康領域獲獎項目最多,共有11個項目獲獎,涉及基礎醫學、內科與預防醫學、藥物與生物醫學工程、外科與耳鼻咽喉頜及中醫中藥多個學科。
值得注意的是,一檔真人秀節目獲得了今年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急診室故事》是一檔固定攝像頭拍攝的急救紀實真人秀節目。節目全景展現了真實的醫院和醫療過程,乃至許多我們平時不重視的醫療救護常規,諸如如何叫救護車,什麼病才應該看急診等等,從醫療保健、求醫問藥、醫患互信的各個角度做了一次很好的科普。加之電視與網絡數以億計的觀眾,和非說教的故事性的交流方式,創造了科普到達率的一個高峰。
當下中國的醫療衛生事業有兩大話題:一個是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實現關口前移,提高大眾防病治病的意識;另一個是醫患矛盾問題,由於信息的不對稱,醫患雙方都對對方有不完整的認識和不實際的要求,導致衝突產生。該項目以紀實的手法,很好地詮釋了這兩個問題。
文字丨樹丫兒
美編丨小小粉刷匠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