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出生後會測量頭圍,頭圍是衡量寶寶大腦發育的重要指標之一,頭部過小的新生兒,存在大腦發育不全或頭小畸形的可能。
執筆:楊十一
編輯:楊十一
定稿:歐陽比文
在這個「顏值」當道的年代,大家都在追逐著各種「大」,大眼睛、大鼻子、大額頭,但如果要你的「頭」很大,那麼可不太妙了。
雖然「大頭」一直被視作聰明的象徵,但它對顏值卻不是那麼友好。其實頭圍和孩子的智力還真有一定關係,但也絕不是「頭越大越聰明」這麼簡單。
懷孕時,小秋一直盼望著能順產生下寶寶,但產檢時發現寶寶的頭圍過大。
醫生建議小秋剖腹產,無奈的小秋只能聽從醫生的意見。丈夫知道了之後卻很開心:「寶寶頭大,證明孩子聰明啊。」
小秋卻不這樣想,她覺得頭大聰明根本就是無稽之談,頭大反倒是影響寶寶的「顏值」。
醫生表示:頭圍大小是大腦體積的間接判斷標準。
頭圍當然不是越大越好,就正常來說,頭圍過大並不利於分娩。根據相關統計,新生兒的平均頭圍在32-34cm之間。
出生3個月後:頭圍應該在40cm左右;出生1歲後:頭圍應該在46cm左右;出生2歲後:頭圍應該在48cm左右。
頭圍過大或過小,都可能是孩子發育出現問題,如果寶寶出生後的前6個月,頭圍每周增長少於1.2cm,或每周大於2.4cm,就應該引起重視。
根據哈佛大學一項調查顯示:新生兒的頭圍與其智力具有相關性,頭圍越接近34cm的新生兒,大腦發育越出色。
相比於「小頭」來說,34cm頭圍的新生兒腦容量會更大,腦部神經元細胞也更多,處理信息的能力也更強。
但孩子頭圍也不能過大,頭圍過大的孩子不利於順產,可能會在生產的過程中,過度擠壓大腦,甚至出現肩難產等情況,嚴重影響母嬰健康。
34cm正是新生兒在「安全範圍內」的最大頭圍,可以說寶寶頭圍越接近34cm,大腦發育就越好。
1)懷孕前8周
對於胚胎來說,他們最先發育的不是軀幹,不是內臟,而是神經細胞,這也是寶寶大腦細胞分化的開始。
調整意見:孕媽應該注意葉酸(每天≥400微克)、蛋白質等營養的攝入,促進神經元的進一步分裂。
2)孕20周後
這個階段是寶寶大腦發育最迅速的階段,寶寶的各種感官系統,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進一步發育,寶寶正是從20周後,開始能聽見媽媽的聲音的。
調整意見:這段時期,孕媽可以多補充富含絡氨酸的食物,絡氨酸能幫助胎兒刺激神經遞質的發育,例如牛奶、魚類、肝臟等食物中,都富含豐富的絡氨酸。
3)孕30周後
孕30周後,胎兒的大腦細胞已經達到140億左右,並且在懷孕的最後3個月,還會持續增長到原先的3倍左右。
調整意見:這可以說是胎兒發育大腦的最後機會,在孕晚期孕媽可以多吃富含DHA與EPA的食物,促進髓磷脂的生成,提高胎兒腦部神經傳導。
像魚類、堅果、亞麻籽油、牛油果等食物,都比較適合孕晚期的準媽媽吃。
工具:長度適合的軟尺。
方法:讓寶寶平躺下,以眉心為中心,繞頭一周,測量寶寶頭部最大圍徑。寶寶的「扁頭」也沒關係,正常測量即可。
糖果媽媽今日話題:你覺得「大頭」更好,還是「小頭」更好?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