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頭圍指繞頭部一圈的最大直徑長度。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家有傘,我有大頭。」對於這首歌謠,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許多寶寶出生時身子嬌小,卻往往頂著一個光禿禿、圓溜溜的大腦袋,看上去有些不協調。
新生兒出生時,醫護人員十分重視頭圍,需要記錄在冊,爸爸媽媽由此產生疑問,孩子的頭圍數值有什麼作用呢?
新生兒出生時的頭圍,不僅可以作為參考來評估寶寶身體素質,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寶寶的大腦發育水平。
李梅生完孩子後休養了幾天,閒下來的時候才在朋友圈裡和大家分享寶寶的照片,除了誇孩子可愛的,更多的是調侃寶寶的頭太搶鏡了。
望著自家的「大頭兒子」,自己也覺得這個頭有點不協調。李梅有點擔心,都說頭大的孩子可能是「腦積水」,寶寶這樣正常嗎?
李梅想著抱孩子去醫院不方便,就先在手機上聯繫了當護士的表妹,表妹首先讓她去看一下寶寶出生時的頭圍記錄。李梅忐忑不安地翻出所有小本本,告訴表妹是34.2釐米。
表妹長出一口氣,告訴表姐李梅不用擔心,寶寶這個頭圍在正常範圍內,甚至還挺標準,起碼從頭圍上看,寶寶的智商低不了。
胚胎最先發育的細胞就是神經細胞,在大腦逐漸發育的過程中,頭骨也根據腦組織的發育程度逐漸形成。
在醫學研究領域,頭圍大小是大腦體積的間接判斷標準。
就像是容納更多石榴籽的石榴外觀也會明顯更飽滿一樣,腦組織內神經元細胞越多越成熟,腦容量就越接近最佳狀態,而此時外部頭圍也會隨之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範圍。
2018年9月,哈佛大學發布了一項已進行5年的研究結果,證明新生兒頭圍影響智力,且34釐米為最佳頭圍標準。
頭圍與身高、體重一樣,是反映嬰兒發育水平的重要指標,從出生後到2周歲均有參考意義。
頭圍過大、頭圍增長過快都需引起家長注意,排除腦積水的可能,頭圍過小則要參考體長和體重,判斷是否發育不良。
1. 智商更高
新生兒頭圍大小符合標準,說明胎兒時期大腦組織得到了充分發育,神經系統更加成熟,有助於加強嬰兒早期記憶力。
目前判斷嬰兒頭圍的參考標準為:出生時頭圍在34cm上下浮動為最佳;1歲時達到46cm;第二年增加2cm,第三年增長1~2cm。
2. 出生更順利
我們都知道在孕晚期,胎兒在逐漸入盆的過程中,頭位為正常胎位,絕大多數寶寶最先娩出的部位是頭部。
胎兒頭圍過大就不容易娩出,為分娩增加難度,寶寶和媽媽都會有危險。
3. 顏值更高
正常胎兒頭身是有一定比例的,即使寶寶發育正常,過大或過小的小腦袋看起來總是不協調。
而寶寶頭骨較軟,胎頭過大在分娩過程中很容易被擠壓變形,寶寶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正常頭型。
在這段時間內,儘管寶寶健康不受影響,但寶寶的奇葩頭型往往讓人哭笑不得。
1. 讓寶寶平穩躺下,稍大的寶寶可以採用坐姿,家長在寶寶正前方,用軟尺以眉心為起點;
2. 水平繞寶寶腦袋一周,後腦水平點以枕部最高處為準;
3. 最後將軟尺繞回眉心,重合軟尺,查看數值。
糖果媽媽叮囑:寶寶在出生後如果頭圍增幅過快,明顯與正常嬰兒不同,則需儘快前往醫院檢查。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