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YaYa新品
幾天前,雷鋒網編輯應邀參加了Dr.YaYa兒童智能牙刷新品發布會。針對3到6歲的兒童,這是一款能聽歌、能玩遊戲、能通過父母端的APP收集孩子的刷牙數據,還能當成故事機的全矽膠聲波牙刷。而在同一天,中興也發布了一款,名為咕嚕。
這讓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編輯萌生一個想法,繼兒童智能手錶之後,兒童智能牙刷會不會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是不是大家競相布局兒童市場的切入點?雖然無不腦洞大開聯想到最近的二胎政策和接下來的嬰兒潮,不過,兒童智能牙刷目前的狀態還是要聽一聽業內人的看法。當然,在這之前,先讓我們了解一下有哪些智能兒童牙刷。
在國內上市的Grush牙刷
根據國內搜尋引擎、電商平臺以及眾籌等平臺收集到的資料顯示,截止發稿,針對兒童的智能牙刷以及售價(人民幣)有:Grush(暫定 499)、Kolibree(1235)、歐樂B iBrush Kid D10(899)、飛利浦 Sonicare for Kids Connected(319)、Beam(312)、邦臣rainbow(399)、Dr.YaYa DPro(399)、咕嚕(傳說中)、Palybrush配件(眾籌中)、The Brusheads(2012年的項目,已經找不到)等。此外,據雷鋒網編輯所知,還有幾個項目還未露出水面,正在研發中,預計明年年初會登錄。(這些盤點不排除有疏漏,若有,歡迎私信聯繫。)
2012年的The Brusheads牙刷
在這些形形色色的兒童智能牙刷中,從功能上來說,有四個共同點:第一,具有一個專門的APP,而且都會內置「兒童刷牙遊戲」,專治熊孩子不喜歡刷牙。在通常情況下,這些遊戲都會具備刷牙正確動作姿勢的引導意義;第二,通過傳感器收集刷牙數據,比如刷牙時間、速度等等,實現父母對孩子的刷牙監控;第三,「會唱歌」,會有提示音樂或者兒歌播放等趣味性功能出現;第四,外觀設計都是色彩斑斕。在這四個特點中,數據收集成為多款兒童智能牙刷的重要目標。
相比之下,兒童智能牙刷的不同點就多了,比如電動牙刷的品類不同,有些是以歐樂B為代表的鐘擺式旋轉電動牙刷,還有就是以飛利浦為代表的聲波電動牙刷。又比如,牙刷材料選型上的不同,有些採用矽膠,有些是尼龍刷毛等等,還有大小長短等設計理念的不同。
以下主要以方向的不同作為兒童智能牙刷的異同點。總的來說,目前的兒童智能牙刷都有一個很明顯的「賣點」——牙刷從工具轉向孩子的玩具,邊刷牙邊玩遊戲是最主要的理念。細分下來有四種方向:牙科保健、早教培訓、「新模式」以及偏工具/玩具類。
Kolibree牙刷的遊戲界面
牙科保健是Grush想做的事情。具體來說,在收集兒童的刷牙數據後,Grush會與牙科機構進行對接,在兒童刷牙數據基礎上為用戶(父母)提供牙科知識、在線輕問診甚至是推薦線下的牙科診斷服務。對這個方向感興趣的還有Kolibree。
而做早教市場的Dr.YaYa與Grush相似,都是通過APP收集用戶數據。不過,Dr.YaYa會給用戶推送早教內容,並聯合一家名為早教機構瑞德啟蒙展開。具體如何操作,目前Dr.YaYa還沒透露。
至於工具/玩具類,像Palybrush這種插在傳統牙刷上的配件,他們的想法是把牙刷變成孩子的玩具,單純想要解決熊孩子不愛刷牙的問題。使用方式很簡單,只要把配件安裝到普通牙刷底部即可變身智能牙刷,玩遊戲刷牙。
提倡應用為競爭核心的Beam
在這個幾個方向中,最有趣的是「新模式」,根據最近的報導,Beam會根據用戶所處位置,收取15至55美元不等(約合人民幣95至350元)的月費,提供包括牙刷、牙刷頭以及牙醫服務。此外,通過APP收集的數據,Beam還提供了牙醫服務的收費模式,用戶可以諮詢牙科問題、安排牙醫檢查,其收集的數據在牙科檢查時也具有一定作用。
有些遺憾的是,作為巨頭的歐樂B和飛利浦,目前還沒有明確透露具體的方向。對此,做口腔護理項目的從業者表示,主要是因為這些巨頭並沒有找到方向,市場上的玩家大多數處於「盲人摸象」的狀態。
「誰都知道它(口腔清潔護理產品智能化)會爆發,但首先從哪裡爆起,兒童,牙刷,衝牙器,還是牙線,誰都不知道」,他說。
總結:通過以上這些項目,我們發現,大多數的智能兒童牙刷把火力集中在遊戲趣味化的方面,並各有奇招,從兒歌到升級打怪遊戲,甚至是故事機。其邏輯是,兒童不喜歡刷牙,需要把刷牙這件事請樂趣化,這樣之後就可以順便利用網際網路那套思維做大數據的事情。
誠然,這些項目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我們需要面對一個問題,兒童的沒有養成刷牙習慣是父母教育的結果,還是傳統牙刷本身存在問題所引發,抑或是刷牙這件事情本身就「滅人慾」?對於這個問題,大家的觀點不同,這裡也不贅述。
最後,對於「智能牙刷會不會是兒童市場的第二款爆品」這個問題的回答,在下集的報導中繼續呈現。
最後附上一個歐樂B iBrush Kid D10的熊孩子使用視頻: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