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個英語學習的思路,利用中文學英文,利用我們的母語學習思路來解決一些英語學習的問題。
1. 把英語當做一門方言
從「外語」到「方言」的轉變可以讓我們減少對英語學習的恐懼,把它趕下神壇。同時這個思路強調了英語和我們母語之間的聯繫,學起來也多了點自信。
從發音上來講,英文中的大部分音中文中都有,如果你的普通話還可以的話,只需格外的注意兩點:
R, TH, V,梅花a的發音:這幾個音是美音的特點,也是中文中不存在的音
雙元音的發音:例如,「愛」聽起來就是一個音了,英文中ai要有一個移動的過程。
從語調上來講,英文和中文有很大不同,不過我們首先不要有心理包袱,把它當做方言去學去嘗試就好了。一定要了解這個口音的特點,例如北京話的特點是翹舌,東北話會把某個字念的很重,臺灣人會把「這樣子」連讀成「醬紫」,山東話、廣東話、四川話我們一聽就知道它們是不一樣的。
把英語當做方言,了解它的特點和習慣,接受它和你熟悉的聲音的區別 -- 例如中英文的「調」功能不同,中文的調是用來表示不同的字,英文中的調是用來輔助情感態度的表達。如果你會講一門方言,想一想自己是如何學會說普通話的,然後利用已經掌握的普通話和方言來學英語。
昨晚直播答疑的時候,有位朋友問:我要學英音的話,是不是就不能看美劇了?學混了怎麼辦?
這個擔心是多餘的,把英美音弄混的根本原因是這兩種口音你都沒有掌握。就像我們的普通話和方言一樣,掌握了就不會弄混了。通過刻意練習和有意識地自查和使用,我們可以掌握不同的聲音。
2. 中英文語法
英文的語法和中文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學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例如「我愛你」就是「I love you.」 但是如果是法語的話,它的語序就是「我你愛」。不同之處也有很多,了解這些不同可以給我們提個醒:不要想當然。在這裡提兩點舉例。
中文的套路是先講故事,再下結論,英文是先總結再展開論述,更講究邏輯性。我們讀英文的時候,先抓住它的主幹,然後再去找它的補充信息。
中文裡的介詞功能不強,只能當動詞名詞的小弟,無法獨擋一面。這就容易導致我們會低估對英語中介詞的學習,而英語中的介詞是極其靈活的,可以四兩撥千斤。
為什麼介詞就這麼難學
關於語法書,我推薦張滿勝老師的系列,一共有九本,買來用一個月時間讀一遍。有疑問的地方可以去微博上問他,他還是很熱情的。語法書之類的不要問哪一本好,你能學到東西,哪本都好。別人提到了什麼語法書就買來看看,多看幾本查漏補缺,就學通了。
3. 別忘了自己是怎麼學會中文的
母語的學習和二語習得不一樣,但是也不是涇渭分明的。例如背單詞這事,我們就可以利用學習中文的思路。小學學中文的時候,老師會讓我們學習單詞,查字典,造詞造句,同義詞辨析,做練習題。我們學英文的時候往往就忽略了造詞造句這個環節,造成的結果是記不住,哪怕記住了也不會用。
從這個思路出發我們還可以倒推過來,利用英文學中文,即通過了解一下英語母語人士是怎麼學中文的來學英文。通過這樣的學習我們會更加了解中英文的不同 -- 中文是我們的母語不代表我們就真的了解它,通過了解學習者的問題,我們也學習了英語的語言特徵。長期以往,你甚至可能會成為教中文的老師呢。
這樣的資源網上一搜就有很多,例如我之前採用的一個方法是在YouTube上看用英文教中文的視頻:
YouTube中文學習頻道yangyangcheng
最後提醒大家,很多時候我們英語學習的問題並不是英語問題,解決答案的鑰匙可能是你的中文水平、你的認知和學習能力。在此推薦Coursea上的一個課: Learning how to learn,你可能聽說過這個課,看過別人的分享,但是這和你自己去學一遍是不一樣。用一周的時間(課程安排是4周,不過我們1周就可以完成的很好)去了解一下我們是如何學習的,如何更好的學習是非常必要的。
大家看完之後可以把它和英語學習聯繫起來,投稿給我,我們把它分享給更多的人。
https://www.coursera.org/learn/learning-how-to-learn
當這兩種語言碰到了一起(1)
當這兩種語言碰到了一起(2)
「物我兩忘」 「兩害相權」 「樹大招風」
「金玉其外」 「過早歡喜」 「窩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