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網站如何讓讀者每天瀏覽5分鐘

2020-12-17 新京報傳媒研究

作者: RossBenes

來源: digiday.com

除了龐大的訂閱人數,《紐約時報》的讀者還願意在其網站上花費更多時間。

根據comScore的報告,2017年人們在紐約時報網站上的訪問時間約為5分鐘,比2016年增長了35%。對於紐約時報來說,讓用戶花更多時間在他們的網站上,是為推動訂閱的更廣泛所做努力的一部分,訂閱服務已經成為紐約時報商業模式的核心部分。

《紐約時報》的社交媒體編輯辛西婭·柯林斯(Cynthia Collins)說:「如果我們讓人花更多的時間和我們在一起,在我們的網站上讀更多報導,這對我們的訂閱業務是有好處的。」

據comScore的數據,2017年《紐約時報》的流量略有上升,平均每月有8900萬獨立訪問者,比2016年增長了9%。但與大多數數字出版媒體不同的是,《紐約時報》並不完全依賴廣告收入。更重要的,《紐約時報》的數字訂閱收入在第三季度同比增長46%,達到8,600萬美元。

為了讓人們對《紐約時報》的報導感興趣並促成人們最終訂閱,《紐約時報》在文章中加入了多媒體內容。在Chartbeat數字出版文章榜單中,2017年用戶花費時間最多的25篇文章裡,《紐約時報》的報導佔據10席,其中很多文章都包含了紀錄片、地圖和交互圖表。

比如,在10月拉斯維加斯造成59人死亡的槍擊事件報導中,《紐約時報》利用地圖和圖表描繪了事件發生的場景。而在哈維·溫斯坦性侵報導中,他們則嵌入了哈維完整的陳述和其他相關播客內容。

因為限制,《紐約時報》發言人拒絕透露其報導中包含多媒體元素的百分比,但可以肯定,這一數字是兩位數,而且還在增長。她說,《紐約時報》推動多媒體在報導中使用的一個因素是它今年推出了一種新的內容管理系統,名為Oak,這使得編輯更容易對圖像、文本和其他元素進行編輯。公司發言人說,《紐約時報》還在新聞編輯部增加了大約25名關注視覺新聞的記者編輯。

據comScore的報告顯示,《華盛頓郵報》的讀者在其網站上花費的時間與報紙上差不多,約為4.5分鐘。讀者在網站上停留時長,對媒體來說越來越重要,為了增加用戶粘性,媒體制定了很多策略。

比如,《今日美國》(USA Today)網站重新設計了其數字屬性,為用戶提供了更個性化的類似Facebook式網頁,這使得每篇文章的時間增加了75%。OutLine網站則通過將3d對象嵌入到文章中,使每個讀者的訪問時間增加了30%。《福布斯》將其移動網站重新設計,增加了包括類似於snapchat的卡片,使其平均讀者停留長度增加了40%。

Prohaska諮詢公司買方戰略負責人ErinYasgar表示,如果商家正在與媒體商討大宗交易或購買定製產品,花在網站上的時間會讓商家「知道他們正在購買更持久的印象」。

近期好文薦讀:

新京報進校園·清華大學站

華盛頓郵報透露的運營新媒體四條秘訣

2018年給你運營新媒體的10條建議

投稿、合作郵箱: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網站印象
    相比較國內網站,頂部的導航條加廣告的比例正好與《紐約時報》網站相反,大約能佔據三分之二的空間,留給用戶瀏覽的新聞只有寥寥的幾行。 其次是網站的分欄結構穩重中不失靈活自由。第一眼看《紐約時報》網站的分欄會感覺零亂,不似國內簡單的兩欄或三欄結構。但細細品讀卻發現網站分欄其實是巧用匠心、精心設計的。頁面總體按照黃金分割線進行分欄處理,並從上到下貫徹始終,因此視覺感清晰,結構明了。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進入2010年2010年,《紐約時報》網站被列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新聞網站之一,僅次於雅虎、MSN、CNN、BBC之後,因為有一批才華橫溢的設計師,以及決定投身新聞業的軟體工程師,《紐約時報》成為當時全球最靈活、快速、穩定且互動性強的新聞網站之一。
  • 《紐約時報》網站幾乎全部免費開放
    當地時間本周一晚間,《紐約時報》網站宣布其付費專欄「時報精選」(TimesSelect)將取消訂閱費用、1851至1923年間發布的文章也可免費查詢——自此,《紐約時報》網站所有功能已幾乎全部免費。  事實上,在TimesSelect問世兩年多時間裡,越來越多人通過搜尋引擎來到《紐約時報》的網站「NYTimes.com」。
  • 紐約時報網站全免費開放
    紐約時報自1851年創刊以來,已經贏得了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聲譽。目前它在美國的發行量僅次於今日美國和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網站在1995年上線,但令人鬱悶的是,網站上的一部分專欄和詳細文章被列入「精選」,需要付費觀看,月費為7.95美元,年費49.95美元。紐約時報今天宣布,取消「精選」將整個網站免費開放給所有讀者。
  • 《紐約時報》中文網站今日正式上線 欲進軍中國市場
    《紐約時報》中文網站於今日正式上線,同時《紐約時報》還開通了新浪、騰訊、搜狐等官方微博(不過到目前為止只有騰訊微博可以訪問,新浪搜狐微博可能是由於審核等問題並未正式開通)。據《紐約時報》官方透露,目前該中文網站還處在測試階段,他們會在後面的幾個月陸續完成各項功能的調整,其發言人稱《紐約時報》中文版將向中國讀者提供免費新聞服務。《紐約時報》希望通過推出中文版來讓「灰色女士」(Grey Lady該報的綽號)有機會在中國這一全球增長最快且最可能賺錢的網際網路媒體市場分一杯羹。
  • 為什麼是《紐約時報》中文網
    (譯註:《紐約時報》格調嚴肅,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因而被外界戲稱為「灰色女士」)北京時間6月28日早上,《紐約時報》的首個外文網站(cn.nytimes.com)正式上線。紐約時報中文網既包括從NYTimes.com翻譯過來的稿件,又有中文作者的原創作者。這是《紐約時報》的一個裡程碑,也是我們全球戰略的關鍵一步。
  • 每年可賺近20億美元,《紐約時報》怎樣做到的?
    它經常引進新技術來生產更多的產品並吸引讀者,始終堅持把報紙編輯正直的高標準作為自己的核心價值觀。20年前它每天都出版專欄評論版面,但今天《紐約時報》已經創新出了諸如「頭腦論壇」這樣的東西,讓不在《紐約時報》工作的精英人士討論重大現實問題,同時用網絡攝像機錄製整個談話過程。
  • 紐約時報:Nook閱讀其網站內容全免費
    泡泡網平板電腦頻道7月9日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面向在Barnes & Noble的Nook、Nook Color、以及最新版Noook上訂閱該報的用戶推出了優惠回饋活動,在上述設備上訂閱《紐約時報》,可以免費閱讀NYTime.com網站中的內容。
  • 《紐約時報》推出新閱讀器
    資料來源:譯言5月12日《紐約時報》今天推出了新版桌面閱讀器。該閱讀器以Adobe AIR為平臺,所以現在Mac機和Linux用戶也可以使用。《紐約時報》訂戶以及閱讀器付費用戶可以瀏覽全部內容。該閱讀器最大特色就是離線閱讀和文本可讀性(使用了Adobe的文本布局框架技術),用戶可以方便地改變字體大小,文章可以列印。另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縮小預覽報紙,和閱讀真正報紙的感覺類似。不過在我們的測試中,滑鼠滾輪鍵在該閱讀器中無法使用,只能用鍵盤翻頁。
  • 死神的發令槍響了:《紐約時報》訃聞作者的時間競賽
    他們在有限的篇幅裡,告訴我們這位逝者為什麼值得大家關注,生前又是如何影響了世界。作為少數擁有全職訃聞作者的媒體,《紐約時報》訃聞版的主題既可以是知名人物如David Bowie,也可以是獨自划船橫渡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無名英雄。無論對象是誰,編輯室的訃聞作者都會傾力收集這些人物的資料,聯繫他們的家人朋友,確認所有信息正確無誤,和每天晚上的截稿時間賽跑。
  • 中國「主旋律」如何登上《紐約時報》
    選擇在美國報紙打廣告  讀者定位是高端精英人群  此前,陳光標在《紐約時報》上的保釣和慈善廣告都曾引起過國人的轟動。對於自己打的廣告受到極大的關注一事,朱大平表示,中國的圖書在《紐約時報》上做廣告可能是第一次。
  • 不依靠第三方,《紐約時報》開發新工具優化內容投放策略
    《紐約時報》高級數據科學家Colin Russel說。 現在,《紐約時報》每天發表大約250篇原創報導,並擁有350多萬數字內容付費訂閱者。為了更好地了解讀者,明確什麼內容對他們最重要,《紐約時報》一直希望通過技術,更好地為讀者群體服務。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帶來Digiday最新文章,一起了解《紐約時報》為何放棄跟蹤像素?媒體自己獨立開發的這款新工具又有何獨特之處?
  • 《紐約時報》改版新嘗試
    當然Silverstein團隊也意識到這個版面的還可以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不僅為閱讀後續內容熱身,也為《紐約時報》當天的所有動態提供一個全局性總覽。由於近年來紐約時報的報導範圍逐漸擴大,這個總覽將不僅包括印刷媒體、視頻播客,還有新聞直播、社交媒體機構帳號、本社記者的社交帳號等等。
  • 紐約時報試水「一文四語」,新老媒體為何興起多語言報導?
    《紐約時報》關於紐約美甲業的調查報導,發布時使用了4種語言。今年5月,經過長達一年之久的策劃、調查、寫稿、編輯,記者薩拉·尼爾(Sarah Maslin Nir)的一篇曝光整個紐約的美甲業惡劣工作環境的報導出版。
  • 《紐約時報》邀讀者繪製《權利的遊戲》善惡坐標圖
    《紐約時報》邀讀者繪製《權利的遊戲》善惡坐標圖2017-08-11 10:41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漢堡超人責任編輯:dengjinchao 近日,《紐約時報》向它的讀者發起了一項特別的評選活動,為《權力的遊戲》50個主要角色歸類。
  • 紐約時報:專訪視頻聊天網站 Chatroulette 創始人
    Andrey Ternovskiy ,一個禮貌、激動和充滿渴望的俄羅斯高中生,曾搜遍網際網路想找到一個可以和陌生人視頻聊天的網站。當意識到這樣的網站根本不存在時,他決定自己來建一個。 三個月收穫千百萬用戶之後,這位 17 歲的少年在紐約和舊金山兩座城市裡晃悠,與投資人和程式設計師們商談他網站的下一步計劃。
  • 紐約時報/衛報如何找錢?非營利組織資助報導,是公益還是捆綁...
    《衛報》上線了一個新的非盈利新聞網站theguardian.org,而《紐約時報》則是由執行編輯迪恩·巴奎特(Dean Baquet)和總編輯約瑟夫·卡恩(Joseph Kahn)宣布說《紐約時報》會新建立一個運營中心,由副主編珍妮特·埃爾德(Janet Elder)負責,為新聞調查尋找慈善資金。
  • 紐約時報廣告刊發標準
    ——廣告的成功仰賴於信譽● 楊曉白/編譯不管一幀廣告的設計技術如何富有才華和如何奪目,沒有讀者的信任,就都沒有達到其目的。而且,讀者對報紙的信心,即對其新聞、評論和廣告的信心,仰仗於報紙全部內容的真實。
  • 因為無法有效獲得用戶《紐約時報》將退出蘋果新聞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將退出蘋果新聞(Apple News),停止與蘋果在應用程式上的合作,理由是有必要與其他新聞機構以及蘋果這樣的科技公司爭奪「讀者的注意力和付費」。周一,《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報導不再出現在精心策劃的蘋果新聞推送中。這一分歧也使《紐約時報》成為第一家完全退出蘋果新聞的大型媒體公司。
  • 《紐約時報》退出蘋果新聞,媒體和平臺如何在博弈中共贏?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德外5號」(ID:dewaiwuhao),作者:李海燕,36氪經授權發布。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於6月29日終止了與蘋果新聞(Apple News)的合作。這使它成為第一家完全退出蘋果新聞的大型媒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