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驊池/中國紀檢監察報
2016-06-12 16:32 來源:澎湃新聞
研討會應是為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而開。然而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有的研討會往往為開而開,說一番「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套話,在一團和氣中散會。
所謂研討,顧名思義就是針對某一方面的工作進行研究探討。近年來,為聽取專家群眾意見,不少政府部門組織了形式多樣的研討會。然而,有不少的研討會最終卻開成了觀摩會,許多參會者要麼只是聽會而不發表意見,要麼順著他人說一些恭維稱讚的套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思想懶惰,會前無準備;另一方面是怕得罪人,不敢與不同意見者進行辯論。
沒有爭論的研討會少了一些「火藥味」,營造出一團和氣,最終「皆大歡喜」。但是為了開會而開會,不深挖各方意見,少了思想的碰撞與交流,無法匯聚集體智慧,研討會必然流於形式。更有甚者,研討會就是一個幌子,會上按部就班走走過場,會後聚會吃飯熱鬧非凡。這樣的會議,既沒有「研究」的功夫,也缺少「探討」的氛圍,浪費大量時間經費不說,甚至還成為變相聚會、大吃大喝的場所。
研而不討則「廢」。如果研究問題只想做「老好人」,順著他人的意見走,不做深入思考辨析,一味「悶著葫蘆」開會,這樣的研討就失去了意義。每名參與者都應對問題進行剖析討論,每個人都可能是真理的「引領者」。意見不同不是異類,思想各異才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你沒有說出口的那句話也許恰能捅破別人看不透的那層窗戶紙。
討而不研則「偏」。如果只是盲目地爭論,針鋒相對互不讓步,任由問題滾著走,各種思想達不到統一,研討會就成了「脫韁之馬」,偏離解決問題的「靶心」。研討參與者既要有自己的觀點,又要有包容的心態,能尊重不同意見,可從他人的立場換位思考,跳出「圈子」看問題,在堅持原則的框架裡,求同存異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
當然,在研討會上切勿一上來就講意見、定調子,把大家的思想「圈起來」,更不能因聽到與自己意見不同的聲音而不悅。對不同的觀點,應善於梳理歸納,通過交流碰撞達到思想統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中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