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如今全球製造業分布圖,可以看到,如今我國是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佔全球製造業產值的28.37%;美國排名第二,佔全球製造業產值的16.65%。中國和美國佔全球製造業產值的45.02%,接近一半的份額。
在中美之後,日本和德國是全球製造業第三大、第四大國,佔全球總量比重分別為7.23%、5.78%,比例較為接近。上世紀中期開始,日本和德國先後扛起「世界工廠」的旗幟,並且「日本製造」和「德國製造」成為了世界製造業的標杆。
雖然如今日本和德國製造業產值低於中國,不過需要承認的是,相比於我國,日本和德國的製造業多數集中在高端領域。在汽車、機械、工具機、化工製藥、光學工業、通信、軟體及科技網際網路等領域,日本和德國均有世界領先的相關企業。
日本和德國有許多相似之處,除了同樣是製造業大國之外,日本和德國經濟都從上世紀中期崛起,到現在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那麼,對比日本和德國的綜合實力,誰更強呢?
GDP
進入21世紀以後,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普遍減緩,有些甚至出現倒退,日本和德國也不例外。
1995年日本經濟達到頂峰,該年度GDP總量達到5.45萬億美元,佔世界總量的18%,人均GDP高達4.35萬美元,比當時的美國還高出不少。新世紀以後,日本經濟受到國際大環境影響,再加上本身製造業下滑,經濟出現了倒退。
2019年日本經濟增長率僅有0.7%,GDP總量為5.1萬億美元,比1995年低了0.35萬美元,佔世界總量比重下滑至5.8%,人均GDP約為4.03萬美元。從GDP上看,現在的日本經濟甚至不如二十年前。
2019年德國GDP總量為3.85萬億美元,比日本少1.25萬億美元;而在1995年,兩國之間的差距為2.86萬億美元。人均方面,2019年德國人均GDP約為4.63萬美元,比日本高出0.6萬美元。
目前,日本和德國分別是世界第三、第四大經濟體,自從先後被中國超越之後,這一名次便十分穩定。從1995年算起,德國用了25年的時間,把和日本的GDP差距縮減了1.61萬億美元。考慮到兩國還相差1.25萬億美元,未來幾年時間,德國還威脅不到日本第三大經濟體的地位。
世界500強
眾所周知,世界500強數量一定程度能夠反映一個國家的企業規模和實力。
2019年日本有52家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世界第三(第一中國,第二美國),每242萬人中就有一家世界500強公司;德國有29家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世界第五,每277萬人中擁有一家世界500強公司。
豐田汽車是日本最靠前上榜企業,排名世界第10,營收達到2726億美元。此外,日本還有7家企業在前100名之列;德國企業中,同為車企的大眾排名世界第9,營收達到2783億美元。世界前100名企業中,德國一共有8家。
製造業特點
日本和德國在製造業上可謂各有千秋,在不同的領域有各自的優勢和特點。
日本製造業以全面著稱,並且願意在一個領域深耕下去。根據統計,日本百年以上的企業有3.5萬家,同時專注是日本製造企業的特點。以豐田為例,從1992年開始,豐田便研究氫能源技術,直到2014年才研發成功投入市場應用,用了整整20多年的時間。
日本在重型工業、精密機械業、精密光電業、精細化工業、數控工具機業、軸承工業等等行業都有很多知名企業。
和日本一樣,德國在製造業上同樣秉承工匠精神。據統計,世界上超過200年的企業共5586家,德國就擁有837家,佔據全球總量的15%。
說起德國的製造業,不得不提到它的汽車工業。作為世界汽車的發源地,德國誕生了戴姆勒、大眾和寶馬三大汽車製造巨頭。這三家企業佔全球汽車市場份額的21.8%,而在全球高端汽車領域,三大巨頭所佔份額高達70%
此外,德國製造業一點特點是中小企業巨多,這些企業雖然規模不大,但卻是德國製造業乃至經濟的基礎。
綜合上述,德國和日本的經濟實力十分接近,日本GDP總量高於德國,而德國的人均GDP高於前者。作為兩國的經濟支柱,德國和日本的製造業在伯仲之間,在不同領域擁有各自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