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聊天,聊著聊著,很自然聊到娃身上。
然後發現原來我們擁有同款愛拖拉的娃,做什麼事,都喜歡拖一拖。
朋友說:「現在還在幼兒園,拖拉也就是影響洗澡、睡覺這些生活小事;等到上了小學,拖拉這個習慣帶到學習中,別想著什麼學習好了,能不能準時完成作業都是問號了。」
看來真的是時候糾正孩子的拖延症了。
在《學習的格局》裡說道,我們常以為的拖延症,是要靠提高自控力,其實更重要的是要去提高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如果我們能教會孩子學會管理時間,就能把「愛拖延」這隻頑皮的小猴子關進籠子裡。
那麼,具體要怎麼做呢?
總結一下,有以下4個方法。
在孩子認識鐘錶刻度前,身體其實早在自然的生物鐘裡感受到了時間,這就是屬於孩子的「生物鐘」。
通常情況下,孩子能建立早睡早起的生物鐘,他就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過得有條不紊;反之,就容易因為喪失對生物鐘的敏感,而變得行為無序,更容易哭鬧,長大後對時間的觀念也越發模糊。
按照良好的規律來作息的孩子,在時間管理這件事上就贏在了起跑線。
關於建立生物鐘這點,我們最近也在改善。
一方面儘量卡早起和睡覺的時間點;另一方面就是儘量讓他感受自然的節律變化。比如我們現在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拉開窗簾,讓陽光照在孩子身上; 孩子晚上睡覺時,一定要保持房間是完全黑暗的狀態。
比如,通過「時間餅」、「時間小火車」等方式,把一天的學習任務、作息安排用圖畫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孩子一目了然地看到時間是有限的,看到對應的時間點上的任務安排。
同時因為是自己參與制定的時間表,他會更容易養成對時間負責的觀念。
前段時間,我們給小柚子做了一個時間計劃表,上面有他每晚的學習任務;比如認字啊,看英文動畫片等;每完成一項,他都自己去畫笑臉。
實踐了一下發現,這樣的方式還是比較生硬的;所以打算周末就給他一起畫個更形象點的時間計劃表;讓他在「時間餅」、「時間小火車」的形式上自己做選擇,也可以讓他自己想出更好的方式。
從繁花滿地到秋風蕭瑟,我們可以跟孩子在親近大自然中,一起感受四季的變化,一起談論時間循環的周期性。
結合繪本、紀錄片,給他科普相關的知識;讓他了解大自然更替的規律,和時間塑造萬物的魔力。
通過強化孩子對時間變化的認知,幫助孩子創造內在和外在的秩序感。
昨天小柚子主動跟我聊起時間長度的問題,他說自己看的那個動畫片,我告訴他有20多分鐘,可他感覺沒那麼久;我就跟他解釋道,有時候我們覺得時間長短,跟我們特別專心也有關係,因為如果我們很投入地做一件事,就會感覺時間過得很快。
就這樣他也對時間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原來時間不僅是客觀的刻度,還是主觀的感知。
上幼兒園後,我們強烈地感覺到了拖延症的危害。
因為課餘時間變少了,所以為了保證完成學習任務。如果小柚子在某件事上拖延了,我們就只能把其他事項的時間不斷順延,最後,影響到入睡時間。
為了擺脫這個「惡性循環」,我們引入了番茄鍾來提醒他管理自己的時間;目前來看,這個小工具是對他培養時間管理意識裡,最有成效的一項了,因為改變了他很多事情上的拖延習慣。
比如吃飯時,我們會給他定個30分鐘的番茄鍾,於是他往往就會減少開小差的次數,能很快吃完飯。
還有教他認字或學數學時,我們會定個15分鐘的番茄鍾,告訴他「我們開始上課了,這堂課15分鐘」;番茄鍾讓他有了儀式感,提醒他,這是上課,要專心些;等番茄鐘響時,就是下課了;久而久之,讓他漸漸地會更能保持在某段時間裡的專注性。
時間管理不僅是認識鐘錶刻度,更重要的,是從小培養自我管理的意識。
我們可以通過塗鴉、遊戲等孩子喜歡的方式,藉助番茄鍾等時間管理工具,以及建立生物鐘,多角度談論時間等方法,讓孩子慢慢對時間有更清晰的感知,真正成為時間的主人。
我是柚子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正面管教講師。
專注育兒相關的書評、影評、熱點事件分析;擅長兒童心理學、個體心理學;
歡迎關注@柚媽書影世界,一起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