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很多孩子身上都會存在的缺點,從他們早上睜眼開始,就進入了無盡的拖延之中,父母催他們起床,可是孩子卻不緊不慢。
父母把做好的早點端在餐桌上讓孩子快吃,可是10分鐘過去了,孩子連一個雞蛋都沒有吃完。
早飯後父母要讓孩子整理書包趕緊出門,可是在門口等了好久都沒看見孩子出來……
為了讓孩子改正磨蹭拖拉的壞習慣,很多父母對孩子實行了時間管理訓練,比如當孩子按時完成了某件事情時,就能夠得到相應的獎勵。
起初孩子確實會很有動力,但是時間久了之後孩子又會重蹈覆轍,他們拖延的毛病又會出現在生活之中,為什麼時間管理訓練沒有效果了呢?
因為不管何種獎勵,都是利用外界的刺激讓孩子得以短暫的改變,卻無法讓孩子從內心真正懂得如何管理時間以及管理時間的重要性。
01孩子為什麼不願意配合父母?
1、目標制定不夠合理
制定目標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大有學問,如果父母為孩子制定的目標過於簡單,那麼必然會導致孩子覺得沒有挑戰性,從來不願意去嘗試。
但如果目標過於複雜,那麼孩子在多次嘗試失敗之後便會選擇退縮,因為他們的自信心此時已經受到了傷害。
父母在為孩子制定目標時,最好選擇那些有一定難度,但是孩子經過努力能夠完成的。
這樣才能很好的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孩子願意去做,並且在過程中能夠找到滿足感,增強自信心。
2、獎勵無法激起孩子的興趣
很多父母在制定獎懲計劃時都會忽視孩子的參與,他們想當然的為孩子選擇一些所謂能夠讓孩子快樂的獎勵。
比如完成目標給他們買好吃的,或者帶他們去遊樂園。只是這些孩子未必感興趣,所以他們就會缺乏動力,自然難以得到改變。
父母應該讓孩子參與其中,了解孩子真正的喜好是什麼,這樣才能讓獎勵更具吸引力。
只有孩子真正感興趣,他們才會努力去完成目標,這樣孩子的內驅力就會被激發,自然能夠變得越來越好。
3、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出現問題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能夠順利交往的前提,但是我們往往能夠很好的和外人溝通,卻無法做到心平氣和的和孩子溝通。
因為只要孩子情緒出現了波動,心裡有一點讓父母不滿,就會導致父母情緒失控,把負面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父母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然後通過語言描述把孩子的情緒表達出來,不斷的通過詢問的方式去尋找孩子出現情緒的真正原因。
儘量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做到和孩子的共情,這樣才能引導孩子更好的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02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做事拖延背後有哪些原因呢?
1、缺乏自信心
人們總是喜歡做他們習以為常駕輕就熟的事情,因為這能讓他們更有安全感和成就感。
一旦遇到陌生或者是困難的事情時,孩子就會因為懼怕失敗而本能的逃避,這就使他們做事情無法乾脆利落,反而是畏首畏尾,從而出現拖延現象。
2、得到反饋的時間過長
父母總是用現在好好學習,將來就能有作為這樣的理由去激勵孩子在學習上更加努力。
但是在孩子的意識裡,以後的事情離他們實在是太遙遠,在他們看來眼下不學習才是輕鬆的。
所以由於是否好好學習引起的不同後果出現的時間太長,導致了他們無法真正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3、自我價值感不足
孩子也希望能實現自我價值,但很多時候他們的自我價值卻無法得到體現。
比如孩子希望在繪畫方面能夠有所表現,但是父母卻強迫他們去學鋼琴,這就會讓孩子排斥。
但是出於父母的權威他們無法抵抗,只能選擇消極怠工的拖延方式去表達內心的不滿。
4、做事缺乏關注力
我們經常告訴孩子做事情要一心一意,切忌三心二意,但是很多時候孩子很難做到專注於某件事情,他們往往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頭腦裡會想著另一件事情。
特別是在學習中這種現象會更為明顯,所以孩子的學習效率不高,寫作業時間冗長拖拉也就不難理解。
03學會這四招,幫助孩子克服拖延症
1、和孩子充分溝通
父母應該和孩子多進行溝通,用心去和孩子交流,這樣才能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從而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法。
父母要告訴孩子他們做的每個決定都是有原因的,希望孩子能夠理解,當然如果孩子有不同意見,父母也應該給予他們發聲的權利。
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儘量能和孩子達成共識,這樣孩子才能真正認識到他們所做事情的意義,從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當他們的內驅力被激發之後,做事自然能夠提高效率,改變拖延。
2、列每日任務清單
孩子的時間觀念相對淡薄,他們很難真正懂得每一天的時間是如何構成的,每做一件事情需要花費多少時間。
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詳細的列出每日任務清單,讓孩子能夠直觀的意識到自己每天應該做哪些事情。
每當孩子完成一項任務清單時,他們就會多一份成就感,自信心也會不斷增強。
這會使得孩子即便在遇到困難時也不會退縮,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實力能夠戰勝困難。
3、教會孩子優先原則
孩子每天需要做很多的事情,這往往讓他們覺得無從下手,不知道應該以什麼樣的順序去完成一天中的任務。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認知和父母不同,他們覺得玩耍或者是看電視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很有可能優先安排。
這時父母必須適時介入,告訴孩子什麼事對他們而言是最重要的,並且儘可能的和孩子分析原因,讓孩子能夠真正的接受。
只有孩子懂得優先原則,才能夠更好的安排自己的時間,做到勞逸結合。
4、明確事情完成的時限
管理學有個帕金森定律,它指出:任何任務都會拖延,直到所有可用的時間用完為止。
這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做某件事情時的時間過於充足,那麼往往會導致出現拖延症,使本來能夠短時間完成的事情無限延長。
所以和孩子約定一件事情的最後完成時限,才能夠讓孩子有緊迫感。
這樣孩子才能調動自身一切積極的因素,儘快的完成任務,以此來得到父母的獎勵和認可,無形之中拖延的壞習慣也就會得到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