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太拖延,「時間管理訓練」不起作用?是訓練搞錯了方向

2020-09-15 育媽記

如今翻看朋友圈,會發現很多家長都在樂此不疲的每天幫孩子打卡,不管是閱讀還是舞蹈,又或者是其他的學習愛好,似乎只要堅持21天,就能夠養成良好的習慣。

雖然這看起來會有一定的道理,孩子有時確實也會堅持,但21天之後呢?這樣的習慣能夠保持多久,其實都是一個未知數。

浩浩剛上小學一年級,每天晚上的作業雖然不多,但是浩浩卻總是要磨蹭10點才睡。

放學回家不寫作業,先要玩一會,吃飯要吃一個多小時,寫作業的時候不是一會兒要喝水,就是一會兒要上廁所,總之很難安靜的寫作業……

於是父母會想盡辦法讓浩浩能夠專注於學習,除了21天養成好習慣之外,還會用一些獎勵的方法去激勵孩子。

比如孩子每次能夠完成一個小目標時,就會獎勵孩子一朵小紅花,集齊了十朵小紅花就能夠換一個他們喜歡的玩具等等。

然而好景不長,起初浩浩還能夠好好寫作業,期待著拿到小紅花。

可是漸漸的浩浩又恢復了原樣,這樣浩浩父母頭疼不已,為什麼孩子總是不願意配合自己,總是學不會如何管理時間呢?

時間管理訓練不起作用的原因?

1、目標設定不合理

目標設定的合理性將直接決定孩子是否願意去完成,如果目標設定的太過簡單,那麼孩子自然而然就能夠很輕鬆的完成。

所以這時孩子並不會因為他的成功而有優越感,也就無法從根本上對孩子起到激勵作用。

但是如果目標設定的過高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總是嘗受到失敗的滋味,那麼孩子的積極性就會一點一點的喪失。

甚至有的孩子會產生自我懷疑和否定,認為自己做什麼都無法成功,逐漸的放棄自己,不願意再努力。

2、獎勵對孩子沒有誘惑力

有些父母會通過小紅花,小星星之類的方式激勵孩子,承諾孩子完成哪些目標時,就帶他們去遊樂場,或者是公園。

但是如果每次的獎勵都是這樣,孩子自然會產生厭煩感,他們不會為了想要獎勵而努力,因為這些獎勵根本對孩子就沒有誘惑力。

如果真的想要激發孩子的動力,那麼在制定獎勵時就應該考慮到孩子真正的興趣愛好,或者直接可以讓孩子參與其中。

這樣父母制定出來的學習計劃以及獎懲措施,才能夠對孩子起到真正的激勵作用,讓孩子願意更努力。

3、親子間溝通出現障礙

溝通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橋梁,只有有效的溝通才能讓父母更了解孩子,讓孩子更親近父母。

但是很多父母都會忽略這一點,他們只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要求孩子,從來不會考慮孩子的想法,甚至認為孩子根本不會有自己的想法。

父母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客觀的看待孩子,儘量用溫柔的語言去描述孩子的內心活動,這樣孩子才會覺得自己是被理解的。

在此基礎上,父母可以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和孩子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孩子一點點的進步。

4、孩子有明顯的畏難情緒

人們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一帆風順,誰也不想要遇到困難和挫折。

但在現實生活中,人生之路不可能沒有荊棘,很多孩子在面對困難時,會本能的想要退縮,他們不願意去挑戰困難,因為害怕嘗試失敗。

這就會使孩子變得自私自利,他們習慣性的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不是想著如何投機取巧明哲保身,就是自己不斷的往後退。

把他人推到最前面去迎接困難,這種畏難情緒直接就會導致孩子做事磨蹭拖拉。

面對孩子的拖拉磨蹭,缺乏時間觀念,父母一定要找到正確的教育方法,如果時間管理訓練搞錯了方向,那麼自然而然就會讓導致時間管理計劃的流產。

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拖拉的壞毛病?

1、對孩子的身體進行訓練

如今體育鍛鍊在孩子的生活中已經越來越重要,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好的身體才能讓孩子能夠更專心的投入到學習之中。

所以孩子的身體訓練非常重要,但很多父母卻只在乎孩子的學習成績,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孩子的身體。

父母應該為孩子創造能讓他們進行鍛鍊的時間和場地,當然最好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出發,讓孩子自己選擇他們喜歡的運動種類,而不是強迫孩子去選擇父母認為適合他們的運動項目。

在體育鍛鍊中,孩子的身體素質能夠得到提高,對他們的平衡力,體力,耐力,協調力等方面都會有幫助。

2、對孩子的心靈進行訓練

心靈美才是真的美,孩子應該有廣闊的心胸,這樣他們才能接受更多的知識,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歡迎,同時孩子也應該具有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

這樣他們才能更好的應對任何事,才能讓自己一直保持樂觀的心態。

如今很多孩子都非常浮躁,他們總是很難安下心來好好的做一件事情,哪怕是玩都會三心二意,今天喜歡玩這個,明天喜歡玩那個,一點都不專一。

父母可以通過讓孩子站樁或者靜坐等方式,讓孩子的內心得到平靜,讓孩子能夠真正傾聽自己的聲音,從而讓他們有一個強大的內心。

父母要讓孩子懂得感恩,不要凡事都包辦孩子,而是讓他們有動手的機會。

這樣孩子才能真正的參與到家務事中,才能意識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從而對家庭更有責任感,而這種責任感會一直伴隨著他們,讓孩子在進入社會之後也會很有擔當。

3、對孩子的大腦進行訓練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聰明,這除了和先天的遺傳基因有關,後天的訓練也是必不可少。

父母可以通過讓孩子閱讀寫作的方法,讓孩子的大腦思維更加活躍,讓孩子的理解力和記憶力都能夠得到提升。

當然孩子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思維也非常重要,這一點可以通過數學的方法去對孩子進行訓練,讓孩子講述數學題的解題思路,其實對孩子的大腦思考能力很有幫助,能夠讓孩子越來越聰明。

父母要學會肯定孩子,鼓勵孩子,通過對孩子的三大訓練,讓孩子更具時間管理能力,成為時間的主人。

相關焦點

  • 孩子磨蹭拖拉,時間管理訓練不起作用?這4招幫助孩子克服拖延症
    早飯後父母要讓孩子整理書包趕緊出門,可是在門口等了好久都沒看見孩子出來……為了讓孩子改正磨蹭拖拉的壞習慣,很多父母對孩子實行了時間管理訓練,比如當孩子按時完成了某件事情時,就能夠得到相應的獎勵。起初孩子確實會很有動力,但是時間久了之後孩子又會重蹈覆轍,他們拖延的毛病又會出現在生活之中,為什麼時間管理訓練沒有效果了呢?因為不管何種獎勵,都是利用外界的刺激讓孩子得以短暫的改變,卻無法讓孩子從內心真正懂得如何管理時間以及管理時間的重要性。
  • 給孩子做「時間管理訓練」,拖延症卻不見改善,多半是方向找錯了
    為了改善孩子的這個毛病,許多家長都花心思給孩子做時間管理訓練,甚至還會購買各種習慣養成小道具,給孩子製作表格。可為什麼到最後拖延症卻不見改善呢?現實往往都比想像來的骨感。這就是為什麼在培養孩子習慣的話題下說「做時間管理訓練」,會得到諸多家長質疑的緣故。
  • 孩子做事喜歡拖延,如何讓孩子變得主動利索?
    孩子已經七歲,寫作業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拖延。孩子越長大做事越磨蹭,有很嚴重的拖延症,每次做事情都拖拖拉拉的,那麼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他的拖延症呢?為了徹底改善孩子的拖延症,父母一定不能再有過多的督促,強化和要求。要幫助孩子樹立和強化時間觀念。做事情前,先制定計劃,規定時限,達成協議定,定一個具體的時間目標。比如,在7:30之前必須把語文作業寫完。鼓勵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該完成的事,並要陪伴孩子一起遵循這個時間規定。
  • 孩子磨蹭拖拉,時間管理訓練沒有效果?巧用4招幫助娃克服拖延症
    而父母們在改掉孩子拖延症的時候,往往都使用訓斥和吵罵的方法,其實這樣的方式對孩子們來說根本不管用,有的甚至適得其反。不過也有一些父母會給孩子制定一些小規矩,比方說用時間管理訓練的方法,讓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某件事情,如果孩子能夠完成就會給予一定的獎勵。
  • 你再忙,也要為孩子進行時間管理訓練,不然後悔!
    大學三年裡,兒子每周都會和我們視頻,看著兒子忙忙碌碌、有條不紊地學習、生活、娛樂,開心之餘,心中最最慶幸的是自己在2004年(豆豆三年級)做了正確的決定——放棄提醒、催促、嘮叨等「狼追型」方法,從制定「豆豆時間表」開始,對兒子進行時間管理訓練,十年如一日,堅持「三表一錄」(時間表、星星表、禮物表、美言錄),著重訓練兒子「一立三高」,即建立時間觀念、提高做事速度(快)、提高做事精度(準)、提高做事效率
  • 《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 良舟工作室解讀
    本書是一本案例豐富、實用性很強的時間管理方法手冊,可以有效指導家長解決孩子的時間管理問題。這本書提出了一個針對4~18歲孩子的30天時間管理訓練方案,讓家長和孩子從基礎做起、循序漸進、逐步建立時間觀念,讓孩子在自主、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也得到充分的休閒娛樂,一舉兩得。
  • 孩子叛逆,自理能力差,做事沒有條理性、拖延怎麼辦?
    孩子叛逆,自理能力差,做事沒有條理性、拖延怎麼辦? 軍事夏令營針對孩子叛逆,自理能力差,做事沒有條理性、拖延,不懂感恩等問題進行系統性鍛鍊,讓孩子的人生贏在起跑線!眾所周知,當代青少年學生普遍存在諸多令家長、學校及社會各界頭疼的問題,概括如下:1、心理上自私、太自我、易情緒化、固執、叛逆、不合群;2、生活上自理能力差,生活習慣不好,怕苦怕累,動手能力差;3、在學習上注意力不集中,怕碰難題、沒有恆心;4、思想上虛榮心強、愛攀比、不關心身邊的人和事;5、部分孩子從小就養成痴迷手機、
  • 孩子做事磨蹭,多半自我價值感不足,這4招比時間管理訓練更有效
    很多寶媽經常購買一些可以安排孩子時間的東西,就像時間表更是十分常見的。寶媽在育兒的過程中,希望可以獲得更多的汲取知識,更好地教育孩子,讓孩子可以不輸在起跑線上。但是寶媽們所學了方法往往效果不是那麼明顯,很多寶媽都感到十分失望,把這歸咎於天賦。
  • 孩子做事「三分鐘熱度」?蒙氏早教法,4步訓練孩子堅強意志力
    小強是一個典型的做事「三分鐘熱度」的孩子。看到幼兒園裡的小朋友在學畫畫,他自己也立刻買了畫筆、畫板,還央求著媽媽給自己報繪畫班。但是上了一周的課之後,小強的興致就明顯沒那麼高了。很快他又迷上了武術,這次又報了半年的武術班,但是僅僅上了兩節課後,他就又哭又鬧地不去上課了,原因是太辛苦了。「練功太累,渾身疼!」
  • 孩子做事沒有時間觀念,怎麼辦?
    有些孩子對於時間的知覺比較缺乏,甚至對每段時間的長度大概是多少也不太敏感。我們往往不斷提醒孩子現在的時間,卻很少讓孩子自己去注意時間。其實,少了這樣的經驗,孩子對時間會更加不敏感,甚至根本不清楚時間過了多久。
  • 孩子終歸得長大,應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6步讓孩子自主管理時間
    可是孩子認識不到時間,極有可能會變得拖延。就拿早上起床去學校上課這件事來說,孩子經常性賴床,家長不提醒孩子,孩子就絲毫不擔心遲到的問題;起床後磨磨蹭蹭不知道抓緊時間,同樣需要別人的催促才能一點點完成,效率極其低,做事不夠麻利。這種拖延的習慣會讓孩子變得很散漫,對什麼都不在意,他很難在挑戰面前解決問題,而是選擇逃避。
  • 《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
    關於本書本書是一本案例豐富、實用性很強的時間管理方法手冊,可以有效指導家長解決孩子的時間管理問題。這本書提出了一個針對4~18歲孩子的30天時間管理訓練方案,讓家長和孩子從基礎做起、循序漸進、逐步建立時間觀念,讓孩子在自主、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也得到充分的休閒娛樂,一舉兩得。
  • 學會時間管理,讓孩子不被拖延症困擾
    為什麼還不去洗澡?都幾點了?快去寫功課啊,你要寫到半夜嗎?還在磨磨蹭蹭,你怎麼一點時間觀念都沒有?這樣的對話是不是很熟悉?平時在家裡,是不是經常是先「催催催」,然後變成「吼吼吼」。其實,孩子愛磨蹭,做事拖拉,無法克制自己,沒有時間觀念等等問題,既跟孩子的性格特點有關,也跟我們的教養方式密切相關。
  • 孩子做事不專注、拖拉?家長別頭疼,4招帶孩子做好時間管理
    孩子做事不專注,總是拖拉,孩子不明白問題在哪兒,家長也很辛苦。其實這種就是沒做好時間管理的表現。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直接影響學習成績和效率。會時間管理的孩子,不僅效率高,還解放了父母;不會時間管理的孩子,學習到深夜也徒勞。而孩子天生是不會時間管理的,都是靠後天培養的。那如何來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時間呢?
  • 訓練孩子做事的標準和方法是什麼
    淨貞老師言:任何事情我們在最初訓練的時候,要一步一步循序漸進地進行,還要有標準,有方法,有指導,有示範,別一下子就給太多的標準和要求,讓孩子覺得離目標太遠生出畏難情緒而放棄。慢慢地教她洗擦桌子的毛巾,從準備盆,到放洗衣粉,到重點洗的部位,整體的洗法,洗乾淨後,如何清,如何擰,然後掛到指定的位置,這個時候不但培養她做事的能力,還順便培養她物有定處的習慣。然後是擴展到洗小件衣物,與洗抹布一樣的標準和方法,擰乾後,要如何晾,晾乾後要收回來,要整齊地疊好放到衣櫃,一步一步地教,孩子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學,然後做到位,並且養成習慣。
  • 《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孩子愛的時間管理,搞定一切還能玩兒
    我靜下心來分析,其實最關鍵的問題是孩子在時間管理上面出了問題,寫作業總是磨磨蹭蹭的,一開始寫作業就上廁所、喝水、吃東西都來了,這樣的做法能夠早提前把作業做完,才是怪呢,我下定決心要扭轉這個局面,於是我翻開了這本《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
  • 寶寶如廁訓練也有「黃金期」,太早太晚都不行,媽媽們別搞錯了
    事實上,寶寶的如廁訓練也有著屬於自己的「黃金期」,太早或者太晚都不行,媽媽們可別搞錯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過早對孩子進行如廁訓練真的好嗎?瑤瑤是急性子的新手媽媽,女兒出生後她總是怕孩子會落人一步。可事情卻沒有瑤瑤想像中的那樣順利,女兒非但對排便的自主性不強,而且在寶媽的嘮叨下,對自己上廁所這件事特別抗拒。寶寶多大才能開始如廁訓練呢?一般來說,寶寶在18個月左右就可以準備戒掉紙尿褲了,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就可以馬上開始如廁訓練。
  • 孩子做事太「拖延」?多半是這「3大原因」,父母別只會催
    ,也改不掉「拖延症」?家長應該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成長需要時間大家不要太心急。當然想解決孩子的「拖延症」,還是應該明白導致孩子拖延症背後的真正原因,根據實際情況想出解決辦法,用最有效的方式幫助孩子。
  • 孩子「拖延症」,後果很嚴重!得治
    孩子&34;,後果很嚴重!得治!現在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有&34;的情況。實際上,拖延症在孩子中比較常見,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更是多發事件。拖延症在學習上表現為寫作業時,一會要喝水,一會要上廁所,一會又餓了。一般一小時能完成的家庭作業,可以拖成兩個多小時還完成不了。在生活中,拖延症也很常見。
  • 一個小遊戲,訓練孩子的時間緊迫感
    孩子做事磨蹭是因為他的內心當中沒有時間緊迫感,那麼我們如何可以提升孩子的時間緊迫感呢?上節課我們給孩子了一個小訓練,這節課我再給大家給一個有意思的訓練。首先我們要了解,每個人的大腦和肌肉都是有記憶性的,一個人如果已經習慣了非常慢地做事,你要他馬上變快,他也沒辦法變快。因為他的大腦和記憶肌肉都沒有記得緊迫的感覺,所以這節課的訓練,目的就是增加孩子那種緊張的感覺,當我們多次練習,孩子就會形成肌肉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