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寶媽經常購買一些可以安排孩子時間的東西,就像時間表更是十分常見的。寶媽在育兒的過程中,希望可以獲得更多的汲取知識,更好地教育孩子,讓孩子可以不輸在起跑線上。
但是寶媽們所學了方法往往效果不是那麼明顯,很多寶媽都感到十分失望,把這歸咎於天賦。
每個寶媽都有望子成龍的心思,每當事與願違時,便會有著極重的失落感,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寶媽在給孩子安排獎勵時都是盡力滿足孩子,但是往往孩子做到的事情卻比較少。有些孩子只要一哭,寶媽就覺得自己是在強迫孩子,從而改變自己的做法。
長期從事拖延現象心理研究的專家皮爾斯·斯蒂爾教授發現,孩子會有拖延現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十分具有規律性,只要寶媽們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這些問題。
01為什麼孩子會做事拖延呢?
1.父母做事本身就拖延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也是他們小時候的標杆,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會被孩子學習。
如果父母本身做事就有拖延的習慣,那麼孩子也會跟著父母有這方面的行為習慣。
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十分重要,而且在孩子們的心中,因為與父母之間的親近關係,會學習父母的為人處事。
2.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限制孩子
很多孩子在小時候沒有自我限制的能力,家長對孩子的言行舉止也不進行限制。
孩子就會漸漸養成驕縱的習慣,很多孩子在做自己不喜歡事情的時候都喜歡拖拖拉拉,磨磨蹭蹭。
如果家長不給孩子界定一個時間,他們就會無限制的拖延一直到最後一秒,實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們才會去做。
02孩子無法認識到自我的價值
自我價值感不足指的是我們在做一件事時,由於看不到事情本身的意義和價值,缺乏做事的動力,所以很容易出現拖延行為。
在父母給孩子界定目標時,由於目標太高在短時間內無法完成,孩子無法得到應有的獎勵,就會漸漸失去信心。很多孩子在年齡小時根本無法考慮長遠利益,他們只在乎眼前的。
所以在短時間內他們無法完成父母要求時,就會產生一定的自卑心理,漸漸的便開始不願意觸碰父母所給界定的目標。
而且在生活中有很多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東西,做事情時孩子們很容易會分心,如果專注度不夠就會把完成一件事情的時間無限拖延,這會讓孩子十分的不耐煩。
03如何讓孩子做事不拖拉?
1.父母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做好決定去做一件事情時,就要立刻去做,不要拖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與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目標和自己做事的進度,讓孩子也可以有相同的體驗。
從父母做事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只有讓孩子感同身受,才不會讓說教只停留在言語上的功夫。
2.父母要和孩子進行適當的溝通
兒科專家表示:
父母和孩子充分溝通,讓他認識到做某事的意義,了解孩子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情況下可以激發孩子的內驅動力。
孩子和父母看待事情的角度和方法都不一樣,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與孩子進行適當的溝通,這樣可以更便捷的了解到孩子的具體想法,針對孩子情況制定目標可以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要充分尊重他們的想法不要強迫他們去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
如果一件事情他們是非做不可,但是他們卻不情願,父母就要跟他們講道理進行勸說,而不是一味的打罵強迫。
3.給孩子設置的目標符合情況
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都是不一樣的,所以父母要根據自己的孩子來制定目標,這樣可以更好的方便孩子完成。孩子在完成目標之後,父母一定要給孩子進行獎勵,這樣的話可以讓孩子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父母在給孩子制定獎項的時候,一定要確保獎品都是孩子們自己所喜歡的,這樣可以給孩子們足夠的誘惑力。為了自己喜歡的事物,往往可以激發孩子們的潛力,來自內心的驅動會讓他們更快完成一件事情。
給孩子安排計劃一定要鼓勵孩子,哪怕沒有完成也不要嚴厲的批評,以防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另外一就是在制定的時候一定要適合自己的孩子,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做事有效率而且不拖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