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2622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孩子放學回家不寫作業怎麼辦?
磨磨蹭蹭,晚上補作業、早上起不來怎麼辦?
說好看完這集動畫就吃飯,結果還要看?
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到點不做作業、不吃飯、不睡覺,一點沒有時間觀念,讓很多家長頭疼不已。
而時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關鍵因素,雖然時間看不見摸不著,但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
孩子的時間觀念和時間管理能力,是大部分家長繞不開的大難題。
到底如何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呢?
1
為什麼孩子沒有時間觀念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院的研究者們,曾經對兒童的時間觀念進行了研究。研究人員邀請了 89 名 4~6 歲的兒童,回答了一些與時間相關的問題 (Springer, 1952)。
研究結果發現4歲左右的孩子幾乎對時間沒有概念,無論是時間點的理解,還是時間長短的預估,他們都非常陌生、並且無法理解。
與認知空間不同,我們沒有直接感知時間的感官。時間是一個抽象概念,看不見摸不著,時間也缺乏標準量尺,比如: 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會覺得時間很慢,玩的時候又會覺得很快。
一直要到6歲左右,大部分的孩子才會對時間有比較清晰的認知。
所以,家長說「再看5分鐘」,「再玩一會」,孩子並不了解是多久。同時,對於到點該做什麼事,也是沒有大人那樣清晰的概念的。
同時,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是影響孩子時間觀念的重要因素。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孩子3歲左右,他的他的自我意識空前膨脹,甚至希望能掌控一切。主要體現在對語言、記憶的控制力上,他開始自主思考,給自己設定目標。
但他又缺少自我調節能力和與人談判的語言技巧。當父母們發出指令時,孩子很想讓父母聽自己的,想要討價還價。
但孩子又不懂得如何去表達,於是就會用——哭,來進行權力抗爭,同時也悄悄試探著父母的底線。
一旦家長妥協,孩子自然而然地會採用哭來拖延或拒絕父母的指令,因為沒有時間掛念。
另外,可能是心理時間在作祟。
一般而言,時間可以劃分為兩種:自然時間和心理時間。
自然時間指的是鐘錶上顯示的時間,是客觀的;
心理時間則是指體驗到的時間,是主觀的。
但很多時候,自然時間和心理時間往往不是重合的。
特別是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而言,如果是看《喜羊羊》的動畫片,可以一動不動在沙發上坐兩個小時;
但如果是做作業,可能沒有5分鐘就坐立不安,一會要喝水,一會要上廁所。
這種自然時間和心理時間的衝突,需要我們對孩子的心理時間進行調整。
2
培養孩子時間觀念要儘早
我們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是讓孩子能夠自我管理。為什麼這麼說呢?家長陪伴孩子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一是手把手階段(0-6 歲),通過示範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
二是一起走階段(6-12 歲),父母要「退居二線」,鼓勵和支持孩子勇往直前;三是放開手階段(12-18 歲),孩子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爆棚,渴望獨立自主,父母的影響力變得極為有限;
四是讓他走階段(18 歲以上),孩子成了能夠獨當一面的青年人,用自己的智慧面對世界,家長的確需要放開手了。
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 家長的影響力越來越薄弱,孩子的認知逐漸進入內循環,開始依靠兒時的思維和行為慣性來管理自己。
而家長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 12歲前的時光,幫助孩子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這項能力分為五大內容:目標管理、時間管理、情緒管理、成就管理、人際關係管理。
這五項管理內容,對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要求都特別高,很多成年人都未必做得好。
所以,時間管理的確是一件大難事,希望家長時刻牢記,從而避免在孩子時間管理方面過於焦慮、過於嚴苛。
3
如何培養孩子時間觀念?
前文中提到,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最基礎原因就是不認識時間。
所以,
第一步就是要教會孩子認識時間。
可以帶孩子認識鐘錶,把抽象的時間具體化,比如告訴他「鐘錶上的長針走一格以後就洗澡」,這樣即使孩子還不認識鐘錶,也能清晰的明白時間的概念。
第二步,設置「慣例表」。
「慣例表」就是一種生活時間管理的訓練工具。
它類似於我們日常使用的工作日程表,能夠讓孩子知道自己什麼時間內該做什麼。
比如:
每天早上6點30,是全家人起床的時間;
每天早上7點30,是爸爸媽媽出門上班,孩子去學校的時間;
每天晚上8到9點,是全家人一起閱讀的時間。
善用時間的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非常擅長給時間畫一個框架,然後在這個框架內充分高效地利用時間。因此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設定好「幾點到幾點,是做什麼的時間」,這樣將一天的時間仔細劃分,按照時間約定來完成學習任務,也在限定的時間內玩耍。
一旦形成這樣的家庭氛圍,孩子就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在執行任務,而是在履行一家人共同的約定。
當內心的阻力小了,心理時間就與自然時間也就接近了。
第三步,幫助孩子整理大腦清單。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小朋友可謂是「日程滿滿」,不僅有學業上需要完成的任務,也有娛樂玩耍的想法。日本教育作家高取志津香說,要想高效的利用時間,必須分清楚,什麼事是「必須做的」,什麼事是「想要做的」。
所以,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把大腦中要做的事情寫下來,分清什麼事是必須做的,什麼事是想要做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艾森豪法則」,又稱為四象限法則。這個法則源自艾森豪的十字時間計劃,即畫一個十字,分成四個象限,分別是重要緊急的,重要不緊急的,不重要緊急的,不重要不緊急的,把自己要做的事都放進去,先做重要而緊急的事,這樣會大大提高效率。
第四步,規則與正向激勵。
有時候,明明已經制定了慣例表,可孩子一旦玩起來就把什麼都忘了。
那麼,不妨趁機讓孩子在承擔自然後果的過程中,理解守時的意義。
比如孩子沒有按時起床,或者磨蹭,很多家長的做法是一邊嘴上不斷地催促,一邊行動上急急忙忙送孩子去學校。
這樣的做法,反而剝奪了孩子通過犯錯、糾錯,親身體驗規則的權利。
另外,家長總是說教、催促、嘮叨以及恐嚇等手段逼著孩子「快一點」,孩子會感到害怕、憤怒或者最後麻木長此以往,難免形成越催越慢,越慢越催的惡性循環。
我們不妨採取正向激勵的方式,看到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並給予積極的肯定。
比如:
把「快一點兒」換成「看看寶貝這一次有多快哦」。
把「看看表都幾點了」換成「做得很棒,再加油一點就更好啦」。
還可以把催促換成更加具體的指令。
比如,早上希望孩子快點穿衣服,我們可以直接把衣服遞給孩子:「來,穿衣服。」
最後想說的是,時間管理的辦法再多,終究要家長在生活裡不斷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