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漳州市薌城區紀委開啟了一場尋找廉政文化名人之旅。在天寶鎮謝溪頭村村部,他們發現了一座久經風霜的古墓碑。經歷百年風吹日曬,墓碑早已殘損不堪,但碑上鐫刻的墓志銘仍依稀可辨。志文題為「明故山東按察司副使吾溪謝公墓志銘」,記載的是明朝清官謝彬。
謝彬,字文華,嘉靖年間考上進士,官至山東按察司副使,世居漳州月港。在史料記載中,他是個海瑞式的人物,人比王僧孺。
將謝彬與海瑞相提並論,不僅因為二人同年出生,同年去世,更源自他們同樣剛正不阿,廉白守正。謝海二人曾先後任雲南清吏司主事,並都在此職位上幹過兩件「大事」:罵皇帝,「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與當朝權相嚴嵩及其黨羽「對著幹」。
謝彬任山東按察司副使時,當地豪門大戶王景陽作奸犯科,為此謝彬秉公執法,下了逮捕令。於是,王景陽持重金求助梁紹儒。梁紹儒與當朝權相嚴嵩私交甚篤,一度仗勢欺人,為患一方。梁紹儒受託前來遊說求情。對於謝彬而言,這本是一次難得的高攀機會,但他不為所動,依然秉公執法,最終讓王景陽身陷囹圄。
得罪了當朝炙手可熱的權相,謝彬「攤上大事」了。一時間,讒言四起,趁機構陷者大有人在。謝彬的大好官途就此到了頭。同朝為官的刑部左侍郎王宗沐曾撰文,為謝彬下了甚為中肯的註腳:「公以正禔身,以法佐人。」
《廣州府志》則將謝彬比作南梁文學家王僧孺。王僧孺一生為官清正,任南海太守時,對舶物一無所取,幹事付出不計賞酬,恥於雁過拔毛。《梁書》記載稱,當時吏治腐敗,罕有廉白者。而王僧孺者可謂鳳毛麟角。
謝彬正是少數派中的一個。隆慶年間,倭寇為害沿海地區,兩廣叛亂再次開演。當時的首輔高拱派出殷正茂平叛獲得凱旋。論功行賞時,殷正茂與一眾文武官員均加官晉爵,風光無限,卻唯獨沒有謝彬的份。當時,謝彬就在廣州知府任上,並一手操辦糧草。這本是頗有油水的差事,但謝彬一無所取,是平叛過程中的大功臣。
按理說,這麼有才幹的人理應提拔,可事實並非如此。究其根源,或許可從《明史》中的記載窺見一斑。高拱推薦殷正茂率軍平亂時,曾有大臣反對,稱其貪腐無度。為此,高拱表示:「萬金予正茂,縱乾沒者半,然事可立辦。」言下之意,只要事情能辦成,縱使貪汙一般軍費,也在所不惜。
官場失意,但謝彬為任一方,依然勤勉蒞事,官績有目共睹。由於工作表現突出,不少平步青雲的大好機會紛至沓來。連當時負責製造「官帽子」的吏部尚書萬鏜都看上謝彬了,想將其招至麾下。
不過,謝彬深知萬鏜是個擅長貪汙賄賂之人,對其不屑一顧。因此,他在萬鏜欲招致時,不跑不送,不為所動,推辭再三。結果不言而喻,謝彬再次與高官厚祿失之交臂。對於萬鏜之流,謝彬捨不得花錢。但對於家人朋友,他卻是出了名的慷慨大方。史料稱:「日用居室之資,必以與諸弟共,已無私焉。」(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陳藝泉 楊怡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