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景縣文物保護部門獲悉,該縣文廣新局文物保護人員在留智廟鎮甘官屯村幹部的協助下,新發現並挖掘出土一通清康熙三十年所立大墓碑文物,為豐富古景州歷史,提供了新的歷史文物佐證。
該墓碑碑體高174釐米,寬68釐米,厚20釐米,底座丟失,加上底座應有2米以上,材質為通體花崗巖石質,表面光滑平整,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大墓碑正面鎏刻的書法極佳的古典字體。
經文物專家研究,大墓碑正面鎏刻三豎排共31個字,第一豎排字體小,字類似抬頭,共13字:「康熙叄拾年歲次辛未孟秋之吉」;中間豎排為特大字體,共11字:「皇清太學生友彝張公之墓」;第三豎排落款小字共7字:「男張霱張霨奉祀」。
經景縣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楊永華等人查閱《民國景縣誌》記載的明清「科名表」,這個康熙三十年(1691年)的墓碑主人為「皇清太學生友彝張公」,是明清時期著名的在古景州號稱「南張」的「景州棗林張」九世歲貢生張國鼎(字友彝)的墓碑。《景州志》記載進一步表明,張國鼎系「棗林張」八世明朝萬曆癸丑科(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進士,曾做過明朝太僕寺正卿,資治尹,誥授大中大夫(正三品)的張文熙的次子,並且,在《景州志》卷十的「仕進」篇第「九十」頁,明確記載有張國鼎(字友彝)的名字。立碑落款的張國鼎長子張霱是附監生,次子張霨在《景州志》「科名表」上記載為「癸酉科(康熙三十二年,1683年)武舉人」。
按照《景州志》提供的墓碑主人張國鼎是「棗林張」九世後裔的線索,景縣文物歷史研究專家們又專門查閱了起源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已歷八版六百多年的「棗林張」1922年刊刻的《張氏族譜》,發現記載如下:「文熙次子,國鼎,字友彝,歲貢生,配祁氏,子霱、霨……」《張氏族譜》成為與《景州志》記載相互驗證歷史的難得的古典文獻資料,難怪有文史專家說,老族譜是繼地方志之後驗證地方歷史的最重要歷史文獻之一。
曾經出版過《景州筆譚》《景州史苑》以及《歷史的天空—景縣古代墓誌釋讀》的景縣文史專家、原縣政協主席鄧文華的研究顯示,墓碑主人張國鼎所屬的「棗林張氏家族是繼南北朝高封二氏之後景州崛起的又一名門望族……其家族之興盛,取得功名、出仕為官人員之多,是唐宋以來景縣歷史上之佼佼……「棗林張」家族在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至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長達5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取得科名及出仕為官的共有374人,其中,進士2人,舉人16人,監生214人,貢生64人。以官品計,正二品1人,從二品1人,正三品2人,正四品10人,從四品4人,正五品18人,從五品4人,六品及以下101人,載入民國《景縣誌》18人。並且,甘官屯部分土地在明清時期曾是「棗林張」家族莊園,所以在甘官屯土地上發現鄰近的以前棗林村起家的「棗林張」後裔墓碑並不奇怪。鄧文華表示,此墓碑的出土對古景州歷史研究以及「棗林張」一族在明清時期歷史研究均提供了很好的歷史文物佐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據了解,該墓碑由景縣文廣新局主管文物副局長韓志芳帶領縣文物保護人員進行挖掘,後動用大型機械送至景縣文物金石館保存,做進一步研究。
另據景縣文物保護所金石館工作人員介紹,加上這通新出土的張國鼎的大墓碑,景縣金石館保存的「棗林張」不同輩分後裔墓志銘石碑及大墓碑總數已達12塊,為明清時期時間跨度長達五百年的古景州歷史研究提供了連續輩分跨度10代以上的墓石文物實物,必將對古景州的人文歷史研究起到積極作用。(張海燕)
來源:衡水晚報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