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縣發現清康熙三十年歲貢生張國鼎大墓碑文物

2020-12-17 河北新聞網

日前,從景縣文物保護部門獲悉,該縣文廣新局文物保護人員在留智廟鎮甘官屯村幹部的協助下,新發現並挖掘出土一通清康熙三十年所立大墓碑文物,為豐富古景州歷史,提供了新的歷史文物佐證。

該墓碑碑體高174釐米,寬68釐米,厚20釐米,底座丟失,加上底座應有2米以上,材質為通體花崗巖石質,表面光滑平整,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大墓碑正面鎏刻的書法極佳的古典字體。

經文物專家研究,大墓碑正面鎏刻三豎排共31個字,第一豎排字體小,字類似抬頭,共13字:「康熙叄拾年歲次辛未孟秋之吉」;中間豎排為特大字體,共11字:「皇清太學生友彝張公之墓」;第三豎排落款小字共7字:「男張霱張霨奉祀」。

經景縣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楊永華等人查閱《民國景縣誌》記載的明清「科名表」,這個康熙三十年(1691年)的墓碑主人為「皇清太學生友彝張公」,是明清時期著名的在古景州號稱「南張」的「景州棗林張」九世歲貢生張國鼎(字友彝)的墓碑。《景州志》記載進一步表明,張國鼎系「棗林張」八世明朝萬曆癸丑科(明萬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進士,曾做過明朝太僕寺正卿,資治尹,誥授大中大夫(正三品)的張文熙的次子,並且,在《景州志》卷十的「仕進」篇第「九十」頁,明確記載有張國鼎(字友彝)的名字。立碑落款的張國鼎長子張霱是附監生,次子張霨在《景州志》「科名表」上記載為「癸酉科(康熙三十二年,1683年)武舉人」。

按照《景州志》提供的墓碑主人張國鼎是「棗林張」九世後裔的線索,景縣文物歷史研究專家們又專門查閱了起源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已歷八版六百多年的「棗林張」1922年刊刻的《張氏族譜》,發現記載如下:「文熙次子,國鼎,字友彝,歲貢生,配祁氏,子霱、霨……」《張氏族譜》成為與《景州志》記載相互驗證歷史的難得的古典文獻資料,難怪有文史專家說,老族譜是繼地方志之後驗證地方歷史的最重要歷史文獻之一。

曾經出版過《景州筆譚》《景州史苑》以及《歷史的天空—景縣古代墓誌釋讀》的景縣文史專家、原縣政協主席鄧文華的研究顯示,墓碑主人張國鼎所屬的「棗林張氏家族是繼南北朝高封二氏之後景州崛起的又一名門望族……其家族之興盛,取得功名、出仕為官人員之多,是唐宋以來景縣歷史上之佼佼……「棗林張」家族在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至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長達5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取得科名及出仕為官的共有374人,其中,進士2人,舉人16人,監生214人,貢生64人。以官品計,正二品1人,從二品1人,正三品2人,正四品10人,從四品4人,正五品18人,從五品4人,六品及以下101人,載入民國《景縣誌》18人。並且,甘官屯部分土地在明清時期曾是「棗林張」家族莊園,所以在甘官屯土地上發現鄰近的以前棗林村起家的「棗林張」後裔墓碑並不奇怪。鄧文華表示,此墓碑的出土對古景州歷史研究以及「棗林張」一族在明清時期歷史研究均提供了很好的歷史文物佐證,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據了解,該墓碑由景縣文廣新局主管文物副局長韓志芳帶領縣文物保護人員進行挖掘,後動用大型機械送至景縣文物金石館保存,做進一步研究。

另據景縣文物保護所金石館工作人員介紹,加上這通新出土的張國鼎的大墓碑,景縣金石館保存的「棗林張」不同輩分後裔墓志銘石碑及大墓碑總數已達12塊,為明清時期時間跨度長達五百年的古景州歷史研究提供了連續輩分跨度10代以上的墓石文物實物,必將對古景州的人文歷史研究起到積極作用。(張海燕)

來源:衡水晚報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綏中歷史上的貢生
    貢生大致分為歲貢、恩貢、副貢、拔貢及優貢五種,故又合稱為「五貢生」。綏中地區在明清兩代可考證的貢生有167名。  開始為每六年選拔一次,清代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改為每十二年一次。名額為每個府學2名,每個州、縣學各1名。一、朱國梓:字鄧林,前屯衛人,明天啟元年辛酉貢。二、宮家璧:順治十年任江南蘇松兵備道,康熙初年任湖南興屯道。三、趙(靜):教諭銜,未仕。
  • 英都翁山洪氏舉人貢生簡介
    從明嘉靖乙酉年(1525)東二房九世洪庭實首中舉人、嘉靖戊戌年(1538)洪庭桂(庭實弟)首登進士後,直至1905年廢除科舉,380年之間,翁山洪氏先人共登文進士1 7人,武進士1人,舉人65人,貢生63人。他們通過科舉進入仕途,足跡遍及神州各地,實現人生理想,建功立業。許多優秀人物彪炳史冊,載譽千秋。
  • 武安這塊清代貢生的墓志銘反映了一夫一妻和門當戶對
    據文管所同志介紹,像韓一清這樣的貢生的墓志銘碑,目前發現的還不是很多。可不知道怎麼回事,韓一清考了 30年,始終也沒有考取舉人。直到康熙33年(1694年),都51歲了,成了名副其實的老資格的「廩生」。按照明清慣例,老資格的「廩生」歲數大了,就要自然晉級為「貢生」,這一過程叫做「挨貢」。 韓一清弄了一個「貢生」,才算秀才出貢,相當於在縣學畢業,成了國子監的監生(俗稱太學生),取得了出仕做官的資格。
  • 邵武和平古鎮發現清康熙年間「御茶園」石碑
    近日, 在邵武市和平古鎮西北部的坪上村, 發現一塊清康熙五十八年間豎立的 題額為「龍橋記」的石碑。
  • 原來嚴貢生是這種貢生!吳敬梓隨便安個身份都在諷刺,果然是大師
    它指的是用地方上貢的學子的身份進入國子監,因為這些上貢的學子,通常是各地的生員(俗稱的秀才),所以又被叫做「貢生」。「貢生」成為制度是在元代,到了明清時期貢生制度細節逐漸逐漸完善,貢生的來源渠道也逐漸擴大。
  • 貢生在科舉時代屬於什麼級別,為何同是貢生又有許多名目?
    他自我介紹說:「去歲宗師(分管一省教育的長官學政)案臨、幸叨歲薦。」然而他的學識和文筆,受到兩位遠親的質疑。王德、王仁也是入學的秀才,王仁問王德:「他家大老(指嚴貢生)那宗筆下,怎麼會補起廩來的?」王德解釋說:「這是三十年前的話,那是宗師都是御史出來,知道什麼文章!」言外之意,就是看不起嚴貢生的文章。
  • 蒲松齡是文豪級人物,為什麼年過七十僅有歲貢生資格?
    令人不解的是,一個文豪級別的人物,為什麼科舉屢戰屢敗,幾乎一輩子當私塾教師,逾七十歲才獲得一個歲貢生資格,真格讓人感到十分奇怪。(一)因家庭糾紛被迫中斷學業1640年蒲松齡出生於一個小地主兼商人家庭。由於家道中落,且有四個兒子,父親請不起私塾教師,只好親自教孩子們讀書學習。
  • 古代發現現代流行的口語,現代工藝的文物,真的存在穿越嗎?
    隨著越來越多的古代遺蹟被挖掘出來,考古專家們更是在古代的遺蹟中發現了大量令人意想不到的出土文物。這些出土的文物是在工藝還是製作技術上都不是那個年代應該所能夠生產出來的東西。這樣的發現真的不禁讓人有些疑惑,難道真存在穿越古今這樣離奇的事情?不然對於這些在那個時期無法生產的文物又將作何解釋呢?
  • 男子發現拱券文字 推測寧波運河橋重建於清康熙時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古橋採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每節六塊券石,橋上每一塊券石都有浮雕,荷葉頭、蓮花座,中間字堂還刻上了捐助者姓名,朱先生說,在寧波古橋中,這是他發現的唯一一例。  1986年,運河橋和陡塘橋、沙灘橋一起,被公布為慈谿縣文保點;2011年,街河五座石橋被集體公布為慈谿市文物保護單位。
  • 嶺南寫真:廣東德慶發現康熙年「大夫第」建築
    嶺南寫真:廣東德慶發現康熙年「大夫第」建築 2008年05月05日 00: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肇慶五月四日電 題:廣東德慶驚現康熙年
  •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四年 山東發現了這些寶貝
    齊魯網4月7日訊(記者 朱訓壯 陳志富)讓我們來看看,從2012年開始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4年來山東省到底發現了哪些重要文物:年代跨度大致從順治十四年(1657年)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近30年。董樵,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冊頁共收錄了董樵的23位友人為其所作詩、書、畫、志等24幅作品。
  • 踏腳石竟是清代皇封 「儒林郎庠生」墓碑
    3月16日下午,筆者聞訊後,與南靖縣文物工作者江清溪前往一探究竟。江清溪將這個古墓碑拓印下來,原本模糊不清的碑文清晰起來,墓碑鐫刻的文字如下:「清皇勒贈 儒林郎庠生祖考大淵黃先生 太安人原配祖妣徽敬蔡太君 墓」「承重 次房 三房 孫州同知 啟正 中憲大夫 啟祥 啟禧 邑庠生啟焦 伯寬」「會孫邑庠生 天生 三甲 志道 甸華 歲進士 鼎吉 郡庠生 千齡 邑廩生 春暉州司馬光彩 邑庠生流邑庠生 春霆邑庠生 超 歲進士 春榮 歲進士
  • 福州閩侯發現朱熹弟子墓 墓碑被村民當作井欄
    包華/圖)宋代儒學大師——北山先生的墓碑,被村民當作井欄二十多年,也讓這座古墓隱匿了起來。12日,記者從閩侯縣博物館了解到,古墓墓碑已經找到,博物館和村裡共同恢復了古墓的大致範圍。據悉,北山先生名為陳孔碩,是朱熹嫡傳弟子。福州響噹噹的芙蓉園,第一任主人就是北山先生的兒子陳韋華。半山腰發現墓碑「這座宋代古墓在道光年間的《福建通志》、民國的《閩侯縣誌》上,都將地點記載錯了。」
  • 河北景縣中學、景縣第一中學2020年招生公告(二)
    河北景縣中學、景縣第一中學聯合公告1、中考成績今天晚上21:30以後開始錄入,錄取通知書同步填寫。支付寶繳費如有不明事宜,可諮詢學校技術支持電話0318-2057226,0318-20532904、繳費成功後即可填寫新生報名信息(也可以等到第二天填寫),信息填寫必須在電腦上填寫(信息量太大,手機上無法完成),信息填寫必須詳細,避免因信息不全造成的大禮包無法送達。
  • 【尹氏文化】「庠生、邑庠生、廩生、太學生、貢生、舉人、貢士」的來歷
    如元柯丹邱《荊釵記·會講》:家無囊橐,忝列庠生之數」清劉大櫆《吳君墓志銘》:子一人,定,邑庠生。(圖1.以下為崇珂公下鼎福公支系高品公支系譜摘錄)後凡初入學者皆謂之附生,其歲、科兩試等第高者可補為增生、廩生。廩生中食廩年深者可充歲貢。 清制略同。 參閱《明史·選舉志一》、《清史稿·選舉志一》。明府、州、縣學生員最初每月都給廩膳,補助生活。名額有定數,明初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每人月給廩米六鬥。清沿其制,經歲、科兩試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廩名義。名額因州、縣大小而異,每年發廩餼銀四兩。
  • 震撼你的眼球,臺北故宮博物館的清代活佛文物大展!
    展覽也通過御製經序、內廷文物、藏地唐卡造像等,介紹清初諸帝與藏傳佛教的互動,以及格魯派的傳承發展。本件宗喀巴金像為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清宮造辦處按照乾隆四十五年,六世班禪進獻西藏〈宗喀巴像〉而制,當時製作了三尊,兩尊是紫金版,一尊是純金版。宗喀巴雙手胸前成說法印,手中各捻一莖蓮花;花頂左側託經,右側託劍,皆象徵智慧,亦說明黃教創教祖師為文殊化身。
  • 深山發現一塊墓碑,碑上有個錯別字, 專家看後興奮說: 找到了陳圓圓...
    1681年,當清軍殺入雲南昆明城之後,陳圓圓就不知所蹤。此後,關於陳圓圓的最終下落一直成為歷史專家研究的對象,這不在2010年專家們終於有一個驚人的發現:吳三桂死後,陳圓圓便帶著吳三桂的兒子吳啟華、孫子吳仕傑,在吳三桂生前親信們的護送下,逃到貴州一片原始森林裡,這個地方就是現在貴州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
  • 八歲登基,權臣當道,康熙如何親政,如何成為「千古一帝」?
    大家都知道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八歲登基,少年時誅殺權臣,成年後先後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徵噶爾丹、保衛雅克薩,以尼布楚條約確保清王朝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控制,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
  • 武進發現明代將軍墓碑 主人系明開國將領伯祖父
    有市民日前向本報記者反映,在武進區橫山橋鎮金豐村的敦睦堂俞氏宗祠東側山牆外,有一塊標有「故明信武將軍德成公、信德夫人夏侯氏之墓」的金山石墓碑,希望能得到進一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