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發現拱券文字 推測寧波運河橋重建於清康熙時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清朝葉聲聞《白湖竹枝詞》有一句:「三板紅船獨櫓搖,春風遊女尚垂髫;東西一一逢橋數,記取陡塘第七橋」。

  這裡說的,是觀海衛鳴鶴古鎮街河之上的七座古橋,自東向西,分別是陡塘橋、世德橋、三槐橋、東大橋、運河橋、普安橋和沙灘橋。

  如今三槐橋和東大橋已改建,剩下的五座古橋中又以運河橋歷史最長。它位於鳴鶴古鎮老街的中段,南北跨街河。這裡曾是古鎮的商貿中心。

  這座橋到底建於何時,又是何人所建,目前只在光緒《慈谿縣誌》中有一句模糊的記載,「運河橋,縣西北五十五裡,國朝己酉(1669年)進士葉昌修。」

  但慈谿人更願意相信另一個說法:這座橋始建於宋代;古時的官鹽,就是從這運河橋下源源不斷地運出來的。

  昨天,寧波一位民間的古橋研究愛好者朱永寧,在運河橋的拱券上,找到了建橋年代的重要佐證。

  關於這位古橋研究愛好者——

  他是寧波古橋活地圖

  已經關注運河橋15年

  在寧波,說到古橋,朱永寧先生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

  年過六旬的他,從1997年開始孤身一人尋訪散落在寧波各地的古橋,至今已踏訪了600多座;他為這些古橋建了一份檔案,從古橋橋名、所屬鄉鎮、建造年代、孔數、橋型、完好程度到是否有橋額、橋聯,甚至建梁的主要建築數據,都有詳盡的記載。可以這麼說,寧波的古橋,只要朱先生看一看照片,這橋的位置在哪裡,年代建造是什麼時候,他都能一口報出來。

  他對寧波古橋的研究,圈內人很推崇,也得到了寧波文保部門的關注。一位考古專家說,朱先生做的工作,為文保部門研究古橋,保存歷史資料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運河橋,就是一座他牽掛了十多年的古橋。

  在鳴鶴古鎮,街河上五座老橋依水而建,或為拱橋,或為平橋,造型古樸,雕飾精美,頗具江南水鄉特色。運河橋,是鳴鶴古鎮上三座石拱橋中最大的一座。

  十五年前,朱永寧先生第一次走進古鎮時,就被運河橋吸引了。

  這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淨跨有5.01米。橋面極薄,淨寬2.46米,緊貼拱券,橋牆用條石錯砌。兩頭坡道八字形,各有臺階12級,坡長4.38米。兩側設有六塊欄板、八根望柱、四塊抱鼓,柱頭雕蓮頭,看起來很有歲月的痕跡。

  原先運河橋的外側刻有橋名,但後來字毀了。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古橋採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每節六塊券石,橋上每一塊券石都有浮雕,荷葉頭、蓮花座,中間字堂還刻上了捐助者姓名,朱先生說,在寧波古橋中,這是他發現的唯一一例。

  1986年,運河橋和陡塘橋、沙灘橋一起,被公布為慈谿縣文保點;2011年,街河五座石橋被集體公布為慈谿市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運河橋的身世——

  建於宋代、清康熙還是清鹹豐

  三種猜測從未平息

  運河橋建於何年,又是何人所建?

  早在明嘉靖《寧波府志》中已有「運河橋」的錄名,始建年代不詳。至於現橋建造年代,志書雖有記載,但無實物佐證,所以,長久以來,運河橋的身世一直是個謎。

  目前,文保部門比較認可的一個說法是:橋建於清康熙年間。

  光緒《慈谿縣誌》記載,「運河橋,縣西北五十五裡,國朝己酉(1669年)進士葉昌修。」這也是運河橋迄今為止的唯一記錄。

  歷史上,葉昌是葉氏名人之一。光緒《慈谿縣誌》的《選舉下》卷和《列傳八》卷所載,「葉昌,字子常,號鶴山,康熙四十五年進士,由內閣中書改授廣東靈山縣知縣,兼攝海防同知,興學勸農,有古循吏風,民懷其德,立祠祀之。」

  可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葉昌是在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中的進士,他怎麼會在1669年以進士身份修橋呢。

  所以慈谿老百姓更願意相信第二個版本:橋是宋代留下來的。

  鳴鶴古鎮因鹽而興,早在北宋,就是一個有名的鹽場。

  宋制有規定:「凡鹽之入,置倉以受之」,鳴鶴場南面有座山叫鹽倉山,舊時有地名叫鹽倉前,也就是現在的鹽倉村。古時候,官鹽先入倉,然後從這運河橋邊源源不斷地運出,運河橋由此而來。

  「既然運鹽的時候,就有橋了。那橋會不會是宋代的呢?」持這種看法的人,不在少數。

  此外,還有一個說法,橋建於清代鹹豐年間。

  這種說法唯一的證據,是橋西側橋牆邊,立了一塊小小的捐資碑,寫著清鹹豐九年(1859年),刻有六筆捐資,首筆最多,「錢叄拾五千」,末二筆是「錢拾千」,六筆款項一共是壹百柒拾六千文。

  「這些錢,造橋肯定是不夠的。而且之後的光緒《慈谿縣誌》,也就沒有提及這次修橋。」朱先生本人一直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而且,「修」,在古橋的記述中是個非常模糊的概念,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甚至將在原址上重新建造也稱為「修」。

  不過,他告訴記者,石拱橋的修繕,修得最多最頻繁的是橋面,比如欄柱脫落、臺階凹陷、面石鬆動等;其次就是橋牆外凸、塌落等。如果遇到拱券變形或基礎沉陷,就必須重建了。

  「如果拱券是康熙年間所砌,按理,葉昌一定會佔據突出的位置;但實際上不是這樣,所以拱券的年代會不會更早呢?」朱先生說,橋上的浮雕,荷葉頭、蓮花座,中間字堂上,刻上了捐助者姓名,也許搞清這些字刻,或許就能解密橋的建造之謎了。

  關於修建年代的確認——

  埠頭邊的兩塊拱券

  或能佐證縣誌記載

  每一次去鳴鶴古鎮,老朱都會去運河橋的埠頭邊看看,希望能找到相關線索,但因為字堂風化嚴重,除了少許幾個字外,找不到紀年,他一直沒有收穫。

  直到昨天,朱先生再度來到鳴鶴古鎮,新發現了埠頭邊的拱券文字。朱先生拍了一些照片,在電腦上放大後,辨出了其中兩塊的內容——捐贈者寫著「信士葉德十六同妻王氏喜舍」、「信士葉德廿三同妻陳氏喜舍」。

  「葉德十六、葉德廿三是鳴鶴葉氏德字輩的排行,只要找到這二人,即使沒有建橋的確切紀年,也能基本斷代了。」

  他得到慈谿的一位藏家的幫助,在光緒年間纂編的《鳴鶴葉氏宗譜》殘卷中,查到了葉德十六的名字。

  德字輩是十一世,按照家譜記載倒退上去,確實是在康熙年間;這基本就能驗證,現存的運河橋,拱券為康熙年間所築,至今約三百年。

  「這一發現,證實了《慈谿縣誌》其中一部分的記載:橋是修建於康熙年間。」

  那麼,為什麼明代就會有運河橋的記載,葉昌在其中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朱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猜測:運河橋古來有之,只是後來因故消失了。康熙年間的那次修建,應該原址重建。而記載中的「葉昌」,因為是當地名人,所以被推舉掛名,造橋的錢,其實是由眾姓一起募捐的。

  而橋欄、橋牆等石構,根據其風化程度,他認為,是在鹹豐九年又重新進行過修繕。這也能解釋橋西捐資碑的存在。記者 鄒洪珊

相關焦點

  • 行過許多地方的橋 這些溫州的特色古橋你走過嗎
    中孔橋面板西南外側陰刻楷書「榜眼橋」和「弘治戊午推官何鼎哲、王道立」、「共和辛酉冬月重建」銘文,東北側陰刻楷書「榜眼橋」和「康熙甲申仲夏重建」、「共和辛酉冬月重建」銘文。  2003年維修時,在橋面兩側增設石質欄杆,橋端西北側增設花崗巖臺階。榜眼橋南側百米處新建經元及第、會魁及第坊,牌坊上有「明旨贈禮部尚書諡文定王瓚」、「恩榮」、「榜眼」等大字,其中碑石「文定王瓚」為古物。
  • 中國名橋,每一座都是建築史上的奇蹟
    趙州橋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稱「大石橋」。趙州橋結構新奇,造型美觀,全長50.82米,寬9.6米,跨度為37.37米,是一座由28道獨立拱券組成的單孔弧形大橋。此橋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 穿越光陰三百載 《康熙南巡圖》再現鐘樓運河盛景|新聞中心|中國...
    早在三百多年前,鐘樓便是常州最繁華的中心    《康熙南巡圖》再現鐘樓運河盛景        米市河岸商家鱗次櫛比,文亨橋橫跨運河之上,春日的江南眾人盛裝出行,沐浴在廟會出會的喜慶之中……近日,「龍城紀盛——《康熙南巡圖》文獻研究展」亮相常州美術館,其中第6卷重點描繪了康熙從瓜洲渡江登金山
  • 寧波的古詩文地名
    寧波鼓樓(拍攝於1976年) 餘德富 攝日新街(拍攝於1995年) 徐勇 攝徐春偉走在寧波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大街小巷,略加留意,就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古老地名。因地近古西社壇,舊有詠歸橋得名。日新街。語出《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鄞縣通志》載:「日新街,北至東大路,西至東殿廟跟,東至崔衙街。」光緒《鄞縣誌》載:「日新街,本城守都司基。清道光二十五年善後案內變為民業,開設塵肆,中取一街,名以日新。」民國時,街兩側多商肆,以有汲綆齋、競新書店、新學會社、文明學社、明星書店五大書店聞名。
  • 請你到紹興運河園來欣賞古橋遺存
    我國著名橋梁專家唐寰澄教授曾為運河園中的「古橋遺存」題字:古越多名橋,然時代進步,不變有礙於與時俱進者,今遷而存之,既保護文物,又類聚群分,以清脈絡。子孫永寶,豈不快哉!這裡有古橋的組裝和按古橋技藝的仿造,以及原構件的展示,讓人似乎能感覺穿越時空,走近歷史。留給人們懷舊和欣賞。
  • 寧波古村落探尋之古橋訪記:大涵山橋
    所以用「刀鋒」來形容此橋也是恰如其分!!據鄞州地方志記載,大涵山橋始建於唐代,該橋在明代萬曆年間重建,在清代道光年間、宣統年間重修橋牆和纖道。為一座三孔、二墩(直豎)的石結構三眼平板橋。於是,當地鎮政府會同文化、水利部門在古橋附近新建了一座投資50萬元的新橋;1997年,在興建同三線高速公路時,為避讓這座貌不驚人的古橋,甚至不惜多花了數百萬元劈山繞道。現在這座橋所在的位置就是:鄞州公安分局東吳派出所大堰山執勤點治安崗亭對面!!
  • 讓天津南運河水「清」、「活」、「美」
    王世海認為,汙水汙染河道水體造成了南運河水不「清」、水系聯通不暢造成了南運河水不「活」、水系兩岸生態不均衡造成了南運河水不「美」、運河文化挖掘保護不夠、開發進度緩慢造成了南運河現代功能發揮不充分。&nbsp&nbsp&nbsp&nbsp王世海調研後發現,南運河開發利用保護規劃缺乏全市統籌,各區各自為戰;受規劃等因素影響,開發利用不平衡,建設緩慢,以大運河遺產為依託的文化旅遊產業只是在局部節點,運河文化旅遊產業帶尚未形成。更為憂心的是,南運河沿線遺存、遺址很多,現存的院落、文物很雜,維護和開發卻有限,文化經濟效益未能充分發揮,功能利用強度低。
  • 橫跨如泰運河上的這八座橋,你都走過嗎?
    自古有水便有橋 綿長的運河上 泰興人以勤勞智慧建造了 一座座飛架南北的橋 或氣勢恢弘 或精巧現代 或簡約渾厚
  • 行走大運河 | 詩人多次吟詠的州橋,見證了開封運河的鼎盛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向前  公元1170,南宋官員範成大奉命出使金國,渡過淮河,踏上中原土地,路過舊都汴京開封時,寫詩一首: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詩文裡的州橋,正是北宋大運河漕運發達的一個象徵。北宋以開封為都城,開封以漕運為支撐,開封與漕運共舞,在歷史上點燃了耀眼光芒。10月25日,河南省「行走大運河」網絡媒體採訪團來到開封,依託開封漕運的,探尋運河千年煙雲。  根據史書記載,北宋中晚期的城市人口,最高達到150萬。而在同一時期,世界上其他的大城市,比如巴格達、羅馬、倫敦,城市人口都只在4萬到20萬之間。
  • 寧波名橋•黃楊橋:新舊「嫁接」,百年古橋獲新生
    派粉們大家好,又到了《寧波黨史地方志》欄目時間。 今天,我們為大家說道說道黃楊橋的前世今生。黃楊橋,又稱何陽橋、河娘橋,位於鎮海區九龍湖鎮長石行政村(舊為鄉,屬慈谿縣轄)黃楊自然村。南北向跨中大河,為昔日鎮北、慈東北往保國寺、洪塘、慈谿老縣城的通道要津。北距長石至文溪公路約500米,東距長石至保國寺公路約100米。 黃楊橋始建年代不詳,據傳宋元時就有此橋。
  • 漢口最後古橋藏身拆遷廢墟 始建於清康熙年間
    新砌的圍牆已被扒開,露出花崗巖石欄,「保壽礄」3個楷書紅字依稀可辨。「保壽礄」,才是橋的本名。這座橋,目睹了漢正街的驚人變遷。  礄口依漢水興起,古時多河流灘涂。漢正街這片繁盛之地,昔日卻有一條玉帶河,河上曾建橋30餘座,如多福橋、燕山橋、延壽橋等,後來河流淤塞,僅存保壽橋。這些橋皆以石頭砌成,因此這一片就成了「礄口」,沿用至今。
  • 雨中漫遊寧波西塘河,古橋橫臥,鄉村如畫,這就是江南煙雨調嗎?
    西塘河是寧波的一條運河,宋朝開挖,歷經數個朝代,到現在將近一千年了,居然沒有被淤泥填埋而消失,是很了不起的事。西塘河上有幾座古橋,到現在都堅固非常,不得不感嘆古人的質量意識和工匠精神。今天的西塘河不再是寧波人運輸的主力,它的旁邊開通了一條地鐵——寧波地鐵一號線。在西塘河和地鐵高架段之間修了一條長長的健身步道,兩旁綠樹成蔭,很適合夏季避暑。
  • 永和橋及龍泉廊橋群
    風吹散了她的長髮,使得她的臉隱藏著,我照樣看不清這個年輕女人的臉龐。  一個掂著肚子的中年男子,抄著手走上大橋,他的身後跟著一個年輕的女子,豔麗的扮相突然使得深灰色澤的大橋明媚起來,女子「咔咔」的高跟鞋在橋面上一路踩響。瞬間停止。中年男子牽著年輕女子的手摺了回來,嘟噥著:「這種破橋有什麼好看的。」  一個個人影從我身邊晃過,我沒有看清他們的面孔。
  • 去無錫百草園參加鍾書沙龍活動,先到清名橋上賞景
    從清名橋向北走,只有幾十米的路程,不著急,見轉悠轉悠。風有點大,寒意濃濃。前幾次去,許多好漂亮的年輕人,穿著酷酷的,今日再見,大多用冬衣裹起來,路上的行上也比往日少。清名橋下,有人在工作,安裝宣傳牌,用一把尺左量量,右量量。
  • 「運河原創」看康熙年間,寶應籍狀元王式丹的狀元考題是什麼?
    「策」題由皇帝殿試時親自在經史、政事、時事等方面設問,由應試者「對策」,用來考察應試者的學術水平和對國家政務管理的能力。作為一名現代人對古代殿試感到神秘好奇,考狀元的考題皇帝會問什麼樣的問題?下面我們來讀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寶應王式丹中狀元時的殿試「策」題。本殿試「策」題選自2006年鄧洪波、龔抗雲編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狀元殿試卷大全》。
  • 邵武和平古鎮發現清康熙年間「御茶園」石碑
    近日, 在邵武市和平古鎮西北部的坪上村, 發現一塊清康熙五十八年間豎立的 題額為「龍橋記」的石碑。
  • 雨天漫遊寧波西塘河,古橋橫臥,鄉間風景如畫,這是江南煙雨調嗎
    在寧波,西塘河是一條運河,宋朝時開鑿,歷經滄桑,如今已近千年,居然沒有被泥沙填埋而消失,真是令人嘆為觀止。西塘河上有幾座古橋,至今都很結實,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古人的質樸與工匠精神。如今,西塘河不再是寧波交通的主力軍,而在其旁邊開通了一條地鐵——寧波地鐵一號線。一條長的健身步道位於西塘河與地鐵高架橋之間,兩邊綠樹成蔭,非常適合夏天的避暑。
  • 趙州橋的姊妹橋,不僅能發出聲音,還有一個不易發現的古生物化石
    而弘濟橋的修建也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說。魯班有個妹妹叫魯妹,從小跟著哥哥學習建造橋梁,常常幫魯班出主意,想辦法。魯班在建造趙州橋時,魯妹建議魯班在橋的內部結構上改變一下,魯班不聽妹妹的,兄妹因此發生矛盾。魯妹一氣之下,隻身南下,來到永年滏陽河畔,發現水流很急,河上無橋,百姓生活不便。於是發揮自己的智慧,和村民一起建造此橋,要和哥哥一比高低。
  • 擊水大運河|從北麗橋的石拱橋上跳水,需要勇氣和技術
    文 | 蔣利鴻北麗橋1這幾天,央視《遠方的家》正在介紹大運河,有好幾集播出了我們嘉興段,就是我老宅門前的那條河。不禁憶起了少時的點點滴滴。我老宅在中基路,離大運河只幾十米。夜晚,運河一片寧靜,皎潔的月光下,水面泛著銀光,不時有小魚倏忽躥出水面,激起一片小小的浪花,柔情而浪漫。到了三年級夏天,我長大了一點,看到小夥伴們在運河裡來回遊弋非常愜意,就忍不住在放學後也下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