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葉聲聞《白湖竹枝詞》有一句:「三板紅船獨櫓搖,春風遊女尚垂髫;東西一一逢橋數,記取陡塘第七橋」。
這裡說的,是觀海衛鳴鶴古鎮街河之上的七座古橋,自東向西,分別是陡塘橋、世德橋、三槐橋、東大橋、運河橋、普安橋和沙灘橋。
如今三槐橋和東大橋已改建,剩下的五座古橋中又以運河橋歷史最長。它位於鳴鶴古鎮老街的中段,南北跨街河。這裡曾是古鎮的商貿中心。
這座橋到底建於何時,又是何人所建,目前只在光緒《慈谿縣誌》中有一句模糊的記載,「運河橋,縣西北五十五裡,國朝己酉(1669年)進士葉昌修。」
但慈谿人更願意相信另一個說法:這座橋始建於宋代;古時的官鹽,就是從這運河橋下源源不斷地運出來的。
昨天,寧波一位民間的古橋研究愛好者朱永寧,在運河橋的拱券上,找到了建橋年代的重要佐證。
關於這位古橋研究愛好者——
他是寧波古橋活地圖
已經關注運河橋15年
在寧波,說到古橋,朱永寧先生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
年過六旬的他,從1997年開始孤身一人尋訪散落在寧波各地的古橋,至今已踏訪了600多座;他為這些古橋建了一份檔案,從古橋橋名、所屬鄉鎮、建造年代、孔數、橋型、完好程度到是否有橋額、橋聯,甚至建梁的主要建築數據,都有詳盡的記載。可以這麼說,寧波的古橋,只要朱先生看一看照片,這橋的位置在哪裡,年代建造是什麼時候,他都能一口報出來。
他對寧波古橋的研究,圈內人很推崇,也得到了寧波文保部門的關注。一位考古專家說,朱先生做的工作,為文保部門研究古橋,保存歷史資料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運河橋,就是一座他牽掛了十多年的古橋。
在鳴鶴古鎮,街河上五座老橋依水而建,或為拱橋,或為平橋,造型古樸,雕飾精美,頗具江南水鄉特色。運河橋,是鳴鶴古鎮上三座石拱橋中最大的一座。
十五年前,朱永寧先生第一次走進古鎮時,就被運河橋吸引了。
這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淨跨有5.01米。橋面極薄,淨寬2.46米,緊貼拱券,橋牆用條石錯砌。兩頭坡道八字形,各有臺階12級,坡長4.38米。兩側設有六塊欄板、八根望柱、四塊抱鼓,柱頭雕蓮頭,看起來很有歲月的痕跡。
原先運河橋的外側刻有橋名,但後來字毀了。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古橋採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每節六塊券石,橋上每一塊券石都有浮雕,荷葉頭、蓮花座,中間字堂還刻上了捐助者姓名,朱先生說,在寧波古橋中,這是他發現的唯一一例。
1986年,運河橋和陡塘橋、沙灘橋一起,被公布為慈谿縣文保點;2011年,街河五座石橋被集體公布為慈谿市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運河橋的身世——
建於宋代、清康熙還是清鹹豐
三種猜測從未平息
運河橋建於何年,又是何人所建?
早在明嘉靖《寧波府志》中已有「運河橋」的錄名,始建年代不詳。至於現橋建造年代,志書雖有記載,但無實物佐證,所以,長久以來,運河橋的身世一直是個謎。
目前,文保部門比較認可的一個說法是:橋建於清康熙年間。
光緒《慈谿縣誌》記載,「運河橋,縣西北五十五裡,國朝己酉(1669年)進士葉昌修。」這也是運河橋迄今為止的唯一記錄。
歷史上,葉昌是葉氏名人之一。光緒《慈谿縣誌》的《選舉下》卷和《列傳八》卷所載,「葉昌,字子常,號鶴山,康熙四十五年進士,由內閣中書改授廣東靈山縣知縣,兼攝海防同知,興學勸農,有古循吏風,民懷其德,立祠祀之。」
可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葉昌是在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中的進士,他怎麼會在1669年以進士身份修橋呢。
所以慈谿老百姓更願意相信第二個版本:橋是宋代留下來的。
鳴鶴古鎮因鹽而興,早在北宋,就是一個有名的鹽場。
宋制有規定:「凡鹽之入,置倉以受之」,鳴鶴場南面有座山叫鹽倉山,舊時有地名叫鹽倉前,也就是現在的鹽倉村。古時候,官鹽先入倉,然後從這運河橋邊源源不斷地運出,運河橋由此而來。
「既然運鹽的時候,就有橋了。那橋會不會是宋代的呢?」持這種看法的人,不在少數。
此外,還有一個說法,橋建於清代鹹豐年間。
這種說法唯一的證據,是橋西側橋牆邊,立了一塊小小的捐資碑,寫著清鹹豐九年(1859年),刻有六筆捐資,首筆最多,「錢叄拾五千」,末二筆是「錢拾千」,六筆款項一共是壹百柒拾六千文。
「這些錢,造橋肯定是不夠的。而且之後的光緒《慈谿縣誌》,也就沒有提及這次修橋。」朱先生本人一直對這種說法表示懷疑。而且,「修」,在古橋的記述中是個非常模糊的概念,沒有一個明確的界限,甚至將在原址上重新建造也稱為「修」。
不過,他告訴記者,石拱橋的修繕,修得最多最頻繁的是橋面,比如欄柱脫落、臺階凹陷、面石鬆動等;其次就是橋牆外凸、塌落等。如果遇到拱券變形或基礎沉陷,就必須重建了。
「如果拱券是康熙年間所砌,按理,葉昌一定會佔據突出的位置;但實際上不是這樣,所以拱券的年代會不會更早呢?」朱先生說,橋上的浮雕,荷葉頭、蓮花座,中間字堂上,刻上了捐助者姓名,也許搞清這些字刻,或許就能解密橋的建造之謎了。
關於修建年代的確認——
埠頭邊的兩塊拱券
或能佐證縣誌記載
每一次去鳴鶴古鎮,老朱都會去運河橋的埠頭邊看看,希望能找到相關線索,但因為字堂風化嚴重,除了少許幾個字外,找不到紀年,他一直沒有收穫。
直到昨天,朱先生再度來到鳴鶴古鎮,新發現了埠頭邊的拱券文字。朱先生拍了一些照片,在電腦上放大後,辨出了其中兩塊的內容——捐贈者寫著「信士葉德十六同妻王氏喜舍」、「信士葉德廿三同妻陳氏喜舍」。
「葉德十六、葉德廿三是鳴鶴葉氏德字輩的排行,只要找到這二人,即使沒有建橋的確切紀年,也能基本斷代了。」
他得到慈谿的一位藏家的幫助,在光緒年間纂編的《鳴鶴葉氏宗譜》殘卷中,查到了葉德十六的名字。
德字輩是十一世,按照家譜記載倒退上去,確實是在康熙年間;這基本就能驗證,現存的運河橋,拱券為康熙年間所築,至今約三百年。
「這一發現,證實了《慈谿縣誌》其中一部分的記載:橋是修建於康熙年間。」
那麼,為什麼明代就會有運河橋的記載,葉昌在其中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朱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猜測:運河橋古來有之,只是後來因故消失了。康熙年間的那次修建,應該原址重建。而記載中的「葉昌」,因為是當地名人,所以被推舉掛名,造橋的錢,其實是由眾姓一起募捐的。
而橋欄、橋牆等石構,根據其風化程度,他認為,是在鹹豐九年又重新進行過修繕。這也能解釋橋西捐資碑的存在。記者 鄒洪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