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蔣利鴻
北麗橋
1
這幾天,央視《遠方的家》正在介紹大運河,有好幾集播出了我們嘉興段,就是我老宅門前的那條河。不禁憶起了少時的點點滴滴。
我老宅在中基路,離大運河只幾十米。打小,我就在河邊玩,玩累了,就對著川流不息的船兒傻想:這河真的像大人所說,一直通到遙遠的北京嗎?
一九六九年秋,我上小學的第五天,就忍不住指著窗外的河問老師:這叫什麼河?通北京嗎?老師答:這叫京杭大運河,從杭州通到北京,流淌了千年。
通到首都北京!一下子,家門口這條河在我心中變得神聖無比。
2
我家裡到運河,要途經一條大弄,叫救火弄,估計以前是龍會所在地,弄底是個熱鬧的長石條大河埠,大人們都在此浣衣洗碗,交流信息,放飛八卦。我們小夥伴們則從河埠晃蕩到斜坡河灘,看那河上風景。
白天,運河百舸爭流。木船搖啊搖,櫓聲欸乃,輕輕划過;客輪嗚鳴,從新塍來,到烏鎮去;貨輪船隊,七八個船一長縱,乘風破浪前行;間或,有漁船下網捕魚,扒螺撈蚌。
夜晚,運河一片寧靜,皎潔的月光下,水面泛著銀光,不時有小魚倏忽躥出水面,激起一片小小的浪花,柔情而浪漫。
到了三年級夏天,我長大了一點,看到小夥伴們在運河裡來回遊弋非常愜意,就忍不住在放學後也下了水。先是利用河邊眾多的農泊船,雙手扒著船板打水,幾天後,水性熟了,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蛙泳,可以輕鬆地遊到對岸荷花堤幾個來回……
這一遊,就遊到了初中。人長大了,膽子也就大了,就約了幾個小夥伴,分段將嘉興城中運河遊了個遍,算是弄清了這大河在城中的走向。
大運河自城西三塔而來,貼著環城西路往北走了一段,到城北大洋橋正式穿入城中,北面是中基路,南面是荷花堤,河水迤邐向東流過北麗橋,到分水墩下,水分三股,主流的運河沿著北京路穿越端平橋,流過彬青閘,然後,一路北上,直抵蘇州,最終,到達北京。
3
遊遍市區運河後,小夥伴們感覺自己可稱是浪裏白條了,就躍躍欲試,在運河上玩起了大跳水。
先是在形形色色泊在河邊的農船上跳,人是歪歪扭扭地下去,浪花大得嚇人,大人看了要喝倒彩,好在我們麵皮都老,每天照跳不誤。
其間,小夥伴們不知吃了多少「大板」,水拍的胸上腿上是一片一片地緋紅,可十幾天後,皆進步神速,手不彎,腿不曲,人利索地筆直地竄入水中,大人們鼓起了掌。
我跳水似有天賦,沒多久,姿勢就既好又帥,身子繃得筆直,三十度角斜斜入水,人似從一個水洞中鑽入,只激起一片很小的水花,引得周圍一片叫好聲。
轉眼初中畢業,升高中前的暑假裡,同學們玩興大發,竟然要上北麗橋跳水。
4
北麗橋歷史悠久,地處嘉興城北的交通要道,是江南名橋,與湖州的駱駝橋、蘇州的覓渡橋齊名。相傳,北宋建造此橋時,恰逢高麗貢使途經嘉興,遂取名北麗橋。
北麗橋原是石拱橋,一九六三年改建為水泥橋,七十年代中期還有幾分新,水泥路面,鐵藝欄杆,隔離墩上還有照明電燈,頗有幾分現代感。但橋高坡陡,橋下河水極其湍急,所以,真要從離河四五米高的橋欄上跳下去,那是需要勇氣和技術的。
橋下的堤岸,也有二米高,我們先在此練習,每天跳下爬上七八回,一星期後,認為自個技術嫻熟了,就準備上麗橋顯擺。可真當站在高高的橋欄上,望著橋下湍急打著旋兒的河流,我們的雙腿卻都不自禁地顫抖了,怎麼也不敢往下跳,又狼狽地爬了下來。
也是事有湊巧,剛下來幾分鐘,從橋南荷花堤方向健步走來了二個肌肉發達的小青年,他們身上溼淋淋的,皆穿新遊褲,一個飛身上了西邊橋欄,一個走到東邊橋欄邊,觀察來往的船隻。半分鐘後,東邊的小青年喊聲「跳」,西邊的小青年深吸了一口氣,有力地起跳,雙臂極力展開,人似飛燕般地下去了,圍觀的人紛紛說道:「好,燕式!」
倆小青年上岸後得意洋洋地走了,我們卻心有不甘。心想,他們能跳,我們為什麼不行?漂亮的姿勢做不來,「插蠟燭」下去總行吧?
我們照樣學樣,學習小青年的安全意識,東邊也派個人觀察,其餘人分別爬上西橋欄,聽到東邊人指令後,人奮力向上一躥,頭朝上用腳尖自然入水。
我在那麼高的橋欄上跳,還是膽怯,撐到最後一個才硬著頭皮往下跳,入水後,人下墜很深,二眼漆黑了好一陣,故而,當我再露出水面時,竟有種重見天日的感覺。驚魂稍定後,立刻奮力遊到東邊北京路魚行的河埠邊。幾個先到的同學趕緊拉我上岸,大家擊掌歡慶:我們徵服了麗橋!
不想,這是我們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北麗橋上跳水。
後來,學業驟緊,沒時間遊泳跳水;再後來,運河水變渾,人們避而遠之……
轉眼,四十多年過去了,北麗橋已改造成了漂亮的廊橋,成了月河景區的一部分,在政府積極冶理下,濁水早已變清,其河水的清澈程度,比我們兒時都好。
我每每到此,總要在北麗橋上凝望一會,腦海裡就會呈現出少年的我們奮力跳入大運河的情景。
作者:蔣利鴻
攝影: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