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三百多年前,鐘樓便是常州最繁華的中心
《康熙南巡圖》再現鐘樓運河盛景
米市河岸商家鱗次櫛比,文亨橋橫跨運河之上,春日的江南眾人盛裝出行,沐浴在廟會出會的喜慶之中……近日,「龍城紀盛——《康熙南巡圖》文獻研究展」亮相常州美術館,其中第6卷重點描繪了康熙從瓜洲渡江登金山,從奔牛鎮至常州府的情景,全面細緻地展現了大運河常州段的繁華勝景。這也是常州美術館開館以來首個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重量級大展,對於常州復興老城廂,精準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百年古卷中的盛世鐘樓
《康熙南巡圖》共十二卷,是清朝初年宮廷繪畫中的輝煌巨製,以康熙皇帝南巡路途為線索,對他的出巡過程進行了「起居注」式的記錄。各卷分段描繪出巡沿途重要的山川、城郭、風物、官民,有「中華第一長卷」之美譽。
常州美術館館長李慶向記者介紹,此次「龍城紀盛——《康熙南巡圖》文獻研究展」特別邀請到了資深美術史研究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聶崇正擔任策展人,凝聚他數十年研究成果,梳理國內外美術史專家研究《康熙南巡圖》的手稿、學術論文等研究成果,其中不少文獻資料是國內首次公開展出。由此展現歷史上江南重鎮的繁華風貌,通過山川景物、風俗市井、民間百態、建築服飾等豐富圖像信息,讓更多人了解大運河文化、運河城市變遷。
常州段是全卷結束前的高潮,運河在奔牛鎮出現了一個孤島,畫面上有站在水中摸田螺的農民。河水穿過一座單孔橋,出現了一大片農田,然後運河拐了個彎,穿過一座壯觀的三孔石橋到達常州城門,與護城河相連,常州城內大片建築隱沒在雲霧之中。此段出現了繁華的都市景象,只見舟楫穿梭,橋上人來人往,街市摩肩接踵,岸上客商與小船互動交易,酒肆米行林立。畫卷中人群最綢密之處,便是在文亨橋前,岸邊有抬著八仙偶像、扛著彩旗的祭河隊伍,往來人群遊梭其間。「早在三百多年前,鐘樓便是常州最繁華的中心。」李慶說。
運河為媒彰顯常州藝文
位於鐘樓區運河五號的江蘇大川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是本次活動的主要執行方。負責人張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鐘樓人,從事藝術展覽策劃已經有十多年。「去年常州買家拍下錢維城的《蘇軾艤舟亭圖卷》作品後,我受到啟發,想通過展示《康熙南巡圖》,挖掘常州的運河文化,展現鐘樓底蘊。」張凱請來《康熙南巡圖》首席研究員聶崇正為文獻展做「總指揮」,別出心裁地用一個展覽來解讀一幅畫。為了使展覽更豐富,他還邀請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館員楊丹霞擔當「晉陵風雅——常州畫派精品展」策展人。以大運河為媒的這兩個展覽相輔相成,從歷史和藝術的層面述說運河往昔與風情,彰顯江南歷史文脈及古代文化藝術成就。
「可以說,從命題到內容支撐到策展專家,這都是常州展覽歷史上高峰。」張凱在展覽現場向記者介紹,在目前展出的二期展覽中就有3件作品錄入石渠寶笈,更有兩件常州博物館的藏品首次面向大眾。
「晉陵風雅」展呈現的是明清時期以常州為主的江南藝文風流。自唐宋以來,常州便是文人騷客們詩賦吟詠、心嚮往之的風水寶地,是江南文學藝術重鎮之一。以惲南田為代表的「常州畫派」,不僅是常州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在中國書畫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個展覽擇取最能代表和傳達「常州畫派」及相關書畫家藝術特色的作品共60餘件。展品除代表惲壽平在山水、花卉蔬果不同題材傑出造詣的數件重要文物,也有其書札,為人們了解其為人、其家族祠田管理提供了寶貴文獻資料。此外,展覽選取了惲氏家族長輩如其十四叔惲於邁的詩作,以及惲壽平藝術同道、至交好友的書畫,體現出明末清初的江南及常州人傑地靈,俊才輩出之人文風貌,具有重要的圖像與文獻價值。
借「運河水」復興老城廂
京杭大運河流經長三角地區15座城市和近百座古鎮,融匯吳越、淮揚、楚漢、皖江、徽州等地域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江南文化。常州自古就是京杭大運河沿線的重要城市,千百年來古老的運河從常州市區穿過,河道兩岸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蹟和人文景觀,運河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和變遷。
「圖中的三孔石拱橋,俗名為『新橋』,是橫跨西運河上的常州最有特色的古橋。始建於明代嘉靖27年。1987 年運河整治,原橋拆除,按原橋縮小比例調90度移建西市河,與西吊橋平行,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文亨橋。」李慶介紹,研究歷史文獻對於打造大運河文化有著重要意義。再如,運河與南運河相連接處的石龍嘴上的米市商店,像順泰號、信太昌、宏泰協、同泰豐、豫豐泰、寶源大、福泰祥等糧行糧店比比皆是。大川文化目前也在和民俗專家考證相關歷史,試圖復興老品牌的昔日風採。
此次兩大展覽以大運河為媒,通過展板上故宮博物院專家的權威解讀,展現常州藝文風流,再現常州運河的繁榮鼎盛,讓觀眾讀懂運河古城,也受到了業內外良好的口碑。結合文旅融合、大運河文化、老城廂復興等要素,李慶計劃明年以常州為中心,開設常州畫派等研究論壇,進一步打響常州文化品牌。
王可人圖文報導
來源:常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