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李玫瑾育兒智慧》專欄,如果你想看更多育兒乾貨,點擊我的頭像關注。
為人父母以後,記憶最深的恐怕就是孩子的哭鬧,隨著一聲啼哭孩子來到了這個世界,這聲啼哭曾經給父母帶來無盡的歡樂和希望!
可是,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還會面臨孩子兩個時期的哭鬧,這兩個時期的哭鬧反而會讓家長無所適從,大多數家長因為讀不懂孩子的行為而採取了錯誤的做法,最終可能會導致孩子性格缺陷或者養成不良習慣。
今天我就為大家分享李玫瑾教授對孩子哭鬧的觀點和做法。
我們把孩子哭鬧分成兩個時期,0-3歲和3-6歲。0-3歲的孩子還不能自我表達,所以,只能通過哭鬧來引起家長的注意力;3-6歲的孩子大部分已經學會了表達,如果孩子還在用哭鬧的方法來引起家長的注意,家長應該學會方法巧妙應對了。
一,0-3歲。
老一輩家長的觀點是孩子哭了你別抱,不然就放不下了。這種說法表面上看有一定的道理,實則對孩子有百害而無一利。這個年齡的孩子還不會表達自己,哭鬧是他們表達自己,提醒家長的唯一方法。他們想要通過哭的方式請求大人來解決他們的痛苦,這個時候的哭是生理上的需求,而不是鬧情緒。
孩子可能是餓了,渴了,不能翻身,肚子脹氣等等原因而哭鬧。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過來的及時與否就決定了孩子痛苦的長短,因為,家長過來以後就是孩子舒服的開始。
很多孩子長大後對人冷漠或者沒有安全感,就跟這個時期父母的做法有非常大的關係,父母給足了孩子關愛,及時響應孩子的哭鬧,孩子就非常有安全感。孩子的情感就會發展的比較豐富,待人接物熱情溫暖。
所以,0-3歲時,孩子出現哭鬧的話,家長要及時的抱起孩子,找出來孩子哭鬧的原因,幫孩子解除痛苦,去安撫孩子,這樣孩子就能健康的成長。
二,3-6歲。
孩子3歲上下基本上就學會自我表達了,3-6歲是孩子學習各種表達方式,形成性格的重要時期。對於孩子的哭鬧,家長如果不能採取有效的措施,可能會導致孩子性格有缺陷,也可能會養成不良習慣。
比如:孩子吃了一個雪糕後,還要吃,家長不給吃就哭鬧;到了別人家抱著別人的東西不走;到了商場看到玩具一定要買,不給買就不肯走,不然就用哭鬧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