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日本可樂投毒案,無差別隨機殺人?因貪小便宜引來殺身之禍

2020-12-23 九號檔案館

有一首歌唱到路邊的野花你不要採,隨著人們的警惕性越來越高,這些出現在路邊的東西我們肯定都不會輕易的去撿,誰也不知道這些東西幹不乾淨,並且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故意的把東西落到路邊,就等著有人上鉤呢。

不過在以前人們沒有這麼高的警惕性,面對路邊出現的一些東西不會去思考太多,更何況是一個看起來並沒有被打開的可樂呢,這件事就是影響整個日本的毒可樂事件,因這個事件的發生讓整個日本在那段時間對於可樂都心生恐懼,誰都不敢再喝可樂,那這個無差別的毒可樂殺人事件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呢?

首先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個事件是無差別的隨機殺人事件,喜歡看偵探小說的人應該會理解這個意思,所謂的無差別隨機殺人就是指並沒有特定的殺人對象,像我們之前講過的連環殺人案,例如開膛手傑克,以及華城連環殺人案這些兇手選擇的殺人對象都有相同的特點,這種往往與兇手殺人的心理以及他們自身的經歷有關,從被害者相似的特點也比較容易判斷出兇手的殺人動機,進而能對兇手有進一步的。

但是這種無差別的隨機殺人案,你並不知道兇手的目的是什麼,你也無法判兇手的動機,被害者也許跟兇手從來沒有見過,而他們恰好只是成為了兇手計劃的一部分,所以說這種無差別的連環殺人案,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更為惡劣,也更加的讓人毛骨悚然。

第一起案件發生在東京,1977年1月4日的凌晨,6名員工才剛剛接結束了今天的工作,他們在品川車站工作,6名員工結伴而行準備一起回宿舍,就在回宿舍的路上,他們發現了一個公共電話亭,有一個女孩看見了一枚10日元的硬幣和一個瓶裝可樂。女孩將兩樣東西都撿了起來,並且將這瓶可樂給了年紀最小的一名同事,女孩只是想到自己並不喜歡喝可樂,同時也想要照顧一下這個最小的年輕人,但沒想到的是這個行動卻害了他。

這個男生叫檜垣明,只有16歲,因為他的父親在這工作所以他來這裡做兼職。回到宿舍的6個人因為第二天是休息日的緣故大家都沒有著急睡覺,而玩起了遊戲,之後檜垣明想到了之前同事給自己的可樂,於是就打開喝了,可是剛喝到口中他就覺得味道不對,說這可樂壞了,然後轉身就去廁所漱口,幾分鐘後他突然倒地,身體還不斷地抽搐,沒過多久就失去了意識。同事們看到後很快的通知了救護車,但是遺憾的是經過了一夜的搶救最終還是沒能將他救回來,在早上七點三十分的時候宣布了檜垣明的死亡。

由於醫生在搶救時也發現了他的特殊症狀於是醫院也在第一時間通知了警方,經過法醫的鑑定,在死者的身上發現了大面積的粉紅的斑,並且從他的嘴裡面也檢測出了氰化鉀的殘留物,同樣的在那瓶剩下的可樂中也檢測出了大量的氰化鉀。

相信看過柯南的人對這個氰化鉀應該不會陌生,畢竟這個也是柯南中最常用的一種毒素。它出現的地方也比較的普遍,在工業上就常常會用到它,其中殺蟲劑中最為常見,這件單純的事件並沒有引起警方的注意,他們以為只是一個巧合,但沒想到的是這起連環殺人案件才剛剛的拉開了帷幕。

時間才過了45分鐘,在早上8點15分的時候另一個被害人出現了,地點就在離第一起案件600公裡外的人行道上,一名男子躺到了路邊,儘管民眾很快將他送去醫院但是最終還是沒有搶救過來,並且在這名死者的嘴裡也發現了氰化鉀,這讓警方一下子重視起起來,他們回到這名男子出事的地方,在附近發現了有可樂的殘留物,順著痕跡果然在100米外的路燈下找到了喝了一半的可樂瓶。

這緊挨的兩起案件以及如此相似的死亡經歷讓人很難不將它們聯繫到一起,警方也迅速的將可樂瓶回收並且根據上面的指紋找到了匹配的人,這個人是菅原博,他曾經因為盜竊而入過兩次獄,原本以為兇手就這樣輕鬆地找到了,但是經過警方的進一步調查發現他與本案並沒有什麼聯繫。

這個案子可並沒有結束,出現了兩罐可樂誰能保證沒有其他可樂的存在,警方半點不敢疏忽,立馬派人到在附近一一排查,果不其然在距離第一次發現可樂的600米處,再次發現了可樂瓶,可樂瓶就被放在一家商店的電話旁,經過警方詢問發現原本這家店的老闆就發現了這個可樂瓶,本來打算等回來之後再喝掉,幸虧警方來得及時,要不然很有可能又是一條人命。

警方將這些可樂瓶裡面的氰化鉀含量一一做了檢測,發現每一瓶裡面都不一樣,並且根據附近的幾名居民反映,這些可樂瓶從去年的11月就開始出現而且每過一段時間就會變換位置,有時候會出現在很顯眼的地方,可見這名兇手在不斷的試探,不僅在試探放到哪裡更容易讓人們撿到,也在試探加多少氰化鉀才能讓人們在不察覺被下毒的情況下還能夠達到死亡的效果。

這就讓人不得不提高警惕,經過這幾個事件警方也開始大量的宣傳,讓民眾們到注意到路邊的可樂不要隨便喝,不管是電視上還是報紙上甚至在街上到處都能看到有關毒可樂的宣傳,那段時間日本的可樂成為了日本民眾心中惡魔。

時間過了一個多月在2月23日早上一個名叫申崎的人去上班,上班路上他在自動售貨機買煙,然後他看見了售貨機上面的一瓶可樂,他順手就將這瓶可樂拿到了上班的地方,見他準備喝同事們都勸他,可是他自己卻不在意,結果果真中毒了好在最後送去醫院搶救及時這才讓他保住了性命。但是讓人們沒想到的是他出院不久後便自殺了,因為他自己知道毒可樂事件,並且同事也極力的勸阻他而他自己沒有聽導致了最後出事,因為受不了,實在是過於羞愧於是他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受害人接二連三,但是關於是誰投放的這個毒可樂卻一直沒有找到線索,正是因為這種無差別的隨機殺人讓此次的案件更加難以偵破,我們無法判斷兇手的動機,也許他就是想要用種方式來證明氰化鉀可以殺人,所以才說這種兇手更加可怕是因為他不可控,你也許找不到任何的線索。案件發生在1977年,當時日本法律的公訴期為15年,但是在15年後仍然沒有找到兇手,所以這場震驚日本的案件也成為了永久的謎案。

相關焦點

  • 轟動日本的三大懸案之可樂殺人事件
    這是一起轟動全日本的懸案,殺人方式對社會危害極大。具有極強的隨機性,基本無法有針對性地防範。 我們把時間推回到1977年1月4日的凌晨,日本品川車站有6名員工完成了一天工作,下班一同走出了車站,準備走回距離不遠的宿舍。
  • 《日本毒可樂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了一場汽水包裝革命》聲明
    聲 明2019年7月5日知乎用戶@李淼 發布文章《我在知乎站內被洗稿了》,文中稱本帳號@SME情報員 於2019年7月4日發布的文章《日本毒可樂無差別殺人事件,引發了一場汽水包裝革命》對其於2017年7月13日發布的文章《可口可樂殺人事件》進行了洗稿,理由為前文中使用了後文中獨特的內容片斷。
  • 日本「毒可樂」連環殺人案,4人遇難,1人被救回後自殺
    有些時候,貪小便宜並不打緊,但有時候,貪小便宜卻有可能要了你的命,就比如在日本,有人就利用愛貪小便宜的心態,殺害了3人,讓日本人從此都不敢再貪小便宜,這件事就是毒可樂隨機殺人案件,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它。
  • 日本懸案:兇手用一瓶可樂殺數人,現場沒留下任何痕跡,至今成謎
    可樂是一種日常生活中非常受歡迎的碳酸飲料,早在上個世紀,可樂就在全世界風靡起來。而在70年代的日本,可樂卻在這段時間裡成了人們談之色變的存在,有好幾人因為可樂而丟掉了性命,而兇手至今逍遙法外,日本人將這個事件稱為「毒可樂連環殺人案」。
  • 解析「無差別殺人」——白銀殺人案犯罪動機中的概念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小虎對此類犯罪有一個更準確的定義——「無差別殺人」。通俗地講,即無特定對象的隨意殺人。  「無差別殺人」概念源於日本,但如今在中國,這個詞愈來愈多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人們關注的是,「無差別殺人」為什麼在我們社會出現,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動機又是什麼?是殺人者的良知泯滅,或是社會輕型期的犧牲品。
  • 日本懸案:路人喝下街邊可樂,馬上毒發身亡,兇手下落至今成謎
    1977年1月4日下午,日本東京地鐵品川站,幾名放學的日本高中生走出站臺,有說有笑地向家中走去,他們約好放下東西,再出來玩,當走到一處電話亭的時候,眼尖的檜垣明君突然發現,電話亭當中,有一名10元的硬幣掉在了地上,此外還有一瓶沒有打開的可樂。
  • 一瓶可樂在日本引發「連環案」,幕後黑手從不露面,43年仍未破解
    飲料有2種常見包裝,就拿可樂來講,罐裝可樂比瓶裝可樂更受歡迎。然而,在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的瓶裝可樂卻一度備受冷落,商家不得不將包裝改為易拉罐,增加銷量。這背後的故事,還得從一起「可樂連環殺人案」說起。
  • 「無差別殺人」:無法預料、莫名其妙的禍事|聚法案例
    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學者提出。中國公安大學教授張小虎認為,無差別殺人犯罪是指並無犯罪組織依託的行為人,出於較為明顯的不滿情緒,針對不特定的被害對象,採取具有較大殺傷力的手段,肆意殺害無辜他人,造成一定社會驚恐的刑事違法行為。
  • 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
    資料圖2008年,秋葉原發生無差別行兇殺人事件的現場。6月9日,新幹線「希望號」列車上再次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圖為案發後,警方人員在現場進行事故調查。這是新幹線首次發生持刀砍人事件,日本媒體稱:「無差別殺人(意指無緣無故殘殺無辜)重現江湖!」6月8日,就在鄰居跟家人眼中「非常安靜老實」的小島一郎行兇的前一天,日本大眾剛剛紀念完「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十年前的6月8日,日本著名的遊戲動漫聖地秋葉原爆發無差別殺人案,死傷慘重。
  • 日本近代史上的天才犯罪,至今都沒有破案:一瓶可樂引發的血案
    電話亭的可樂 1977年1月4日凌晨,16歲的高中生檜垣明君與五名同伴在東京品川站下車。當他們路過了一個並不起眼的電話亭時,其中一人偶然發現電話亭中擺放著一瓶可口可樂,在可樂的旁邊還有一枚10元日幣。
  • 秋葉原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
    2008年,秋葉原發生無差別行兇殺人事件的現場。資料圖6月9日,新幹線「希望號」列車上再次發生無差別殺人事件。圖為案發後,警方人員在現場進行事故調查。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你所不知道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和廢死爭議
    事實上,自2006年日本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起,人們就開始給這類罪犯貼上了一定的標籤,如「御宅族」(或「宅男」)、「loser」、「失業者」、「癮君子」等等,試圖在階級、性別、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等方面將這些人與我們區隔開來,並從中建構一種安全感。
  • 過去數日的無差別殺人予告,現在怎麼樣了?
    前幾天,那條將製造東京站無差別殺人事件的消息刷遍了編編的公眾號和朋友圈。   據網友說,這個在東京站、橫濱站、橫須賀站等進行無差別殺人事件予告的『りゅうた』,這個帳號就算是被凍結,也會再重新重複一樣的犯罪予告。
  • 日本懸案:兇手用一瓶可樂殺數人,現場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現代)文章類型|歷史文化文章字數|1302字,閱讀約3分鐘可樂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受歡迎的碳酸飲料。早在上個世紀,可樂就風靡全球。但在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可樂在這段時間卻成了人們談之色變的現象。幾個人因為可樂失去了生命,兇手仍然逍遙法外。日本人將這一事件稱為「毒焦連環殺人案」。
  • 日本無差別投毒懸案:怪人二十一面相事件始末
    (無差別隨機投毒)的確讓人萬分膽寒。 再往前追溯的話,上世紀70年代日本東京都港區品川站還曾發生過可口可樂投毒事件。該事件肇始於一個公用電話亭,一瓶含有氰化物的玻璃瓶裝可樂就擺放在旁邊:一名女孩成為該事件的第一位受害者。與可樂投毒案相比,由於每次罪犯都會事先預告,因此在怪人二十一面相事件中,並沒有人因為有毒食物而受到身體傷害,但相關企業受到的經濟和名譽損失卻是非常巨大的。
  • 大案紀實——復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案
    2010年8月起,林森浩入住復旦大學某宿舍樓421室。一年後,黃洋調入該寢室。之後,林因瑣事對黃不滿,逐漸懷恨在心。2013年3月29日,林森浩在大學宿舍聽黃洋和其他同學調侃說愚人節即到,想做節目整人。林森浩看到黃洋笑得很得意,便聯想起其他學校用毒整人的事件,便計劃投毒「整」黃洋,讓同學難受。
  • 日東京地鐵頻發「隨機砍人」事件令政府頭疼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李珍】19日上午,日本東京一地鐵站口附近發生「隨機砍人」事件,造成4人受傷。雖然這起案件本身並不是特別嚴重,但近年來日本車站附近頻頻發生類似暴力案件,令社會頗為頭痛。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當地時間19日上午8時15分左右,在東京江東區的東京地鐵東西線東陽町站前路口,一名持刀男子突然衝向地鐵站前路上的人群,隨意亂砍亂刺。當時正是日本早尖峰時間,地鐵站口往來人數眾多。持刀男子的突然出現讓人群頓時亂作一團,有4名年紀大約在30歲至60歲之間的男子被砍傷。之後這名男子被趕來的警察撲倒,東京警視廳以涉嫌殺人未遂為由將其當場逮捕。整個事件持續約1小時。
  • 日本川崎市「登戶通魔事件」:無差別殺傷小學生,已知2死16傷
    日本再傳無差別殺人事件!
  • 世紀謎案:嫌疑人咆哮若自己被判有罪,是整個日本的罪
    日本警察照片2009年4月21日,日本最高法院作出裁決,判處一名涉嫌殺人的中年婦女林真須美死刑。儘管她堅持自辯,聲稱自己沒有殺人,但依舊「榮幸」的成為日本二戰後第十一名女性死刑犯。當法官的木槌落下後,她情緒徹底失控,用盡全身的力氣,用極其堅毅的表情,向法官喊出怒吼:難麼她真的無罪嗎?她又做了什麼,才使得日本大法官那須弘平維持一、二審原判,必須判處死刑?
  • 大案紀實——秋葉原殺人事件,加藤智大在鬧市隨機殺人造成17人傷亡
    中止秋葉原行人專用區的告示2008年6月,日本東京秋葉原發生血案,造成7死10傷。被告加藤智大被控殺人罪名成立,在一審和二審均被判處死刑。但被告加藤表示不服,再次提出上訴。日本最高法院2月2日作出重審判決,被告因「罪行十分兇殘,給社會造成很大的惡劣影響」,駁回上訴,維持死刑判決。據日本共同社2月2日報導,日本高法指出,加藤在不斷變換工作的過程中對社會的不滿和孤獨感逐漸積累,解釋其作案動機是「沉迷網絡論壇,遭網上騷擾後發怒並實施了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