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唱到路邊的野花你不要採,隨著人們的警惕性越來越高,這些出現在路邊的東西我們肯定都不會輕易的去撿,誰也不知道這些東西幹不乾淨,並且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故意的把東西落到路邊,就等著有人上鉤呢。
不過在以前人們沒有這麼高的警惕性,面對路邊出現的一些東西不會去思考太多,更何況是一個看起來並沒有被打開的可樂呢,這件事就是影響整個日本的毒可樂事件,因這個事件的發生讓整個日本在那段時間對於可樂都心生恐懼,誰都不敢再喝可樂,那這個無差別的毒可樂殺人事件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呢?
首先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個事件是無差別的隨機殺人事件,喜歡看偵探小說的人應該會理解這個意思,所謂的無差別隨機殺人就是指並沒有特定的殺人對象,像我們之前講過的連環殺人案,例如開膛手傑克,以及華城連環殺人案這些兇手選擇的殺人對象都有相同的特點,這種往往與兇手殺人的心理以及他們自身的經歷有關,從被害者相似的特點也比較容易判斷出兇手的殺人動機,進而能對兇手有進一步的。
但是這種無差別的隨機殺人案,你並不知道兇手的目的是什麼,你也無法判兇手的動機,被害者也許跟兇手從來沒有見過,而他們恰好只是成為了兇手計劃的一部分,所以說這種無差別的連環殺人案,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更為惡劣,也更加的讓人毛骨悚然。
第一起案件發生在東京,1977年1月4日的凌晨,6名員工才剛剛接結束了今天的工作,他們在品川車站工作,6名員工結伴而行準備一起回宿舍,就在回宿舍的路上,他們發現了一個公共電話亭,有一個女孩看見了一枚10日元的硬幣和一個瓶裝可樂。女孩將兩樣東西都撿了起來,並且將這瓶可樂給了年紀最小的一名同事,女孩只是想到自己並不喜歡喝可樂,同時也想要照顧一下這個最小的年輕人,但沒想到的是這個行動卻害了他。
這個男生叫檜垣明,只有16歲,因為他的父親在這工作所以他來這裡做兼職。回到宿舍的6個人因為第二天是休息日的緣故大家都沒有著急睡覺,而玩起了遊戲,之後檜垣明想到了之前同事給自己的可樂,於是就打開喝了,可是剛喝到口中他就覺得味道不對,說這可樂壞了,然後轉身就去廁所漱口,幾分鐘後他突然倒地,身體還不斷地抽搐,沒過多久就失去了意識。同事們看到後很快的通知了救護車,但是遺憾的是經過了一夜的搶救最終還是沒能將他救回來,在早上七點三十分的時候宣布了檜垣明的死亡。
由於醫生在搶救時也發現了他的特殊症狀於是醫院也在第一時間通知了警方,經過法醫的鑑定,在死者的身上發現了大面積的粉紅的斑,並且從他的嘴裡面也檢測出了氰化鉀的殘留物,同樣的在那瓶剩下的可樂中也檢測出了大量的氰化鉀。
相信看過柯南的人對這個氰化鉀應該不會陌生,畢竟這個也是柯南中最常用的一種毒素。它出現的地方也比較的普遍,在工業上就常常會用到它,其中殺蟲劑中最為常見,這件單純的事件並沒有引起警方的注意,他們以為只是一個巧合,但沒想到的是這起連環殺人案件才剛剛的拉開了帷幕。
時間才過了45分鐘,在早上8點15分的時候另一個被害人出現了,地點就在離第一起案件600公裡外的人行道上,一名男子躺到了路邊,儘管民眾很快將他送去醫院但是最終還是沒有搶救過來,並且在這名死者的嘴裡也發現了氰化鉀,這讓警方一下子重視起起來,他們回到這名男子出事的地方,在附近發現了有可樂的殘留物,順著痕跡果然在100米外的路燈下找到了喝了一半的可樂瓶。
這緊挨的兩起案件以及如此相似的死亡經歷讓人很難不將它們聯繫到一起,警方也迅速的將可樂瓶回收並且根據上面的指紋找到了匹配的人,這個人是菅原博,他曾經因為盜竊而入過兩次獄,原本以為兇手就這樣輕鬆地找到了,但是經過警方的進一步調查發現他與本案並沒有什麼聯繫。
這個案子可並沒有結束,出現了兩罐可樂誰能保證沒有其他可樂的存在,警方半點不敢疏忽,立馬派人到在附近一一排查,果不其然在距離第一次發現可樂的600米處,再次發現了可樂瓶,可樂瓶就被放在一家商店的電話旁,經過警方詢問發現原本這家店的老闆就發現了這個可樂瓶,本來打算等回來之後再喝掉,幸虧警方來得及時,要不然很有可能又是一條人命。
警方將這些可樂瓶裡面的氰化鉀含量一一做了檢測,發現每一瓶裡面都不一樣,並且根據附近的幾名居民反映,這些可樂瓶從去年的11月就開始出現而且每過一段時間就會變換位置,有時候會出現在很顯眼的地方,可見這名兇手在不斷的試探,不僅在試探放到哪裡更容易讓人們撿到,也在試探加多少氰化鉀才能讓人們在不察覺被下毒的情況下還能夠達到死亡的效果。
這就讓人不得不提高警惕,經過這幾個事件警方也開始大量的宣傳,讓民眾們到注意到路邊的可樂不要隨便喝,不管是電視上還是報紙上甚至在街上到處都能看到有關毒可樂的宣傳,那段時間日本的可樂成為了日本民眾心中惡魔。
時間過了一個多月在2月23日早上一個名叫申崎的人去上班,上班路上他在自動售貨機買煙,然後他看見了售貨機上面的一瓶可樂,他順手就將這瓶可樂拿到了上班的地方,見他準備喝同事們都勸他,可是他自己卻不在意,結果果真中毒了好在最後送去醫院搶救及時這才讓他保住了性命。但是讓人們沒想到的是他出院不久後便自殺了,因為他自己知道毒可樂事件,並且同事也極力的勸阻他而他自己沒有聽導致了最後出事,因為受不了,實在是過於羞愧於是他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受害人接二連三,但是關於是誰投放的這個毒可樂卻一直沒有找到線索,正是因為這種無差別的隨機殺人讓此次的案件更加難以偵破,我們無法判斷兇手的動機,也許他就是想要用種方式來證明氰化鉀可以殺人,所以才說這種兇手更加可怕是因為他不可控,你也許找不到任何的線索。案件發生在1977年,當時日本法律的公訴期為15年,但是在15年後仍然沒有找到兇手,所以這場震驚日本的案件也成為了永久的謎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