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現代)
文章類型|歷史文化
文章字數|1302字,閱讀約3分鐘
可樂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受歡迎的碳酸飲料。早在上個世紀,可樂就風靡全球。但在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可樂在這段時間卻成了人們談之色變的現象。幾個人因為可樂失去了生命,兇手仍然逍遙法外。日本人將這一事件稱為「毒焦連環殺人案」。
一九七七年一月四日凌晨,在新幹線餐車上工作的六個年輕人剛下班,正結伴向員工宿舍走去。突然,其中一個女孩發現路邊一個電話亭旁的地上躺著一瓶可口可樂。於是她上去拿可樂,發現可樂的蓋子還沒打開。估計是誰打電話後落在這裡的。
女孩不愛喝碳酸飲料,就把可樂送給了線上最年輕的成員奎元明。男孩只有16歲,還在讀高中。平日裡大家都很照顧他。回到宿舍,奎元明打開可樂倒進嘴裡,但沒喝兩口,就把可樂從嘴裡吐了出來,跑到洗手池裡漱口。
同事問他怎麼了,奎元明皺著臉說:「不對勁,這可樂太苦了!」話音剛落,他的眼睛突然泛白倒在地上,身體不自然地抽搐,很快就失去了知覺。
經過一夜的搶救,奎元明被宣告不治身亡。死因是氰化物中毒。害死他的罪魁禍首是他撿來的那瓶可樂。當時的可樂瓶都是玻璃瓶。只要細心,他就能把它們打開封存起來,不露痕跡。兇手往瓶子裡扔氰化物,導致小男孩死亡。
然而,奎元明只是第一個受害者。就在民警還在檢測可樂中的成分是,第二起案件又發生了。這一次,死的是一個叫菅原博的中年男子。他倒在街上,旁邊有一瓶喝了一半的可樂。死因也是氰化物中毒。
這兩起案件引起了警方的注意。他們很快意識到這是一起大規模的投毒案件,於是開始在周邊搜索,並向居民發出通知:不要使用任何來歷不明的食品和飲料。果不其然,經過一天的搜查,民警又四處收繳了兩瓶可樂。同時,實驗室的分析報告也已經出來。檢測表明,氰化鈉是兇手用來毒殺氰化物的。
在隨後的採訪調查中,附近居民表示,其實從兩個月前開始,街上到處都出現了未開封的可樂,但之前撿來喝的可樂都很安全,沒有人因此丟了性命。對此,民警判斷,作案人是在不斷測試可樂的位置,以確認可樂在哪裡最容易被發現,不可疑。
警方發出通報後,可樂中毒事件沒有再發生。只有一個叫森崎的卡車司機不顧勸阻,喝下撿來的可樂,去了醫院。幸運的是,他被救出來了,但後來不知是否為此感到羞愧,他在自己的住處自殺了。
至此,警方仍沒有投毒案兇手的線索。要找到這起濫殺事件的蛛絲馬跡,實在是大海撈針。直到1977年2月14日,有人在路邊撿到一盒40盒巧克力。警察發現了巧克力被打開的痕跡。經檢測,40箱中至少有一箱混入了約0.5克氰化鈉。在盒子的一側,裡面印著一行字,還蓋著印章:「我要用上天消滅卑劣傲慢的日本人。」。
這是警方發現的最後一期中毒事件。此後,黑暗中的兇手徹底消失,警方再也沒有找到他。至於肇事者的精神疾病?還是報復社會?人們也毫無頭緒。
也正因為如此,可口可樂從1978年開始,用易拉罐和螺旋瓶蓋取代了原來的玻璃瓶。這些新包裝使得瓶蓋打開後無法輕易還原,可以有效防止此類中毒案件的再次發生。
這裡是《扒拉筆跡》,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