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遭納粹毒手的波蘭少女,她的秘密日記將於近日正式出版

2020-12-13 談點世
蕾妮婭·斯皮格爾

蕾妮婭·斯皮格爾(Renia Spiegel)出生於1924年,1942年被納粹分子槍殺。當時18歲的她,雖然躲了起來,但還是被敵人發現了。她生前的日記將會首次出版,日記裡記錄的主要是她14-18歲的生活縮影。

二戰期間,這位波蘭猶太少女蕾妮婭·斯皮格爾記錄的關於秘密大屠殺的日記,一直被封存在美國紐約銀行的保險庫裡,直到70多年後的今天,她的這本日記才終於重見天日。

1942年,剛剛成年的蕾妮婭就被納粹槍殺了,對她倖存下來的妹妹和母親來說,這本日記裡記錄的事情實在是讓她們太痛苦了。

現在,蕾妮婭的日記:《一個小女孩在大屠殺陰影下的生活》,終於將由她的家人出版。日記裡清晰和嫻熟的故事寫作讓人印象深刻,外媒甚至將這本日記與安妮·弗蘭克創作的《安妮日記》作比較。

即將出版的日記封面

據報導,一家出版商企鵝圖書(Penguin Books)將於9月19日正式出版這本日記記錄的內容。這家出版商對這本日記的描述是,「這是對戰爭的恐怖回憶與記錄,以及在最黑暗的時代也能存在非凡生命的最好證明」

據稱,這個少女當時住在波蘭東南部的普熱梅希爾(Przemysl)。1941年德國納粹入侵那裡之前,普熱梅希爾一直處於蘇聯的佔領之下。

這本將近700頁的日記開始於1939年1月,當時蕾妮婭才15歲。日記詳細記錄了她如何逃離家鄉的炸彈襲擊、其他猶太家庭的逐漸消失、以及猶太人集中營的建立。

當時,蕾妮婭和她的妹妹伊莉莎白(Elizabeth,原名Ariana)與母親分居,她的母親在戰爭期間支持德國。日記中幾乎每一段都以「上帝和布魯斯會救我」結尾,「布魯斯」是蕾妮婭對母親的暱稱。

蕾妮婭姐妹

蕾妮婭還是一名有抱負的小詩人,她的的日記裡寫滿了幾十首作品,以及她第一次愛上一個名叫齊格蒙特·施瓦澤爾(Zygmunt Schwarzer)男孩的故事。在納粹到達普熱米希爾幾個小時前,兩人交換了初吻。

1942年7月,年僅18歲的蕾妮婭被納粹分子發現藏在閣樓裡,慘遭毒害。她臨終前把日記留給了男友,男友在日記中寫下了令人心寒、心碎的最後幾行:「三聲槍響!三人喪生!我只能聽到槍聲、槍聲......」

施瓦澤爾在被驅逐到奧斯維辛集中營之前,為了安全起見,他把日記交給別人保管了。最後他在集中營裡活了下來,二戰結束後他搬到了美國。1950年,他成功地把日記交給了蕾妮婭的妹妹伊莉莎白和母親羅扎(Roa),她們兩倖存下來之後一直住在紐約。

這本日記記錄的內容,伊莉莎白不敢看,也看不下去,於是決定把它存在銀行的保險庫裡。直到2012年,她的女兒亞歷山德拉·貝拉克(Alexandra Bellak)才要求將這本日記翻譯成英文,以便讓全世界的人都能閱讀。

奧斯維辛集中營

亞歷山德拉在Facebook Messenger上表示,「我從小就在紐約長大,我很好奇我的過去,我的傳統。我的名字是以這個特殊的女人命名的(我中間的名字是Renata),但我還不會說波蘭語(謝謝媽媽!)。我媽從來沒有完全讀過這本日記,因為它記錄的內容太痛苦了。」

她曾經說過,當她第一次讀這本日記的時候,她的心都碎了。我理解這本日記的深度和成熟度,以及優秀的寫作和其中的詩歌,隨著所有主義——反猶太主義、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興起,我和媽媽都看到了把這本日記公諸於世的必要性。」

亞歷山德拉補充說,凡是讀過這本日記的人,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壓倒性的。亞歷山德拉說:「無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他們都稱讚她出色的寫作,還有她對正常生活的嚮往,對母親的無限思念。」

以下是這本日記的部分摘錄:

1939年8月15日:

我有段時間沒和你聊了,我的學年結束了,永遠的結束了。我的這個暑假也沒有了,一切都快結束了。最近我去鄉下看了阿姨,我還去了華沙,看了媽媽,現在我又回來了。

但你什麼都不知道,你躺在這裡,躺在地上。你甚至不知道我們有秘密行動,你不知道。俄國人和德國人籤訂了條約,你不知道人們在囤貨,每個人都在等待食物,等待戰爭。

1942年6月7日:

我所見之處,到處都是流血事件。這種可怕的大屠殺,就是不停地殺戮,殺戮。全能的上帝,我已經不記得有多少次了,我真誠而謙卑地在你面前祈禱:幫助我們吧,救救我們吧!上帝啊,讓我們活下去吧,我求你了,我要活下去!我還年輕,我的人生經歷如此之少。我不想死,我也怕死。

生活中的一切都變得那麼愚蠢、那麼瑣碎,那麼渺小、那麼不重要。今天我還擔心自己長得醜,但是明天我可能永遠都無法思考了。

想想看,明天也許就不在了

一把冰冷的鋼刀

會從我們中間划過嗎

但今天生命仍然還有時間

明天太陽可能會日食

子彈可能會呼嘯而來

「嚎叫」——淹沒了人行道

血汙,土渣到處都是

還有發臭的豬食

今天你還活著

我們還有生存的時間

讓我們血脈相連

當歌曲還在吟唱的時候

活死人帶來了狂暴的洪水之歌

聽著,我的每一塊肌肉都在顫抖

你的親密,讓我驚詫

這是一場令人窒息的比賽

沒有足夠的永恆來容納所有的吻

1942年7月15日:

記住這一天,記住它!你會告訴後代,從今天8點鐘起,我們就被關在猶太人集中營裡。我現在住在這裡,世界與我分離,我也與世界分離。

我是每天與你分享國際資訊和世間冷暖的小編。點擊關注,可以查看更多新鮮資訊,隨時隨地了解世界變化。

相關焦點

  • 二戰德國少女日記曝光:與安妮日記天壤之別
    參考消息網6月18日報導 英國《獨立報》6月16日刊登題為《德國少女的二戰日記記錄了德國青少年在戰時柏林不受納粹大屠殺影響的生活》的報導。報導稱,德國少女布麗吉特·艾克對二戰毫不在意。她家所在的居民區遭到盟軍轟炸,附近的猶太人被送往奧斯威辛,蘇聯紅軍對柏林發動了最後的進攻。
  • 《安妮日記》姊妹篇德恩日記見證納粹屠殺(圖)
    點擊進入>>>   英國《獨立報》報導說,一個名叫埃爾加·德恩的荷蘭籍猶太少女在集中營去世60多年後,她生前男友的兒子今年年初把她在納粹集中營偷偷寫下的日記及數封情書捐贈給了荷蘭蒂爾堡市檔案館
  • 二戰十大著名女間諜:希特勒是被她出賣的
    珀爾·維什林頓  最高懸賞的女間諜—珀爾·維什林頓  近日,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密了一份檔案,檔案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珀爾·維什林頓的二戰女間諜。她長得並不出眾,擔任間諜的時間也僅有一年多,但卻是二戰期間最著名的女間諜之一,希特勒甚至懸賞100萬法郎買她項上人頭。
  • 二戰末期死扛蘇聯紅軍,波蘭找到納粹德國士兵的遺骸,全都是精銳
    幾天前,負責搜尋和挖掘德國士兵遺骸的歷史研究所「 Pomost」在波蘭下西裡西亞省Kozlice村發現二戰德國傘兵的各種物品;資料顯示,該地在上世紀30年代後期修建有一個飛機場,是納粹德軍眾多秘密訓練基地之一。
  • 集中營女看守60年後終被擒 納粹獵人維森塔爾
    誰將追捕漏網納粹進行到底?  40多年前,當埃爾弗裡德·莉娜·林克作為二戰後的首批德國移民來到美國時,她肯定想不到,40多年後,已經84歲的她會被美國司法部門驅逐回德國。原因是,她不為外人所知的一面近日被揭穿了——二戰期間林克在一個納粹集中營做看守,有數萬人在這裡慘遭殺害。已到耄耋之年的林克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最終沒有逃脫懲罰。
  • 記錄人類歷史黑暗一頁:回顧《安妮日記》作者安妮·弗蘭克
    參考消息網6月15日報導外媒稱,6月12日,安妮·弗蘭克如果還活著,就年滿90歲了,那麼她就成了兩個世紀的見證人。但一場恐怖的災難在安妮少女時期就結束了她的生命。這場恐怖災難有名有姓:納粹主義和種族仇恨。
  • 《安妮日記》作者紀念館遭納粹分子破壞,銅像被貼上「萬字貼」
    【南方+12月11日訊】據美國媒體報導,名著《安妮日記》作者的紀念館美國當地時間12月8日遭到納粹分子破壞,紀念館中的許多銅像上都被貼上了納粹標誌和「我們無處不在」的紙條。《安妮日記》是由安妮·弗蘭克幼年時與家人一起躲避德國納粹時所寫,記錄了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
  • 黑暗時代:讓波蘭恨之入骨的納粹德國佔領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德國在二戰中執行的擴張性政策? 時至今日,波蘭與德國之間的矛盾正隨著時間在慢慢和解。但在整個二戰期間,納粹德國都在波蘭犯下罄竹難書的罪行。
  • 一個15歲小女孩的日記,卻成了二戰最重要證據,被一億人反覆閱讀
    從此,寫日記成為了安妮生活的一部分。二戰期間,德國納粹開始了對猶太人的殘忍迫害。為了生存,安妮一家搬到了奧圖公司的三樓與四樓,開始了極其隱蔽的躲藏生活。在這個八人的隱蔽空間內,安妮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能高聲說話、不能跑跑跳跳,食物單調又有限,八個人的擁擠生活帶來很多不便與矛盾,這一切讓這個活潑好動的女孩倍感壓抑。
  • 二戰納粹分子「劫掠歐羅巴」 希特勒最想要的「三大件」是這些
    雖然很多在二戰期間被毀或至今下落不明,但是通過博物館工作人員、古蹟救護官、神職人員、打包工、卡車司機等人的幾番努力,很多西方藝術品最終保存了下來,我們現在仍可在博物館、在教堂中看到它們。作者用緊湊的情節帶我們回顧這些珍貴藝術品在二戰前後的跌宕經歷,以46萬字詳細寫了納粹分子對「墮落藝術」的清洗、納粹高官在被佔領國的藝術品購買狂歡、歐洲各國博物館工作人員千方百計轉移、庇護藝術品以及古蹟救護官維護藝術品的經過。《華盛頓郵報》稱它是一部「讀來猶如扣人心弦的冒險故事的學術著作」。本書在出版後備受好評,後被改編為紀錄片《劫掠歐羅巴》和電影《盟軍奪寶隊》。
  • 猶太少女集中營日記記錄大屠殺時期的特殊愛情
    下一次轉移(往滅絕營)將會輪到我們」,1943年7月2日,荷蘭籍猶太少女埃爾加·德恩在她的最後一篇日記中寫道。之後,她和父母兄弟一同遇害。荷蘭蒂爾堡檔案館19日公布了德恩在納粹集中營的日記。這本珍貴的日記不僅記錄了德恩在集中營裡的感受,還包括了德恩在那個死亡年代與男友的情書。法新社報導說,《德恩日記》讓現代人瞥見了大屠殺時期的愛情。
  • 波蘭要求為奧斯威辛集中營改名 更強調納粹暴行
    波蘭文化部發言人卡斯普齊克3月30日稱,波蘭政府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求,將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改為「前納粹德國奧斯威辛-比克瑙集中營」。  卡斯普齊克解釋說,奧斯威辛集中營是德國法西斯殘暴屠殺150萬猶太人的歷史見證,然而當外國媒體一提到它時經常會說成「波蘭的集中營」。
  • 二戰;德軍攻勢下的波蘭剪影,淪為廢墟的華沙
    德軍閃擊波蘭正式拉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面對強大的納粹軍團,波蘭幾乎節節敗退。圖為1939年,從一架德軍中型轟炸機機艙看到的尚未遭襲的波蘭城市。面對德軍強大的制空能力,波蘭政府毫無辦法。圖為納粹德軍入侵波蘭時的先頭部隊。
  • 「檔案」今日22:10播出《她為全人類留下共同記憶——安妮日記作者...
    妙齡少女,花季年華,卻為何被禁密室兩年有餘?一本日記,揭秘了這位少女的隱秘生活。安妮·弗蘭克,一位猶太少女。她,如何在密室中躲避納粹搜查?安妮禁錮秘密小屋,經歷一個個二次世界大戰重要節點,安妮的日記中,對此有著怎樣的私密記錄?而她,又為何在二戰即將勝利之際,深陷殺人魔窟——奧斯維辛集中營?從樂觀向上到絕望赴死,納粹集中營怎樣摧殘一個少女的身心?歷經周折,安妮父親是否能找到安妮姐妹的下落?
  • 波蘭格但斯克二戰博物館首次在中國舉辦展覽
    這是波蘭格但斯克二戰博物館首次在中國舉辦展覽,展期1個月。波蘭格但斯克二戰博物館館長卡羅爾·納夫羅茨基致辭 吳娟 攝波蘭共和國駐華大使賽熙軍、波蘭共和國駐華使館文化處執行主任馬志偉、波蘭格但斯克二戰博物館館長卡羅爾·納夫羅茨基,北京市人大常務委員會原副主任、國際二戰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長牛有成,以及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政府外辦有關領導出席了展覽開幕式。
  • 波蘭復國僅20年,為何在二戰最先被滅?看這20年波蘭都做了什麼?
    1939年,納粹德國在1939年出兵波蘭,正式拉開了二戰的序幕,一個月的時間,就佔領了波蘭全境。和大多數人想的不同的是,波蘭並非一個軍事弱國,雖然不及英法德的實力,其總兵力當時也達到了100萬人,包括7個集團軍,870輛輕型坦克和裝甲車、4300門火炮和迫擊炮、900餘架飛機。
  • 她是「納粹公主」,從小在觀看殺戮中長大,一身只信奉納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人們都十分痛恨納粹這個詞,因為正是納粹挑起了這場戰爭,從而將世界各地人民捲入了殘酷的戰爭當中,不過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納粹也隨之宣告滅亡。她滿懷崇敬地看著父親發號施令,而在不遠處,大批猶太人被虐打、屠殺、最後被送入集中營的火葬場。海因裡希·希姆萊則也十分疼愛自己的女兒,告訴她,這是成人間的一場遊戲,而你要獲得遊戲勝利,就必須將劣種人淘汰。受到「惡魔」父親的影響,外表再美麗的少女,心靈也會變得扭曲。她在日記中多次表述自己對納粹高級將領們的稱讚,並理所當然地認為「雅利安才是世界上最優渥的高貴民族」。
  • 有關二戰猶太人大屠殺的幾部電影,每一部都是值得深思的血淚史
    我是角角,戰爭總是建立在鮮血之上,回望「南京大屠殺」、「二戰猶太人大屠殺」,無一不讓人為之憤恨,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也不能忘卻鮮血的教訓。而每一部有關戰爭的影視劇,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每一個人,那是一段殘酷的、不能被丟掉的事實。今天,給大家盤點下,二戰期間有關猶太人的電影,每一部都是血淚史。
  • 德國總統請求波蘭原諒納粹暴行
    新華社華沙9月1日電(記者張章 陳序)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1日在波蘭中部小城維隆出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80周年紀念活動時表示,希望波蘭原諒納粹德國對波蘭人民的暴行。施泰因邁爾當天與波蘭總統杜達共同出席二戰爆發80周年紀念活動。
  • 盤點二戰中慘絕人寰的八大集中營
    盤點二戰中慘絕人寰的八大集中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分子建立了不少集中營,隨著本期專題來看看那些最殘忍無道的集中營吧。奧斯威辛集中營波蘭奧斯威辛市附近奧斯威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修建的最大的集中營,始建於1940年4月,是距波蘭首都華沙300多公裡的奧斯威辛市附近大小40多個集中營的總稱。德國納粹在這裡監禁過數百萬人,並屠殺了其中的110多萬人,受害者絕大部分是猶太人。1945年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了奧斯威辛集中營,7000名倖存者獲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