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2020-12-11 以史為鑑興替過往知

「四書」,「五經」是封建統治者制定的官方考試書籍。也就是官方版本的教科書。歷來對其爭議不斷,但從歷史及文明發展角度來說,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尤為深遠。

四書五經,是指「四書」與「五經」的合稱,是歷代儒客學子研學的核心書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五經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四書五經詳細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書名單:《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五經名單:《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作品。《春秋》由於文字過於簡略,通常與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別合刊。四書之名始於宋朝,五經之名始於漢武帝。

我們只要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必然得提到「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儒家經典「四書五經」包含內容極其廣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極高的地位。

「四書五經」詳實地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最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實資料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學思想。歷代科舉選仕,試卷命題無他,必出自「四書五經」足見其對為官從政之道、為人處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四書五經在社會規範、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時至今日,「四書五經」所載內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

作為新世紀的新青年,對待四書五經,我們也該採取辯證統一的觀點,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適應自己人生道路的觀點與理念大可儘管「捻來」。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四書?什麼是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九部著作的合稱,一向被儒家學派奉為經典。
  • 張國剛:歐洲傳教士與「五經四書」的西傳
    在各類中國經典文獻中,首屈一指的當然是翻譯和介紹儒家的「五經四書」。「四書」表現了偉大的統治藝術,被認為是一個完美政府的行為規則,其權威性不亞於「五經」,尤其被規定為科舉考試的依據並成為中國人的學習基礎。 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利瑪竇在澳門的時候就翻譯了儒家經典,當然最受重視的是「五經」,有10人翻譯了15部。其中,《易經》長期被耶穌會士主流認為是迷信作品,故而相關的譯作沒有機會刊行。
  • 「四書五經」,即「四書」與「五經」的合稱
    「四書五經」,就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五經」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只要談到中國文化,就無法避開「四書五經」。讀了十幾年書,如果連「四書五經」都說不太清楚,這輩子也能過,只是有點兒對不起我們的老祖宗了。
  • 臺灣課審會決議:文化基本教材不限「四書」
    華夏經緯網9月1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教育部」10日召開課程審議會(課審會)大會,表決通過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選材範圍,除四書外,也可包含五經、諸子百家等相關選文,賦予教學更大彈性。 據報導,臺灣「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長」邱幹國表示,原本課綱草案中,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界定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四書」,但課審會討論時,許多委員認為不該設限。
  • 《中華文化基礎教材》亮相新學期 內容"四書"為主【2】
    原標題:《中華文化基礎教材》亮相新學期 內容"四書"為主  內容以儒家經典「四書」為主  修訂後的教材與原教材在內容和體例方面基本一致。在經典文本的選擇上基本遵照原教材,在經典解析方面則進行了修訂,並增添了部分學術前沿的成果。
  • 2020年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中華文化常識集錦
    今天小志分享的中華文化常識集錦,供考生學習。 四書、五經、六禮、七寶、八旗、九宮……這些中華文化,你知道多少?
  • 溥儀把四書五經翻譯成英文,從小學帝王之術,但戶口只是初中水平
    溥儀被赦免了之後,紫禁城也被封了,沒有住的地方溥儀只好找親戚去投靠,當時的溥儀找到了妹妹家裡,當時的溥儀沒有工作整日遊手好閒的,妹妹看了心裡也難受,就讓溥儀去上戶口,當時在問到溥儀文化水平時,溥儀說上過私塾,當時的工作人員已經知道他就是皇帝溥儀了,直接給他寫了個「初中」然而溥儀的水平,放到今天也是能算上教授的
  • 錢穆的《四書釋義》
    原標題:錢穆的《四書釋義》從漢武帝到宋代都是以「五經」試「士」,五經本來是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因為樂經散佚,剩下「五經」。元代開始改以「四書」試「士」,基礎文本是朱熹的《四書集注》。所謂「四書」就是大語孟中,大是《大學》,語是《論語》,孟是《孟子》,中是《中庸》。
  •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經典:五經與四書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經典:"五經"與"四書""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從儒家"聖賢之書"中正可以發現"已備"的道理,而儒家"聖賢之書"中最重要者莫過於"五經四書"。"《樂》後來焚於秦火,到漢代只剩下"五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五經博士",大力褒揚儒家經典,"五經"逐漸成為顯學,並且在傳承方式上自成系統,形成了所謂的"家法",在社會上形成了經學世家,乃至於當時有"遺子黃金,不如遺子一經"的說法,以"五經"為代表的儒家經典在社會範圍內逐漸產生了重要影響,其所宣揚的人倫道德理念也逐漸深入社會各個層面。
  • 小知識:《大學》《中庸》《論語》《春秋》哪個不屬於「四書」?
    答案:D解析:四書五經,是指「四書」與「五經」的合稱,是歷代儒客學子研學的核心書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五經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 劉強:「四書」是我們的「聖經」
    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化、先秦諸子經典、古典詩學、筆記小說等。近年來致力於傳統文化經典的現代闡釋與傳播。已出版《世說新語會評》、《曾胡治兵語錄譯註》、《有刺的書囊》、《竹林七賢》、《驚豔臺灣》、《世說學引論》、《有竹居新評世說新語》、《魏晉風流十講》、《清世說新語校注》、《論語新識》、《古詩寫意》、《世說三昧》等十餘種。
  • 國學常識|古代經學文獻,四書、五經與十三經
    秦漢實現政治大一統,為了鞏固大一統的地位,文化也趨於統一。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時代也宣告結束。秦始皇橫掃六合,吞併六國,設立博士官,保存傳習詩書。在關於封建與設郡縣的爭論中,博士淳于越的言論不合吉時宜,丞相李斯提議焚燒詩書,禁止民間私傳詩書,始皇採納了他的建議。
  • 為何《詩經》《論語》是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首選經典
    要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得從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的生成、框架和流變著眼。先秦時期,是我國源遠流長而又豐富燦爛文化經典的生成時期,商代晚期文字成熟以前,我們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活態的、多元的文化資源,而整個周代則是得力於發達的文字符號(超過當下)、薰染於濃鬱的禮樂文化氛圍,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提升進而形成「元典」的「軸心時期」——這也正是「元典」包含豐厚的闡釋資源的內在原因。
  • 四書造句和解釋_四書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四書(sì shū)。儒家的四部經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的合稱。南宋理學家朱熹注《論語》,又從《禮記》中摘出《中庸》、《大學》,分章斷句,加以注釋,配以《孟子》,題稱《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始立。此後,長期成為封建社會科舉取士的初級標準書。四書參考例句:1、王教授畢生精研四書,對孔孟學說往往有獨到的見解。
  • 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指的是哪四本書 支付寶螞蟻莊園7月14日答案
    支付寶的螞蟻莊園小課堂在7月14日更新了,是本周的最後一個問題,問題的題目是「小雞寶寶考考你,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指的是《論語》《大學》《中庸》和哪本書?」很多用戶還不知道答案是什麼,下面就來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
  • 先《大學》後《論語》,讀完《孟子》讀《中庸》,四書這樣讀
    眾所周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佔據了大半,而儒家思想最具代表的就是四書五經。所謂四書,分別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所謂「五經」,對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 中華文化公開課|朱子學公開課課程安排
    【中華文化公開課】朱子學公開課課程安排主辦單位: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化廳承辦單位:山東省尼山書院(山東省圖書館)教學單位: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授課地點:山東省圖書館大明湖分館第一講 朱子其人其學(已講)
  • 【好書推薦】錢穆: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必讀的九本書
    朱子到今天也已八百年,我們不該不看重這個人。《四書》是兩千年前的書,今天我們不易讀。我們拿八百年前朱子的注來讀兩千年前的《四書》,這就容易些。直到今天,還沒有一個人注《四書》能超過了朱子。所以我希望諸位倘使去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一定要仔細看朱子的《注》。我再敢直率講一句,倘使我們讀了《四書》,就不必讀《五經》。
  • 復興中華文化人人必讀的幾部書
    編者按:1966年,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錢穆先生在復興中國文化會上發表了第十次學術演講。在此次演講中,錢穆先生談到了復興中華文化人人必讀的幾部書。他說,之所以舉此諸書,是因為這些書多講些做人的道理,讀一句,有一句之用,讀一卷,有一卷之用,適合於一般人讀,使人人懂得,如何去做一個中國人。
  • 施舟人:沒有事比翻譯《五經》更緊急
    如果把《禮記》中節選出來的《大學》和《中庸》篇都算上的話,西方人翻譯《五經》的歷史已經有400多年了。自從羅明堅(Michel Ruggieri)將《四書》中的《大學》大部分翻譯成拉丁文以來,西方傳教士和漢學家就開始走上了讓西方人了解中國典籍的艱難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