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姜宏偉(左))
調解室裡的來客
清晨,西寧市城中區人民法院調解室裡,調解員姜宏偉在做談話筆錄。
「吱」一聲,門開了,門裡探出半個身子,一雙眼睛正望著調解室裡的兩名調解員。
姜宏偉熱情地招呼著:「來來來,快進來!」男子拘謹地走進門,坐到了姜宏偉辦公桌前的椅子上。
男子叫張富貴,今年50多歲,他驚訝地說:「今天錢真的能要回來嗎?這麼快?」
工資能這麼快要回來,是張富貴始料不及的。
張富貴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人,去年夏天在同村好友的介紹下到西寧城南一家新開的酒店,當起了焊接水管工。
當他幹完活去要工資時,包工頭王偉(化名)卻讓他等等,理由是王偉的上一級僱主沒支付工資。
50多歲的張富貴,辛苦幹活為的就是多掙點錢,緩解家裡的困難。王偉告訴他沒錢的時候,他如同挨了一悶棍,久久緩不過神來。
張富貴輾轉難眠,思來想去,他決定過幾天再去要工資。
幾天後的一個清晨他早早起床了,一路上張富貴在想如何找到王偉的上一級僱主。可事情並沒有張富貴想的那麼複雜,他很快就找到了王偉的上一級僱主,但是對方說錢已經給王偉了,並當著他的面給王偉打了電話。
「我家在大通縣,來回這一趟並不容易,本來想算了,這筆錢就當打水漂了。但包工頭不但不給錢還戲耍了我至少8次,我越想越生氣,怎麼也咽不下這口氣。」張富貴說。
張富貴說,這筆工資要了一年多,他已經不想耗了。但是一想到王偉來回戲耍自己,他心裡又氣不過,最後他將王偉告到了西寧市城中區人民法院。
為農民工討回公道
2020年11月27日,城中區人民法院調解員姜宏偉接到了張富貴的案子。
姜宏偉知道,張富貴要這筆工資其實是想討個公道。減少民事糾紛,防止民事糾紛轉化為刑事案件,是他做人民調解員的職責。
姜宏偉約了張富貴來法院,經過仔細的詢問後,他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燈下,姜宏偉一頁一頁翻看案卷。如何讓王偉儘快支付張富貴的工資?作為一名調解員,在此案中自己該擔任一個怎樣的角色,如何維護張富貴的合法權益?
首先要找到事件的癥結所在。從哪兒切入?對!王偉不懂法。因一己之私挪用農民工工資的王偉根本不懂法,這是整個事件的癥結。能夠把法理講清楚,不怕王偉不給錢。
這一次,姜宏偉重新給自己定位,人民調解員加普法工作者。
具有豐富法律知識的姜宏偉,從給王偉的第一個電話開始,不停地講解法律知識。王偉先是極不信任地掛電話,後來開始辱罵,不過,姜宏偉都能應對自如。
調解了6天後,姜宏偉終於聽到了王偉的一聲嘆息。
隨之而來的就是信任與傾訴。在多次溝通後,王偉終於抽出了一天時間來法院,當面支付了張富貴的工資。
故事並未結束。身邊的一些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知道張富貴用一周的時間成功要回工資,紛紛來找姜宏偉。姜宏偉又開始忙碌起來,姜宏偉說,再忙再累也願意,他渴望看到這些農民工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渴望每一個案件都能妥善的辦理。
與調解工作不舍的情緣
除了農民工要工資的糾紛,姜宏偉還調解了許多其他糾紛。雖然現在可以語氣平靜地回顧起這些事,但身處其中時的滋味,只有他知道。「我不後悔幹這個工作。」姜宏偉說。
幾年前,姜宏偉從部隊復員回到家鄉,開始從事人民調解工作。也許他自己都沒想到,會從一名基層社區的調解員變成人民法院的調解員。
「在社區,家庭矛盾糾紛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導致親人反目,造成較壞的社會影響。」姜宏偉說,作為社區調解員,經常接觸到這些說起來瑣碎,調解起來麻煩的家長裡短,但他卻能寓情於調,耐心解決這些事。
2019年,51歲的姜宏偉被西寧市城中區人民法院聘為調解員。他說,他很珍惜這次機會,面對為一些小事要離婚的夫妻、無助的老人,他真的希望可以給予他們幫助。為了這份心願,他常常在深夜、在安於床榻之後還在思考。每天晚上,姜宏偉筋疲力盡,但仍然會完成他每天的必修課——回想自己當天調解案件的經過做總結。
姜宏偉對人民調解工作有著全新的理解,他的理念是:用親情去調和、用事實來攪拌、用法律和道德做臉面。在具體矛盾糾紛化解中把群眾滿意作為人民調解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群眾路線,在調解工作中建立了案件回訪等制度,糾紛調解真正做到了事事有根據、樁樁有結果、條條有落實、件件有回音。
姜宏偉說,他要做的就是把群眾當親人、為群眾化怨言、幫鄰裡添和諧,用人民調解為群眾搭建連心橋,構築和諧牆。從2020年1月至2020年底,姜宏偉和他的3名同事共同調解了627件糾紛。
西寧市城中區人民法院
原標題:《城中法院調解員姜宏偉:把群眾當親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