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字數:字數2098,閱讀時間:約6分鐘
說起這類「弱智操作」,很值得說說的,就是晚清對外戰爭裡的兩場「神傑作」:既足以把人蠢到先笑再哭,又值得後人深深回味思考。
首先一個「弱智操作」,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裡,一場「知名度較低」的慘敗:廈門之戰。
1841年夏天,正是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打紅眼的時候,在廣東禍禍夠了的英國艦隊掉頭北上,直指大清東南要地廈門。而此時,一位先前「赫赫有名」的大貪官,也決定盡忠報國,浴血抗擊英軍——閩浙總督顏伯燾。
道光年間的大清朝,貪汙腐敗不是稀罕事,但多年以來,顏伯燾大人依然貪到「不同凡響」。以《道鹹宦海見聞錄》記載,此人後來卸任回家,給他扛家當的苦力就僱了六七百人,家屬雜役加起來加起來三千多人,每頓飯要吃四百多桌菜。哪怕是家裡的女傭人,一路也乘坐豪華大轎,走一路炫一路富。
但這麼一個撈錢不手軟的狠角色,卻也「嫻習吏治」,做事是個好手。面對這場突然爆發的鴉片戰爭,他更是熱血滿胸膛,極力主戰痛擊強敵,大罵主和派誤國賣國。聽說英國艦隊瞄準了廈門,他也是無比興奮:你英國人船堅炮利是吧,那就給你炫炫富——嘗嘗我「石壁」防線的厲害。
石壁,即用福建特產的花崗巖,在廈門沿海修築一條「海上長城」。以顏伯燾的盤算,英國人不就是炮狠嘛,我們這裡特產的花崗巖,專治你的狠炮。圍著廈門修一堆,看你能飛過來不成?當然,這事兒想的很精彩,錢包也很無奈,整個「石壁」修下來,一百萬兩白銀都打不住。可這「顏大貪官」辦事確有手腕,一番上下奔走,真的籌足了錢,搶在英國人打來之前,火速修築完工。
也正如顏伯燾算計的那樣,當1841年8月25日,當英國艦隊兵臨廈門時,他那斥百萬兩白銀巨資修建的豪華石壁,真把見多識廣的英國艦隊嚇一跳。一位英國軍官更望著這奢華建築,發出一聲無奈哀嘆:「就算對著它放炮,轟到世界末日,都別想傷到裡面的守軍。」
如此堅硬防線,豈不叫英國人頭破血流,於是顏伯燾也得意了,他親自坐鎮「石壁」,打算好好給英國人來個迎頭痛擊。誰知「痛擊」了沒半個小時,場面就是神反轉,英國人炮都沒開幾聲,就派了一群步兵從側面爬上「石壁」,然後衝著清軍一頓亮刺刀。清軍的「豪華防線」分分鐘稀裡譁啦。一場「血戰」下來,清軍八名軍官陣亡,三百多名士兵死亡,打死打傷英軍十七人。廈門,就這麼丟了。
那把英軍「嚇一跳」的石壁,竟以這毫髮無傷的方式,白白成了英軍的戰利品。上百萬兩白銀打造的豪華防線,就這麼分分鐘打了水漂。
至於開戰前豪氣滿滿的顏伯燾?一看戰事稀裡譁啦,也是掉頭就跑,不但毫無「為國成仁」的勇氣,事後更是悲從心頭起,當眾大哭起來。
當然,這事兒也不能怪顏伯燾蠢,那個閉關鎖國的時代,如顏伯燾這樣的大清官員,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幾乎為零,哪怕鴉片戰爭已經打了一年多,廣東沿海被打的稀巴爛,但顏伯燾得到的信息,依然只是英國「船堅炮利」。至於英軍的陸戰能力?更停留在「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的認知上,直到被人家用刺刀上了一課。
只是,這麼一個劣跡滿滿,還既不知己更不知彼的官員,不但能在這場戰爭裡出任封疆大吏,還在《清史稿》裡留下「嫻習吏治」的好名聲。如此情景也足以證明,大清輸掉這場戰爭,輸的是「代差」。
而比起這位「糟蹋百萬白銀」的顏伯燾大人來,半個多世紀後的中日甲午戰爭戰場上,大清朝從前線到朝堂,竟又上演了更蠢一幕。
如果說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時,清軍的裝備比起英軍來有「代差」。那麼放在甲午戰場上,當時經過「洋務運動」的清軍,特別是晚清陸軍,那真是豪氣十足:經過三十年洋務運動,晚清的軍工業突飛猛進,已能獨立生產「機關槍」「快利槍」「管退炮」「後膛炮」等世界先進武器。特別是火炮與步槍兩大「核心軍工技術」,清王朝都領先日本九年左右。照當時晚清各位「能臣」的想法,就算擺開槍炮對轟,也百分百「轟平」小日本。
而在甲午戰爭中日「正式宣戰」前夜,即1894年7月29日,清軍與日軍也在成歡驛桌球開打,一整天的苦戰下來,清軍丟光了成歡驛的堡壘,打死打傷日軍八十七人,自家傷亡二百來人。算是場小敗。考慮到當時日軍兵力的絕對優勢,仗打成這樣已經算比較給力,哪怕照實說,也毫不丟人。
但這「敗報」送回國內,卻是走了樣。由於清軍上下吹牛成習慣,這次打完也習慣性吹牛,吃了小虧的敗仗,就這麼一級級海吹,送到「洋務運動精英」李鴻章案頭,竟就變成了日軍「死一千餘」的大捷。李鴻章也不敢輕信,認真核實了幾遍,竟越「核實」戰果越輝煌,幾天後就變成了「葉軍(清軍葉志超部)屢勝,倭死兩千多人」的輝煌大勝。甚至正節節敗退的清軍,在奏報裡也「現離漢城八十餘裡」,好一幅追殺倭寇的英武樣子。
如此「捷報」,果然叫大清高層集體興奮,就連一直與李鴻章不和的另一位「晚清精英」翁同龢,當時都欣喜若狂,在日記裡連呼「可喜也」。信心爆棚的大清朝,也接著下了「宣戰詔」,正式和日本宣戰。可他們哪知道,傳說中正吊打倭兵的大清軍隊,正在前線被倭兵痛打呢!
這般大事,都能層層糊弄到這地步,這樣的晚清王朝,就算手握世界最先進裝備,又如何打得了仗。最後大敗虧輸,被人打出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實在是意料之中——戰術上的蠢,還有救,蠢成晚清這樣的操作,真沒得救。
參考資料:關河五十州《晚清帝國風雲》、《清史稿》、戚其章《甲午戰爭史》
往日文章回顧:
古代將軍身手究竟如何,與普通士兵對抗是否真的跟砍菜一樣?
有哪些歷史知識,打死你都不信,但它確實是真實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