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剋星!集成3D列印熱交換器的吸收塔在減少碳排放顯神威

2020-12-23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來自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的研究人員為大家展示了3D列印的鋁合金集成熱交換器,在吸收溫室氣體方面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3D列印的鋁合金冷卻通道

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設計和採用增材製造的方法製造了 史無前例的一種鋁合金裝置(鋁合金牌號沒有發布),利用該裝置來顯著的吸收從化石能源工廠或者其他工業中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氣體。

在強化裝置中集成植入3D列印的冷卻通道,由於正向反應減少柱狀溫度

為了解決全球面臨的造成溫室效應氣體(如二氧化碳(CO2))的排放問題,促使人們不斷地研究低成本、國內化石燃料資源地同時,以尋求減輕潛在的氣候影響。

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器件部門致力於採用新的解決辦法來解決碳排放的吸收問題:典型的工藝提升以提升整個工藝的熱效率。通過增材製造方案,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多功能的列印器件,可以通過移除額外的熱量而顯著的提升工藝效率,與此同時還可以降低成本。

吸收問題,是最常用的和最經濟的用來解決吸收二氧化碳過程中面臨的問題的最佳辦法,在與溶劑相接觸的大煙囪中放置著一個煙氣流,行業中稱之為MEA,或者其他的胺溶液,來與氣體相接觸反應來解決。

該研究項目團隊測試了這一新穎的圓形裝置 ,即整合含質量交換接觸器的熱交換器,內部有一個1米高,8英寸寬的吸收柱,該吸收柱由7個商業不鏽鋼的包裝元件所組成。這一3D列印的強化裝置安裝在該柱子一半高度以上且在包裝原件之間。

3D列印的強化裝置 顯著增強CO2的捕獲吸收效率

圖解:照片中為列印的吸收裝置實物圖以及項目研究團隊中的研究人員:Costas Tsouris, Xin Sun and Eduardo Miramontes

增材製造使得將熱交換器列印在該柱子之內成為可能,同時成為包裝原件的一部分,而不用改變該柱子的形狀。於是最大程度的增加(大)氣體與液體流 之間的表面接觸面積。

我們之所以稱這一裝置為強化裝置,是因為該裝置可以通過原位冷卻來提高質量的轉換效率(二氧化碳(CO2)從氣體狀態轉變成液態)。控制吸收的溫度是捕獲二氧化碳時的關鍵。

集成3D列印熱交換器的吸收塔 在安裝調試中

在二氧化碳的捕獲吸收效率和取決於氣體流速的捕獲一貫性兩個方面的實驗結果表面,均得到顯著的提高。這一研究同時表明最高的捕獲吸收二氧化碳的濃度可以達到20%,同現有的吸收裝置相比,其捕獲吸收效率提高了2.2%到15.5%。

這一成功列印的強化裝置所表現出來的在將來提高二氧化碳吸收效率的無與倫比的優勢和顯示出這一設計概念的正確。

未來的研究將集中在優化操作狀態和器件的尺寸上,以便在碳吸收的工藝上能夠進一步的得到提高。

這一工作得到了DOE化石能源研究室的資助。

熱交換功能集成是趨勢

傳統的熱交換裝置,由於受到製造工藝的限制,傳統的吸收塔填充的填料外部的幾何形狀往往比較複雜,而且往往很難集成熱交換功能。3D列印的優點,不僅可以列印複雜的形狀不受限制,而且還可以將不同功能、不同材料列印集成在一起。3D列印技術可以在不增加裝置的體積和外部幾何形狀複雜性的前提下進行功能和形狀的集成,即可以實現在填充元件中集成熱交換功能和質量交換器。

有了3D 列印這一利器,熱交換器的設計和製造就可以煥然一新,突破原有的設計和製造的限制,將熱交換器可以隱藏在其他設備或零件中。冷卻介質的冷卻通道可以不用在單獨設置,將其與零部件議題成型,還可以通過面向3D列印的設計,在一定的體積內列印出更大的表面積來。 

3D列印的ConfluxCore熱交換器。來源:Conflux Technology

在商業化的3D列印熱交換器應用中,來自澳大利亞的Conflux Technology高效、緊湊的熱交換器設計已獲專利,其出眾性能源於只有藉助增材製造 (AM)工藝才能實現的幾何結構。高表面密度結合優化的流體通道和3D表面特徵,使熱交換器具備熱交換效率高、重量輕、壓降低的出色特性。

安裝於發動機上的3D列印ConfluxCore熱交換器。來源:Conflux Technology

3D 列印Conflux Core熱交換器的橫截面。來源:EOS

列印的部件指是由HiETA Technologies與Delta Motorsport合作設計和製造、用於微型燃氣渦輪系統的並流換熱器,被視為Innovate UK選擇性雷射製造輪機(SLaMMIT)項目的一部分,是一個成功運用增材製造(AM)典型案例。

微型渦輪軸増程發動機(MiTRE)(左),和長方形熱交換器SLAMMiT同流換熱器橫截面(右)

HiETA Technologies成立於2011年,致力於在兩個主要領域實施增材製造技術:熱管理和輕量化。HiETA藉助一系列雷尼紹設備來實現此目標,並在AM250之外新加入了RenAM 500M的設備。雷尼紹與HiETA之間的合作關係遠非普通甲方乙方的關係;雷尼紹曾協助HiETA開發其產品流程和數據流,去年通過增加至24.9%的股權投資將對HiETA來深化其合作關係。

Renishaw 與HiETA 開發金屬3D列印散熱器

SLAMMiT同流換熱器的截面

微型渦輪增程器項目MiTRE中的方形換熱器

估計,到 2040年,全球航天產業的收入將從目前的 3,500億美元發展到超過1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關於3D列印對火箭製造行業的革新作用, SpaceX首席設計師兼執行長馬斯克有著精闢的觀點:通過3D列印,可以以傳統製造方法的一小部分成本和時間就能製造出堅固且高性能的發動機零件。

近日,中國的民營航天企業深藍航天液氧煤油發動機再次進行了推力室長程試車,取得圓滿成功。在推力性能方面,深藍航天對主要功能部件進行優化設計,大量採用3D列印工藝,實現了國內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推力室效率從95%到99%的技術跨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推力室主體結構全部採用3D列印製造。

試車發動機噴注器殼體和推力室身部兩個零件的金屬3D列印工作 (深藍航天)

安裝有HiETA MiTRE同流換熱器的Delta Motorsport微型渦輪

文章來源:ORNL, U.S. Dept. of Energy、3D科學谷、 Renishaw網站、深藍航天

相關焦點

  • 3D列印螺旋結構、高強度材料、流體力學仿真,合力突破熱交換器的...
    本期,3D科學谷將分享一個3D列印飛機燃油滑油熱交換器(FCOC)的設計案例,這一熱交換器集成了螺旋內部結構,製造材料為高強度3D列印鋁合金材料7A77.60L,其表面積增加了146%,壁厚減少50%,傳熱率提高300%,在設計和效率方面實現了突破。3D列印FCOC熱交換器的內表面。
  • 通往3D列印高效熱交換器的設計之路
    儘管較大的工業熱交換器仍採用傳統的製造技術,但大多數時候,對熱交換器的需求朝向尺寸越來越小,結構越來越緊湊的趨勢發展。 金屬3D列印-增材製造助力實現越來越小巧的熱交換器,在更緊湊的設計中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例如電子設備、可再生能源應用、製冷循環、燃料電池,ICE電動汽車。本期,3D科學谷與谷友一起來領略通往這些更高效、更集成的熱交換器3D列印的設計之路。
  • 3D列印技術助力熱交換器效率提升
    熱交換器或熱交換設備是用來使熱量從熱流體傳遞到冷流體,以滿足規定工藝要求的裝置,是對流傳熱及熱傳導的一種工業應用。熱交換器不僅能提高設備運行效率、延長設備使用壽命、還能提高能源利用率、保障設備的安全,因此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汽車、電子設備、工業設備領域。
  • 新風系統「會呼吸的肺」——熱交換器
    單向流分兩種:一種是正壓式新風,通過機械力強制性的由室外向室內引進新風;另一種是負壓式排風,也是通過機械力強制性的將室內氣體向室外抽出。而雙向流也分兩種:一種是雙向流帶熱交換器的,進、迴風氣體交叉流動;另一種是雙向流不帶熱交換,進、迴風氣體平行,一進一回。(後面有一章節詳細區分)所以說,不是所有的新風系統的都帶有熱交換器的,大家在選購的時候,一定要問清楚。
  • 全熱交換器跟顯熱交換器的區別,純知識點,建議收藏再看
    經常有網友或者才進空調行業的人會問全熱交換器和顯熱交換器有什麼區別,所以這篇文章主要講它們之間的區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能對這兩個概念有個進一步的了解。這是全熱交換器的一個概念,而顯熱交換器的感念和它差不多,但是它們有個本質的區別,就是顯熱交換器不好交換溼度,因為它們所採用的熱交換板材不一樣:全熱交換器內部的材質一般是無孔薄膜紙,這種材質的厚度小,透溼率高,氣密性好,抗撕裂,耐老化等特點,其纖維間的間隙很小,只有直徑較小的水蒸氣分子能夠通過,其他直徑較大的有害氣體無法通過,這樣既能很好地進行溫度或溼度的交換,又能避免汙染物向新風滲透。
  • 全熱交換器和顯熱交換器,我們該怎麼選?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在空氣品質方面,人們越來越多的使用到了各種新風系統,比如說全熱交換器、顯熱交換器、空氣淨化器等。各種新風系統的作用不同:全熱交換器可以交換熱量也可以交換溼度,顯熱交換器只可以交換熱量,不能實現溼度交換。
  • 溫室氣體濃度變化證明 我國陸地碳匯被低估
    研究還認為,年均固碳量約佔我國人為碳排放的45%。也就是說,這幾年,我國每年有將近一半的二氧化碳被森林等陸地固碳系統吸收。  眾所周知,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化石燃料的巨大消耗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急劇上升,是影響全球升溫的重要因素。森林生態系統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主要力量,增加森林碳匯已成為國際通用做法。
  • 埃克森美孚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據道瓊12月15日消息,埃克森美孚公司承諾在未來五年減少其業務的溫室氣體排放,並且到2030年將不再常規燃燒甲烷,這是該公司回應積極投資者和投資者施壓其減少碳足跡所採取的舉措。
  • 《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和報告指南》的政策解讀
    SZDB/Z 69-2012《組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化和報告規範及指南》(以下簡稱「原指南」),規定了組織溫室氣體量化和報告的原則和要求,自2012年發布以來,有效指導了管控單位和核查機構碳排放量化及報告工作,為深圳市碳排放權交易及溫室氣體減排行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
  • 熱交換器種類_熱交換器有用嗎
    2、蛇管式熱交換器   蛇管式熱交換器分為沉浸式和噴淋式兩種。   一、沉浸式蛇管熱交換器:   優點:結果簡單,便於腐蝕,能承受高壓。   缺點:傳熱面積有限,管外流體流動性差,傳熱效率低。熱交換器在生活中也很常見,應用領域很廣泛,一些人也想安裝熱交換器,但是不知道熱交換器有什麼作用?   全熱交換機組中,在熱交換芯進風一側裝有新風淨化過濾網,能阻止大氣中花粉、塵土等的侵入,將經過過濾的潔淨空氣引入室內,一邊排出室內的汙濁空氣,保持室內空氣的清新健康。
  • 英國企業研發「牛用減排口罩」減少碳排放 「小題大做」還是確有...
    近日,英國一家科技公司研發了一款專門為牛設計的「口罩」,以期減少牛打嗝產生的甲烷,進而減少碳排放。目前該項目還處於研發狀態,研發團隊的目標是實現減少60%由牛產生的甲烷排放。 給牛戴口罩,「牛用減排口罩」究竟是什麼?
  • 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是指大氣中促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成分。
  • MURPHY摩菲熱能-了解熱交換器
    根據所使用的熱交換器的類型,傳熱過程可以是氣體對氣體,液體對氣體或液體對液體並且通過固體分離器發生,該固體分離器防止流體混合或直接流體接觸。其他設計特徵,包括建築材料和組件,傳熱機制以及流量配置,也有助於對可用熱交換器的類型進行分類。在廣泛的行業中發現應用後,設計並製造了多種供熱和製冷過程使用的熱交換設備。本文重點介紹熱交換器,探索各種可用的設計和類型,並說明它們各自的功能和機理。
  • 熱交換器的種類常識
    對於不同的介質,不同的條件,不同的溫度,熱交換器的不同的壓力,結構類型是不同的,熱交換器的具體分類如下:一、按傳熱原理分類1、間壁式換熱器是溫度變化以及對於不同的兩種管理工作流體在被壁面分開的空間裡流動
  • 430 全熱交換器-新風換氣機
    430  全熱交換器-新風換氣機
  • 新密XH-50D吊頂式全熱交換器今日報價
    能量回收新風換氣機是一種高效節能型空調通風設備,分為全熱回收型(全熱溝通器)和顯熱回收型(顯熱溝通器),其中心功用是運用室內、外空氣的溫差和溼差,經過能量回收機芯出色的換能特性,在雙向置換通風的一同,發生能量溝通,使新風有用獲取排風中的焓值(全熱型)或溫度(顯熱型),然後大大節省了新風預處理的能耗,到達節能換氣的目的,其節能效果非常顯著。
  • Ultimaker 3D印表機機箱,讓列印更安全更安靜
    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人們關心在開放式環境中直接3D列印是否會產生一些影響。研究表明,非封閉式臺式FDM 3D印表機耗材在高溫下熔化和加工時會將揮發性的有機物(VOC)排放到空氣中。如熱塑性塑料ABS,PLA在融化和加工的情況下會產生有害的揮發性有機物。總部位於荷蘭的box3d公司生產的3D印表機機箱,不僅能保護製造商免受潛在有害顆粒的影響,還能控制溫度和減少噪音。
  • 為實現碳中和,歐盟成員國同意將203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提高至55%
    據路透社當地時間12月11日報導,歐盟27個成員國的領導人同意到2030年,其溫室氣體淨排放量將從此前設立的目標——比1990年的水平減排40%,提升到至少55%。此前,歐盟提出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
  • 官方:重點排放單位虛報瞞報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最高罰三萬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5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網站5日消息,《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已於2020年12月25日由生態環境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辦法》提出,生態環境部根據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要求,綜合考慮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大氣汙染物排放協同控制等因素,制定碳排放配額總量確定與分配方案。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根據生態環境部制定的碳排放配額總量確定與分配方案,向本行政區域內的重點排放單位分配規定年度的碳排放配額。
  • 更輕、更堅固、更緊湊 保時捷使用3D列印製造電驅動器外殼
    保時捷開發中心動力總成高級開發部項目經理Falk Heilfort說「這證明了3D列印技術的所有優勢,也適用於電動跑車中較大的高應力零部件,例如,優化的電驅動器可以用於限量版超級跑車中。」高級開發部門的工程師能夠使用原型一次執行多個開發步驟。3D列印製造的合金外殼比傳統鑄造件更輕巧,並將驅動器的總重量減少了約百分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