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成績的公布,人們驚喜地發現,今年高考的高分考生特別多,呈現出一種井噴的態勢。北京市600分以上的人數為9222人,而參加高考的人數為4.9萬人,600分人數佔據高考總人數的比例接近19%。河北省可以說是開啟了地獄模式:2020年河北高考理科700分以上人數108人,600分以上人數有3.5萬餘人。
按照一般的理解,因為疫情的影響,學生沒有能正常的上課,高考的成績應該會有所回落才是比較正常的情況。但是現在卻完全和我們的設想相反,高考分數卻在逆勢上揚。以雲南為例,2020年高考分數700分以上136人,而在過去的五年,這一數字分別是26人、40人、20人、56人、102人。五年時間,700分以上的考生人數上漲了近3倍。這是怎樣一個恐怖的數字。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有些不怎么正常的現象呢?
對於我這樣的說法,恐怕有不少人會發出質疑,這怎麼就不正常了呢?考高分不正常,那麼考低分就正常了嗎?對於這樣的批評我還真的無言以對,但是我只想從現實的角度做一些理性的思考。
首先,高分考生的激增原因是高考的題目變簡單了。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許多學生都受到了衝擊,儘管上課時間得到了延遲,但實際上比往年還是有些縮減。教育部考慮到這個實際,明確地提出了降低考試難度的要求。
正是因為降低難度,追求穩定,讓高考成了水平化考試,而原本就有的選拔性得以削弱。正因為是水平化考試,所以題目變得容易,高分就更容易出現,區分度自然就降低了。
高考是為國選才的選拔性考試,它就必須要有一定的區分度。高分井噴式的出現,怎麼來區分人才呢?這參考性就有些模糊了。
其次,高分復讀的影響。以前,復讀不怎麼為人所認可,但是現在復讀卻成了一種潮流,並且有來勢洶洶的趨勢。沒有考到心儀的學校,即便是拿到了高分,絕大部分孩子還是會選擇復讀。沒有考取的學生復讀,還在情理之中,考到了高分的學生的學生也復讀,就有些讓人感到鬱悶——這不是明擺著搶佔應屆生的高校資源嗎?
可是,這種情況卻愈演愈烈。2019年,四川省高考高分考生出現井噴,就曾有傳言稱:四川省前10000名理科生中有6300人為復讀生。這個傳言,儘管當時四川省考試院進行了闢謠,但是背後的問題應該還是隱隱存在的,因為四川省考試院當時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數據來,自然不能夠服眾。
這可以用另一個事例作為佐證。去年暑假,北京市規模最大的復讀培訓機構精華學校的報名人數統計顯示——復讀總人數較一年前增加10%;600分以上考生接近70人,比去年有同期增加一倍還有餘。
這樣大規模的復讀,自然就增加了高分出現的概率——這些復讀生本身就是高分考生,以他們做底,高分出現的概率還會低嗎?
但是這樣的一種虛假的高分井噴,對於人才的培養,有多少可以值得肯定的內容呢,很值得懷疑,因為這並不是它真實的高度,而是虛高啊!
第三,科技進步帶來的更多的可能。技術的變革催生了以共享教學資源為核心的智慧課堂的誕生,讓更多優秀的學生脫穎而出。
現在,只要一臺電腦或者一部手機,就可以在騰訊課堂、網易課堂等平臺上自主學習,或者和老師自主交流。這樣就讓學生能突破時空的限制,接受到高質量的教學資源。這是它積極的一面。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科技進步是帶來了學習方式的變革,但是多少的學生是在因為興趣而自主學習呢?絕大多數都是被父母逼迫著,在那裡被動地刷題。這樣的學習,儘管能帶來高分,但是又有多少實際的價值呢?
我們現在始終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是直到現在,都還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這個圈子。當高分都是學生日以繼夜地刷題刷出來的,那麼他還有什麼實際的解決問題能力呢?高分低能是教育中必須要堅決糾正的,但是直到今日,還是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不是我們必須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呢?
總而言之,高考是一種有效的選拔人才的機制,它應該以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才為最佳。當高分大量湧現的時候,我們應該感到高興,也應該大力宣傳,畢竟是學習的典型啊!但是,面對著這樣的火熱,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思考一下高分激增背後存在的一些問題呢?